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国家定鼎幽燕北,财赋实仰东南域。

胡应麟明代〕《昆崙行送大司空朱公驰驿还豫章并呈唐太常万直指

君不见黄河之水来昆崙,浊流万里经龙门。环嵩绝华不少息,吞吐日月排乾坤。

天吴扬澜九河溢,大泽龙蛇起原隰。洪荒不解尧舜忧,平成却藉司空力。

自从大禹作司空,百川四渎俱朝宗。锁压支祈镇淮甸,至今玉策垂神功。

国家定鼎幽燕北,财赋实仰东南域。河渠一线廑帝衷,维时首赖平江伯。

二百年来飞挽停,肃皇之末何邅迍。千艘莫进饷道阻,临朝南顾嗟群臣。

我公崛起江之右,列星显化神明胄。匡庐彭蠡毓精华,西山南浦钟奇秀。

早年通籍谒承明,中岁翱翔汉两京。一朝起任虞庭事,九官四岳咸推能。

沛渠已淤徐方塞,巨浪滔天势难遏。两岸洪波迥莫分,百年故道谁能识。

神功实始南阳口,夏村既道留城走。报国难将宠辱惊,乘时大展经纶手。

栉风沐雨卧不宁,追逐魍魉驱玄冥。八年胼胝勋绩就,青天不动黄流平。

东连扬子息江涛,北望天津散海潮。车书万国看王会,玉帛群方贺圣朝。

隆庆之中河再决,帝谓元臣有遗烈。一麾暂驻淮泗清,风雷寂静波涛绝。

飞廉导车屏翳从,冯夷海若应潜踪。金书鸟篆迹灵秘,异时彷佛岣嵝峰。

大禹功高古来少,姬旦才多心转小。门下争看桃李荣,车前肯使骅骝老。

纷纷制作悬丹霄,驰驱阮陆追风骚。元和文誉斗山重,天宝才名今古豪。

三朝出入方垂注,投簪忽拥南归骑。苍生常恐谢公閒,黄阁难留疏广去。

楼船箫鼓出皇州,锦缆牙樯作胜游。群公祖帐灞陵晚,万姓环看渭水秋。

迢递关城望乡邑,浮云渐送匡山色。暂舣兰舟水驿滨,故老相逢话胸臆。

酒阑倚剑心飞扬,语及前朝俱感伤。丈夫报国志犹在,星辰错落双干将。

旌旗明发川原阻,著绣昼行谁与伍。滕王阁上几留宾,孺子亭前频吊古。

即今廊庙求贤急,肯使元勋卧黄石。绿野堂开祗暂留,终须勉为苍生出。

五老东南势转尊,三台佳气正氤氲。鸾笺倘逐蒲轮到,极目燕台五色云。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国家定鼎幽燕财赋东南

国家(國家)guó jiā
(1).统治阶级实行阶级压迫和实施统治的组织。古代诸侯的封地称国,大夫的封地称家。也以国家为国的通称。《易·繫辞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孟子·离娄上》:“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赵岐 注:“国谓诸侯之国,家谓卿大夫也。” 唐 柳宗元 《封建论》:“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
(2).公家;朝廷。《梁书·贺琛传》:“我自除公宴,不食国家之食。”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求待国家兵到,吾等即降。”《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元年》:“国家 至道 三年,詔书亲郊圜丘,以 太祖 、 太宗 并配。”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凡国家营建之事,董其役,御前所用铜锡木铁之器日取给焉。”
(3).犹言“官家”。指皇帝。《东观汉记·祭遵传》:“国家知将军不易,亦不遗力。”《晋书·陶侃传》:“国家年小,不出胸怀。”
(4).诸侯卿大夫所受封地上的城邑。《周礼·春官·典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侯伯七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七为节;子男五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五为节。” 郑玄 注:“国家,国之所居,谓城方也。”
(5).京城,首都。《后汉书·朱儁传》:“国家西迁,必孤天下之望。”  ——《漢語大詞典》
定鼎 dìng dǐng
(1).旧传 禹 铸九鼎,以象九州,历 商 至 周 ,作为传国重器,置于国都。因称定立国都为“定鼎”。《左传·宣公三年》:“ 成王 定鼎于 郟鄏 。” 晋 潘岳 《西征赋》:“考土中於斯邑, 成 建都而营筑;既定鼎于 郟鄏 ,遂钻龟而启繇。” 清 侯方域 《倪云林十万图记》:“ 明太祖 定鼎 金陵 ,建元于戊申。”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今我天王蒙天父天兄下凡带坐山河,创开天囯、天朝,定鼎 天京 ,奉天诛妖。” 柳亚子 《三月十八日东交民巷六国饭店夜坐有作诗》:“归心慵梦 江 南好,定鼎终须在 北京 。”
(2).指建立王朝。 南朝 宋 颜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高祖 以圣武定鼎,规同造物。” 唐 魏徵 《十渐不克终疏》:“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皆欲传之万代,貽厥孙谋。” 金 宇文虚中 《上乌林天使》诗之二:“定鼎未应 周 命改,登坛合许 赵 人平。” 明 张煌言 《姑熟既下》诗:“犹忆 高皇 初定鼎,和阳草昧正艰难。”《红楼梦》第五回:“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传,已歷百年。”  ——《漢語大詞典》
幽燕 yōu yān
古称今 河北 北部及 辽宁 一带。 唐 以前属 幽州 , 战国 时属 燕国 ,故名。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旦刷 幽 燕 ,昼秣 荆 越 。” 唐 杜甫 《恨别》诗:“闻道 河阳 近乘胜,司徒急为破 幽 燕 。” 郑观应 《盛世危言·治河》:“我朝定鼎 幽 燕 ,正 河 道敝坏之后,溃决频仍。” 毛泽东 《浪淘沙·北戴河》词:“大雨落 幽 燕 ,白浪滔天。”  ——《漢語大詞典》
北 běi/bèi《國語辭典》

北 [ ​běi ]

语音
  1. 方位名:➊ ​ 相对于「南」而言。如:「北方」、「漠北」。➋ ​ 地图的上方。
  2. 败逃的军队。《文选·李陵·答苏武书》:「斩将搴旗,追奔逐北。」
  1. 在北方或从北来的。如:「北国」、「北风」。《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1. 向北行。《吕氏春秋·孟春纪·孟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候鴈北。」
  2. 失败、败逃。如:「败北」。《韩非子·五蠹》:「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
  1. 向北,表示行动的方向。如:「北上」、「北征」。《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京索既扼,引师北讨。」

北 [ bèi ]

  1. 违反、背叛。《说文解字·北部》:「北,乘也,从二人相背也。」《战国策·齐策六》:「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通「背」。

北 [ ​bò ]

读音
  1. (一)​之读音。
财赋(財賦)cái fù
(1).财货贡赋;财货赋税。《书·禹贡》:“庶士交正,底慎财赋。” 孔 传:“致所慎者,财货贡赋,言取之有节,不过度。”《新唐书·食货志》:“ 永泰 二年,分天下财赋、铸钱、常平、转运、盐铁,置二使。” 清 严允肇 《哀淮人》诗:“财赋一以空, 猗顿 皆 黔娄 。” 温靖邦 《将星在狼烟中升起》五:“调集大军会战 泸州 ,把 成都 、 川 西大片财赋之区让出,只有傻瓜才会去干!”
(2).财物。《旧唐书·郭子仪传》:“公私财赋,一皆遏絶。”《水浒传》第十六回:“我七个只有些枣子,别无甚财赋。”  ——《漢語大詞典》
实 ( 實 ) shí
实 [ shí ]
  1. 充满:~心。充~。虚~。
  2. 符合客观情况,真,真诚:~话。~惠。~际(真实情况)。~践(实行;履行)。~体。~情。~施。~数。~事求是。名~相符。
  3. 植物结的果:果~。开花结~。
  4. 富足:殷~。富~。
仰 yǎng/áng《國語辭典》

仰 [ yǎng ]

  1. 抬头。唐·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诗:「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2. 朝上、向上。《淮南子·天文》:「冬日至则阳乘阴,是以万物仰而生。」
  3. 敬慕。如:「敬仰」、「景仰」。《儒林外史·第九回》:「如今若救出杨先生来,这一镇的人,谁不感仰。」
  4. 旧时公文用语。上行文中置于恳、祈、请之前,表示尊敬,如:「仰恳鉴察」;下行文中,表示命令,如:「令仰遵照」。《通俗编·政治》引孔平仲《谈苑》:「今公家文移,以上临下,皆用仰字。」
  5. 依赖。如:「仰仗」、「仰赖」。《后汉书·卷一六·邓禹传》:「今吾众虽多,能战者少,前无可仰之积,后无转馈之资。」
  1. 姓。如宋代有仰忻。
东南(東南)dōng nán
(1).介于东与南之间的方位或方向。《易·说卦》:“齐乎巽,巽,东南也。” 高亨 注:“《説卦》又以八卦配八方,巽为东南方,故曰‘巽,东南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明 高启 《胡应炎传》:“是城龟形也,东南其首,西北其尾。”
(2).泛指国家领域内的东南地区。《宋书·自序》:“ 警 ( 沉警 )内足於财,为东南豪士,无仕进意,谢病归。” 宋 陈亮 《上孝宗皇帝第一书》:“陛下据 钱塘 已耗之气,用 闽 浙 日衰之士,而欲鼓东南习安脆弱之众,北向以争中原,臣是以知其难也。” 明 张居正 《论时政疏》:“今国赋所出,仰给东南,然民力有限,应办无穷。”  ——《漢語大詞典》
域 yù《國語辭典》

域 [ yù ]

  1. 在一定范围内的地区。如:「区域」、「海域」、「疆域」。《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地域广轮之数。」
  2. 邦国。如:「异域」。唐·骆宾王〈代李敬业讨武后檄〉:「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3. 墓地。《旧唐书·卷七九·吕才传》:「古之葬者,并在国都之北,域兆既有常所,何取姓墓之义?」
  1. 限制。《孟子·公孙丑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
  2. 居住。《史记·卷二三·礼书》:「人域是域,士君子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