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老来无复当年快,聊对丹青作卧游。

陆游宋代〕《观画山水

古北安西志未酬,人间随处送悠悠。
骑驴白帝城边雨,挂席黄陵庙外秋。
大纲截江鱼可脍,高楼临路酒如油。
老来无复当年快,聊对丹青作卧游。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老来无复当年丹青卧游

老来(老來)lǎo lái
年老之后。 唐 杜甫 《哭韦大夫之晋》诗:“童孺交游尽,喧卑俗事牵。老来多涕泪,情在强诗篇。” 宋 陆游 《孤坐无聊每思江湖之适》诗:“老来閲尽荣枯事,万变惟应一笑酬。” 明 刘炳 《忆秦娥》词:“少年离别,老来依旧。”《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若不早为筹画,到了那展转不开的时候,还是请公公重作出山之计,再去奔走来养活你我呢?还是请婆婆摒挡薪水,受老来的艰窘呢?”  ——《漢語大詞典》
无复(無復)wú fù
(1).不再,不会再次。《吕氏春秋·义赏》:“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復。” 陈奇猷 校释:“此文意谓诈伪之道,虽今可以苟且得利,后将不可復得利也。”《晋书·王导传》:“ 桓彝 见朝廷微弱……忧惧不乐。往见 导 ,极谈世事,还,谓 顗 曰:‘向见 管夷吾 无復忧矣。’” 唐 韩愈 《落叶送陈羽》诗:“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復归。”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 圣叹 之评《西厢》,可谓晰毛辨髮,穷幽极微,无復有遗议於其间矣。”
(2).指不再有,没有。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不死之事已定,无復奄忽之虑。”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杂记上》:“少来搜集书史,颇得诸遗书,无復首尾,或失名,凡百餘卷。” 瞿秋白 《赤潮曲》:“解放我殖民世界之劳工,无论黑、白、黄,无复奴隶种。”
(3).没有履行。 汉 刘向 《说苑·杂言》:“ 仲尼 曰:‘不强不远,不劳无功,不忠无亲,不信无復,不恭无礼,慎此五者,可以长久矣。’”
(4).不能恢复。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必仁且知》:“其规非者,其所为不得其事,其事不当,其行不遂,其名辱,害及其身,絶世无復,残类灭宗亡国是也。”  ——《漢語大詞典》
当年(當年)dāng nián
(1).壮年。指身强力壮的时期。《墨子·非乐上》:“将必使当年,因其耳目之聪明,股肱之毕强,声之和调,眉之转朴。” 孙诒让 间诂:“ 王 云:‘当年,壮年也。’当有盛壮之义。”《吕氏春秋·爱类》:“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 许维遹 集释引 王念孙 曰:“丁、当语之转,‘当年’犹‘丁年’耳。”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薄情业种,咱两箇彼各当年。” 清 李渔 《巧团圆·原梦》:“登楼胜似登仙,登仙如今即是当年。”如:他正当年,身强力壮。
(2).指果树开花结子最多的一年。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二二:“‘明年的茶子,不是当年吗?’‘是呀,’ 符癞子 答白:‘今年是背年。’”自注:“茶子树,跟别的果树一样,开花结子最多的一年,叫做当年,少的一年,叫做背年。”
(3).往年;昔年。《晋书·文苑传序》:“《翰林》总其菁华,《典论》详其藻绚,彬蔚之美,竞爽当年。” 唐 郑谷 《赠下第举公》诗:“见君失意我惆悵,记得当年落第情。”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一:“当年必有丰碑,今无片石,盖为人所踣矣。”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一:“ 二诸葛 原来叫 刘修德 ,当年作过生意。”
就在本年;同一年。《韩诗外传》卷六:“故先生者,当年而霸, 楚庄王 是也;后生者,三年而復, 宋昭公 是也。”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鱼》:“种藕法:春初,掘藕根节头,著鱼池泥中种之。当年即有莲花。”  ——《漢語大詞典》
快 kuài《國語辭典》

快 [ kuài ]

  1. 高兴、欢喜、舒畅。如:「愉快」、「快乐」、「痛快」、「快感」。《战国策·秦策五》:「文信侯去而不快。」
  2. 爽直。如:「快人快语」、「心直口快」。《儒林外史·第三三回》:「是少卿先生?是海内英豪,千秋快士!」
  3. 迅速、灵敏。如:「快速」、「眼明手快」。《晋书·卷七五·王湛传》:「此马虽快,然力薄不堪苦行。」
  4. 锋利、锐利。如:「快斧」、「快剑」、「快刀」。
  1. 顺遂、舒服。如:「大快人心」。《孟子·梁惠王上》:「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搆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1. 将要。如:「天快放晴了。」、「我快毕业了!」
  2. 赶紧。如:「您快别这么说。」、「这里很危险,你快离开吧!」
  1. 速度。如:「这匹马能跑多快?」
  2. 旧指衙门中掌管缉捕的差役。如:「捕快」。
  3. 姓。如汉代有快钦。
聊 liáo《國語辭典》

聊 [ liáo ]

  1. 乐事、兴趣。《楚辞·王逸·九思·逢尤》:「心烦愦兮意无聊,严载驾兮出戏游。」汉·王延寿·注:「聊,乐也。」
  2. 姓。如汉代有聊仓。
  1. 藉、依赖。如:「民不聊生」。《文选·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2. 闲谈。如:「聊天」、「闲聊」。
  1. 姑且、暂且。如:「聊备一格」、「聊表寸心」。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六○首之三五:「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对 ( 對 ) duì
对 [ duì ]
  1. 答,答话,回答:~答如流。无言以~。
  2. 朝着:~酒当歌。
  3. 处于相反方向的:~面。
  4. 跟,和:~他商量一下。
  5. 互相,彼此相向地:~立。~流。~接。~称(chèn)。~峙。
  6. 说明事物的关系:~于。~这事有意见。
  7. 看待,应付:~待。
  8. 照着样检查:核~。校(jiào )~。
  9. 投合,适合,使相合:~应(yìng )。~劲。
  10. 正确,正常,表肯定的答语:神色不~。
  11. 双,成双的:配~。~偶。~仗(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做成对偶的语句)。
  12. 平分,一半:~开。
  13. 搀和(多指液体):~水。
  14. 量词,双:一~鹦鹉。
丹青 dān qīng
(1).丹砂和青雘,可作颜料。《周礼·秋官·职金》:“掌凡金玉锡石丹青之戒令。”《史记·李斯列传》:“ 江 南金锡不为用, 西蜀 丹青不为采。”《汉书·司马相如传》:“其土则丹青赭堊。” 颜师古 注:“ 张揖 曰:‘丹,丹沙也。青,青雘也。’……丹沙,今之朱沙也。青雘,今之空青也。”
(2).红色和青色。亦泛指绚丽的色彩。 汉 陆贾 《新语·道基》:“民弃本趋末,伎巧横出……丹青玄黄琦瑋之色,以穷耳目之好,极工匠之巧。” 唐 陈子昂 《江上暂别萧四刘三旋欣接遇》诗:“山水丹青杂,烟云紫翠浮。”
(3).指画像;图画。 唐 杜甫 《过郭代公故宅》诗:“迥出名臣上,丹青照臺阁。” 杨伦 笺注:“丹青,谓画像也。” 宋 陆游 《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诗:“涉江亲到 锦屏 上,却望城郭如丹青。”《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回:“描摹出江山如故,输与丹青。”
(4).画工的代称。 三国 魏 曹丕 《与孟达书》:“故丹青画其形容,良史载其功勋。” 唐 李白 《于阗采花》诗:“丹青能令丑者妍, 无盐 翻在深宫里。” 明 徐渭 《为杭人题画》诗之二:“无端士女如云集,也要丹青费笔描。”《西游记》第九五回:“国王传旨,召丹青图下圣僧四众喜容,供养在 华夷楼 上。”
(5).绘画,作画。《晋书·文苑传·顾恺之》:“尤善丹青,图写特妙。” 唐 杜甫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於我如浮云。” 清 周亮工 《题许子韶郁李》:“ 子韶 服道有年,尝弃人间事,闭阁学仙,则丹青伎俩宜非所措意,而工逸至此。” 杨朔 《茶花赋》:“我把这心思去跟一位擅长丹青的同志商量,求她画。”
(6).丹青色艳而不易泯灭,故以比喻始终不渝。《后汉书·公孙述传》:“陈言祸福,以明丹青之信。” 晋 傅玄 《董逃行历九秋篇》:“妾心结意丹青,何忧君心中倾。”
(7).指史籍。古代丹册纪勋,青史纪事。 汉 王充 《论衡·书虚》:“俗语不实,成为丹青;丹青之文,贤圣惑焉。” 宋 文天祥 《正气歌》:“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清 秋瑾 《精卫石》第五回:“不思名誉扬中外,不思勋业染丹青。”
(8).谓使增辉,生色。 唐 张九龄 《祭张燕公文》:“故能羽翼圣后,丹青元化;陈 皋陶 之謨谋,尽 仲山 之夙夜。” 唐 杜牧 《代裴相公让平章事表》:“伏乞俯迴天鑑,更择时贤,必能丹青帝图,金玉王度。” 宋 苏舜钦 《杜公谢官表》:“盖以师表外廷,丹青万务,天下之所想望,王者之所仰成。”
(9).丹墀、青琐的合称。见“ 丹青地 ”。  ——《漢語大詞典》
作 zuò《國語辭典》

作 [ zuò ]

  1. 興起、振起。如:「興風作浪」。《說文解字·人部》:「作,起也。」《易經·乾卦·九五》:「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 造就、培育。如:「天作之合」。《書經·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3. 創作。如:「寫作」、「作畫」、「作詩」。《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4. 進行、舉行。如:「作戰」、「作簡報」。
  5. 為、當。如:「認賊作父」。
  6. 假裝。如:「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7. 進行某事。如:「作媒」、「作證」、「作事」。同「做 」。
  8. 成為。如:「作人」、「作官」。同「做 」。
  9. 製造。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1. 事業。如:「工作」。《禮記·緇衣》:「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御人疾莊后。」
  2. 詩文書畫與藝術品稱為「作」。如:「傑作」、「佳作」、「名作」。

作 [ zuó ]

  1. 參見「作摩」、「作料」等條。

作 [ zuō ]

  1. 工人、工匠。如:「木作」、「石作」、「瓦作」。
  2. 製作某些工藝作品的場所。如:「作坊」。《三國志·卷二四·魏書·孫禮傳》:「禮徑至作所。不復重奏,稱詔罷民,帝奇其意而不責也。」
  1. 招惹、自找。如:「自作自受」。
卧游 wò yóu
谓欣赏山水画以代游览。后亦指看内容生动的游记、图片或记录影片等。《宋书·宗炳传》:“有疾还 江陵 ,叹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偏覩,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於室。” 元 倪瓒 《顾仲贽来闻徐生病差》诗:“一畦杞菊为供具,满壁江山入卧游。” 清 纳兰性德 《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词:“云中锡、溪头钓、涧边琴。此生著几两屐,谁识卧游心?”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