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去年腊日访孤山,曾借僧窗半日闲。

苏轼宋代〕《赠莘老七绝

嗟余与子久离群,耳冷心灰百不闻。
若对青山谈世事,当须举白便浮君。
天目山前渌浸裾,碧澜堂下看衔舻。
作堤捍水非吾事,闲送苕溪入太湖。
夜来雨洗碧巑岏,浪涌云屯aa5郭寒。
闻有弁山何处是,为君四面竟求看。
夜桥灯火照溪明,欲放扁舟取次行。
暂借官奴遣吹笛,明朝新月到三更。
三年京国厌藜蒿,长羡淮鱼压楚糟。
今日骆驼桥下泊,恣看修网出银刀。
乌程霜稻袭人香,酿作春风霅水光。
时复中之徐邈圣,无多酌我次公狂。
去年腊日访孤山,曾借僧窗半日闲。
不为思归对妻子,道人有约径须还。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去年腊日访孤山僧窗半日

去年 qù nián
刚过去的一年。 唐 杜甫 《前苦寒行》之二:“去年 白帝 雪在山,今年 白帝 雪在地。” 宋 苏轼 《中秋月》诗之一:“殷勤去年月,瀲灧古城东。憔悴去年人,卧病破窗中。” 清 吴伟业 《临江参军》诗:“去年羽书来,中枢失筹策。” 丁玲 《奔》:“去年的收成听说很好。”  ——《漢語大詞典》
腊日(臘日)là rì
(1).古时腊祭之日。农历十二月初八。 应劭 《风俗通·祀典·灶神》引 汉 荀悦 《汉纪》:“ 南阳 阴子方 积恩好施,喜祀灶,腊日晨炊而灶神见。”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 唐 杜甫 《腊日》诗:“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十二月》:“腊日,寺院送麵油与门徒,却入疏教化上元灯油钱。”
(2).泛指农历十二月的时候。《水浒传》第三二回:“时当腊月初旬, 山东 人年例,腊日上坟。” 张志民 《梅园青松·周总理啊,就在我们身旁》诗:“整整一年了,又一度隆冬数九--腊日景象。”  ——《漢語大詞典》
访 ( 訪 ) fǎng
访 [ fǎng ]
  1. 向人询问,调查:~求(探访寻求)。~员(记者)。搜奇~古。
  2. 探问,看望:~视。~问。~晤(探访会晤)。探亲~友。
孤山 gū shān
山名。在 浙江 杭州 西湖 中,孤峰独耸,秀丽清幽。 宋 林逋 曾隐居于此,喜种梅养鹤,世称 孤山处士 。 孤山 北麓有 放鹤亭 和梅林。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人事二》:“ 林逋 隐居 杭州 孤山 ,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復入笼中。” 宋 林逋 《宿姑苏净惠大师院》诗:“ 孤山 猿鸟 西湖 上,懒对寒灯咏《式微》。” 清 赵翼 《寓西湖十日杂记以诗》:“ 孤山 好林馆,丹碧隐青涟。” 清 秋瑾 《梅十章》之九:“ 孤山 林下三千树,耐得寒霜是此枝。” 郭沫若 《瓶》诗之四:“我是凭倚在 孤山 的水亭,我是伫立在亭外的水滨。”  ——《漢語大詞典》
曾 zēng/céng《國語辭典》

曾 [ zēng ]

  1. 乃、竟然。《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 尚且。《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1. 重叠的,中间隔两代亲属关系的。如:「曾祖父」、「曾孙」。
  1. 加多。《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
  1.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曾参。

曾 [ céng ]

  1. 尝、已经。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发生、进行过。如:「似曾相识」。《公羊传·闵公元年》:「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史记·卷一○一·爰盎鼌错传》:「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1. 重叠的、一重一重的。唐·杜甫〈成都府〉诗:「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通「层」。
  2. 深。《文选·郭璞·江赋》:「若乃曾潭之府,灵湖之渊,澄澹汪洸,㲿滉渊泫。」
借 jiè《國語辭典》

借 [ jiè ]

  1. 暂时向人告贷财物。如:「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左传·定公九年》:「尽借邑人之车。」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借人典籍,皆须爱护。」
  2. 把财物暂时给他人使用。如:「这支笔借你用一下。」《论语·卫灵公》:「有马者借人乘之。」
  3. 赞许。《隋书·卷二五·刑法志》:「武帝敦睦九族,优借朝士。」《文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慈仁殷勤,诚嘉于心,此不可以虚辞借也。」
  4. 假托、利用。如:「借刀杀人」、「借题发挥」。
  5. 帮助。《汉书·卷六七·朱云传》:「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
  6. 倚靠、凭借。如:「借重」、「借助」。
  1. 假使、假设。唐·元稹〈遣病〉诗:「借如今日死,亦足了一生;借使到百年,不知何所成?」
僧窗 sēng chuāng
亦作“ 僧牕 ”。 僧寺的窗户。 宋 黄庭坚 《德孺五丈和之字诗韵难而愈工辄复和成可发一笑》:“早晚来同醉,僧窗卧虎皮。” 宋 陆游 《长歌行》:“ 成都 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 明 王思任 《留赠循元长老》诗:“风清佛阁松涛静,泉过僧牕竹影寒。”  ——《漢語大詞典》
半日 bàn rì
(1).白天的一半。《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扁鹊 曰:‘其死何如时?’曰:‘鸡鸣至今。’曰:‘收乎?’曰:‘未也,其死未能半日也。’”《后汉书·耿弇传》:“﹝ 耿弇 ﹞遂攻 临淄 ,半日拔之,入据其城。” 宋 苏轼 《同秦仲二子雨中游宝山》诗:“平明已报百吏散,半日来陪二子闲。”
(2).好久,较长一段时间。 唐 皇甫松 《采莲子》词:“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西游补》第二回:“躇踌半日,更无一定之见。”《红楼梦》第二七回:“ 坠儿 听了,也半日不言语。”  ——《漢語大詞典》
闲 ( 閑 閒 ) xián
闲 [ xián ]
  1. 没有事情;没有活动与“”相对:游手好~。没有~工夫。
  2. 房屋、器物等放着不用:~置。~房。机器别~着。
  3. 没有事情做的时候:农~。忙里偷~。
  4. 与正事无关的:~谈。~人免进。~话。
  5. 栅栏。
  6. 防御:防~。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