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少年知自文,成人不惜死。

白珽唐代〕《题斩蛟桥

桓桓周将军,英烈照千祀。
少年知自文,成人不惜死。
射虎南山下,斫潜北桥底。
腾拿三日夜,洒血四十里。
激波为岳立,挥刃电亦驶。
想当批鳞初,见义不见水。
及其立人朝,矫矫中不倚。
文学既英发,世事复霆起。
歼儿善丑正,甘作忠义鬼。
至今有生气,耿耿耀青史。
苏公百世豪,气味有相似。
泊舟蛟川下,洗石题所以。
平生疾恶意,十有二言里。
丰碑刻祠宇,词翰晋二美。
二美固足珍,吾取不在是。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少年自文成人不惜

少年 shào nián
不几年。《后汉书·西南夷传·滇》:“初到郡,米斛万钱,渐以仁恩,少年间,米至数十云。” 李贤 注:“少年,未多年也。”
(1).古称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韩非子·内储说上》:“ 郑 少年相率为盗,处於 雚泽 。” 三国 魏 曹植 《送应氏》诗之一:“不见旧耆老,但覩新少年。” 唐 高适 《邯郸少年行》:“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两人都是出羣才学,英鋭少年。”
(2).今称介于童年与青年之间的年纪以及这样年纪的人。 谢觉哉 《观花小记》:“ 重庆 市团委……赠送我们以少年工厂制的模型和青年作家的木刻等。”《〈艾青诗选〉自序二》:“从少年时代起,我从美术中寻求安慰。”
(3).年轻,年轻时。 汉 刘向 《列女传·陈寡孝妇》:“母曰:‘吾怜汝少年早寡也。’” 宋 辛弃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説愁。” 柳杞 《好年胜景》:“那 吴松明 老人是全社有名的活跃人物,他少年穷困,学过唱大鼓书。”  ——《漢語大詞典》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自文 zì wén
自为文饰,掩盖过错。 宋 文天祥 《〈指南录〉后序》:“向也,使予委骨於草莽,予虽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於君亲。”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虽间引 仲尼 以自文,而踳駮不中,诞幻无稽,适所以诬蔑之。”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长素 亦知其无可幸免,於是迁就其説以自文。”  ——《漢語大詞典》
成人 chéng rén
(1).德才兼备的人。犹完人。《论语·宪问》:“ 子路 问成人,子曰:‘若 臧武仲 之知, 公绰 之不欲, 卞庄子 之勇, 冉求 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唐 元稹 《崔适翊麾校尉守左千牛备身制》:“尔等阀閲甚崇,教诲斯至,事我犹事父,畏法犹畏师。勿惰勿佻,以期无诲,斯可与成人并行於朝廷矣。” 宋 陈亮 《甲辰秋答朱元晦秘书》:“故 亮 以为学者,学为成人,而儒者亦一门户中之大者耳。”亦谓成为完人。 明 李贽 《答周西岩书》:“且既自谓不能成佛矣,亦可自谓此生不能成人乎?”
(2).成年。《仪礼·丧服》:“未嫁者,其成人而未嫁者也。” 郑玄 注:“成人,谓年二十已笄醴者也。” 唐 刘长卿 《送姨子弟往南郊》诗:“别时两童稚,及此俱成人。”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三:“即媵妾有子,距今八年,亦未成人。”亦指成年人。《史记·赵世家》:“今 赵武 既立,为成人,復故位。”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我的第一个师父》:“出家人受了大戒,从沙弥升为和尚,正和我们在家人行过冠礼,由童子而为成人相同。”
(3).造就人。《魏书·儒林传·常爽》:“ 允 曰:‘ 文翁 柔胜,先生刚克,立教虽殊,成人一也。’”
(4).成器,成材。《红楼梦》第八一回:“如今论起来,你可也该用功了。你父亲望你成人,恳切的很。”参见“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
(5).谓妓女初破身。《金瓶梅词话》第五八回:“娘不知道,他是 郑爱香儿 的妹子 郑爱月儿 ,纔成人,还不上半年光景。”  ——《漢語大詞典》
不惜 bù xī
不顾惜;不吝惜。《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朝廷无至忠忧国之臣,不惜伤损威重。” 宋 梅尧臣 《观何君宝画》诗:“买时不惜金与帛,帛载羊车钱载驴。”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二章:“山径上堆满了厚厚一层落叶,还夹杂着敌人不惜血本从飞机上撒下来的大量传单。”  ——《漢語大詞典》
死 sǐ《國語辭典》

死 [ sǐ ]

  1. 丧失生命。与「活」相对。如:「死于非命」、「人死不能复生」。
  2. 断绝、放弃。如:「死心」。《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
  3. 为某人或某事牺牲生命。如:「死难」、「死节」。《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晋·陶渊明〈咏荆轲〉诗:「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1. 丧失生命的。如:「死狗」。
  2. 失去作用或效力的。如:「死会」、「死棋」、「死井」。
  3. 不通达的或不活动的。如:「死巷」、「死水」、「死结」。
  4. 呆板、不灵活。如:「死板」、「死脑筋」。
  5. 既定而不可改变的。如:「死法子」、「死规矩」。
  6. 咒骂的话,亦表示亲暱的意思。如:「死鬼」、「死老头」。
  1. 拚命的。如:「死守」、「死战」。
  2. 非常、极甚。表示程度达到极点。如:「怕死了」、「热死了」、「笑死了」。
  3. 坚决、固执或不知变通。如:「死记」、「死不肯说」、「死不承认」、「死卖力气」、「死抓不放」。
  4. 固定而不能活动。如:「抽屉给钉死了。」、「给自己留点转圜的余地,别把话说死了。」
  5. 阻滞不通。如:「堵死了」。
  6. 毫无知觉,像死的样子。如:「他睡得真死。」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