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北河 běi hé
(1). 清 以前 黄河 自今 内蒙古 磴口县 以下,分为南北二支,北支约当今 乌加河 ,时为 黄河 正流,对南支而言,称 北河 。《汉书·武帝纪》:“ 元封 元年……出 长城 ,北登 单于臺 ,至 朔方 ,临 北河 。”
(2). 清 雍正 八年置 直隶 河道总督,掌防治 直隶 (今 河北省 )境内的南北 运河 、 永定 、 大清 、 子牙 、 滹沱 等河,时称总督为 北河 总督,所管诸河为 北河 。 乾隆 十四年后 北河 总督例由 直隶 总督兼理。
(3).星官名,属井宿。《晋书·天文志上》:“南河、北河各三星,夹东井。”《北史·隋炀帝纪》:“﹝ 大业 三年﹞二月乙丑,彗星见於东井、文昌,歷大陵、五车、北河,入太微,扫帝座,前后百餘日而止。” ——《漢語大詞典》
(2). 清 雍正 八年置 直隶 河道总督,掌防治 直隶 (今 河北省 )境内的南北 运河 、 永定 、 大清 、 子牙 、 滹沱 等河,时称总督为 北河 总督,所管诸河为 北河 。 乾隆 十四年后 北河 总督例由 直隶 总督兼理。
(3).星官名,属井宿。《晋书·天文志上》:“南河、北河各三星,夹东井。”《北史·隋炀帝纪》:“﹝ 大业 三年﹞二月乙丑,彗星见於东井、文昌,歷大陵、五车、北河,入太微,扫帝座,前后百餘日而止。” ——《漢語大詞典》
见 ( 見 ) jiàn/xiàn
见 [ jiàn ]
-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 接触,遇到:怕~风。~习。
-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 会晤:会~。接~。
-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 古同“现”,出现,显露。
- 古同“现”,现存。
武节(武節)wǔ jié
(1).古代将帅凭以专制军事的符节。《汉书·武帝纪》:“朕将巡边垂,择兵振旅,躬秉武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北史·隋纪下·炀帝》:“朕当亲执武节,临御诸军。” 隋炀帝 《饮马长城窟行示从征群臣》:“ 北河 秉武节,千里捲戎旌。”
(2).武德。使用武力应遵循的道义准则。《文选·张衡〈东京赋〉》:“文德既昭,武节是宣。” 薛综 注:“言文武之教,无处不临。” 唐 李德裕 《〈异域归忠传〉序》:“英才天纵,武节霆驰。” 章炳麟 《辨诗》:“及武节既衰,驰骋者至于絶臏,犹弗能企。”
(3).勇武之气节;尚武的精神。 晋 陆机 《辩亡论上》:“忠规武节未有如此其著者也。”《隋书·地理志上》:“ 平凉 、 朔方 ……地接边荒,多尚武节,亦习俗然焉。” 清 方苞 《读〈齐风〉》:“ 齐 之立国能强,由其民习於武节。” ——《漢語大詞典》
(2).武德。使用武力应遵循的道义准则。《文选·张衡〈东京赋〉》:“文德既昭,武节是宣。” 薛综 注:“言文武之教,无处不临。” 唐 李德裕 《〈异域归忠传〉序》:“英才天纵,武节霆驰。” 章炳麟 《辨诗》:“及武节既衰,驰骋者至于絶臏,犹弗能企。”
(3).勇武之气节;尚武的精神。 晋 陆机 《辩亡论上》:“忠规武节未有如此其著者也。”《隋书·地理志上》:“ 平凉 、 朔方 ……地接边荒,多尚武节,亦习俗然焉。” 清 方苞 《读〈齐风〉》:“ 齐 之立国能强,由其民习於武节。” ——《漢語大詞典》
千里 qiān lǐ
指路途遥远或面积广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师之所为, 郑 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后汉书·公孙瓒传》:“今吾诸营楼樐千里,积谷三百万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变。” 唐 孟郊 《喜雨》诗:“朝见一片云,暮成千里雨。” ——《漢語大詞典》
卷 juàn/juǎn《國語辭典》
卷 [ juàn ]
名- 古時書籍寫在絹帛或紙上,捲起來收藏,因此通稱書籍為「卷」。如:「手不釋卷」、「開卷有益」。
- 指書有分卷的每一單獨部分。如:「卷一」、「卷二」、「第一卷」、「第二卷」。
- 可以捲起來的書、畫。如:「經卷」、「手卷」、「畫卷」、「山水長卷」。
- 公私機構的公事文件。如:「卷宗」、「案卷」、「文卷」、「調卷」。
- 考試測驗的題紙。如:「試卷」、「考卷」。
- 量詞。計算字畫書籍的單位。如:「藏書三萬卷。」唐·杜甫〈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卷 [ quán ]
形- 彎曲的。如:「卷枝」、「卷雲」、「卷曲」。
- 好。《詩經·陳風·澤陂》:「有美一人,碩大且卷。」漢·毛亨·傳:「卷,好貌。」
卷 [ juǎn ]
動- 把質地軟的物品裹曲。如:「卷起袖子幹活。」、「把這畫卷起來。」通「捲」。
- 收藏。如:「卷藏」。唐·柳宗元〈梓人傳〉:「則卷其術,默其智,悠爾而去。」通「捲」。
- 形狀卷曲的東西。如:「花卷」、「麻花卷」、「銀絲卷」。通「捲」。
- 可產生卷曲效果的器物。如:「髮卷」。
- 量詞。計算成卷物品的單位。如:「兩卷底片」、「三卷衛生紙」。
戎 róng《國語辭典》
戎 [ róng ]
名- 兵器。《礼记·月令》:「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汉·郑玄·注:「五戎谓五兵:弓矢、殳、矛、戈、戟也。」
- 兵车。《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唐·柳宗元〈岭南节度飨军堂记〉:「其大小之戎,号令之用,则听于节度使焉。」
- 兵士。《易经·同人卦·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国语·吴语》:「王不如设戎,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
- 军旅。如:「投笔从戎」。唐·皮日休〈白门表〉:「监戎者以闻。上赫然大怒,命大将职正其罪。」
- 战争。《书经·说命中》:「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新唐书·卷一二二·魏元忠传》:「是知大将临戎,以智为本。」
- 泛指西方的少数民族。《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 姓。如汉代有戎赐。
- 大。《诗经·周颂·烈文》:「念兹戎功,继序其皇之。」汉·毛亨·传:「戎,大。」
- 你、汝。《诗经·大雅·民劳》:「戎虽小子,而式弘大。」汉·郑玄·笺:「戎,犹女也。」
旌 jīng《國語辭典》
旌 [ jīng ]
名- 一种旗杆上装饰著五彩羽毛的旗子。《说文解字·㫃部》:「旌,游车载旌,析羽注旄首,所以精进士卒。」《礼记·曲礼上》:「武车绥旌,德车结旌。」唐·杜甫〈哀江头〉诗:「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 尊称他人的行踪。如:「文旌」、「行旌」。
- 表示、说明。《左传·定公元年》:「生不能事,死又离之,以自旌也。」《文选·张衡·思玄赋》:「旌性行以制珮兮,佩夜光与琼枝。」
- 表扬、表彰。《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诔碑》:「累其德行,旌之不朽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