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老鸡嘴爪硬,不易犯其场。

欧阳修宋代〕《读蟠桃诗寄子美

韩孟於文词,两雄力相当。
篇章缀谈笑,雷电击幽荒。
众鸟谁敢和,鸣凤呼其凰。
孟穷苦累累,韩富浩穰穰。
穷者啄其精,富者烂文章。
发生一为宫,揫敛一为商。
二律虽不同,合奏乃锵锵。
天之产奇怪,希世不可常。
寂寥二百年,至宝埋无光。
郊死不为岛,圣愈发其藏。
患世愈不出,孤吟夜号霜。
霜寒入毛骨,清响哀愈长。
玉山禾难熟,终岁苦饥肠。
我不能饱之,更欲不自量。
引吭和其音,力尽犹勉强。
诚知非所敌,但欲继前芳。
近者蟠桃诗,有传来北方。
发我衰病思,蔼如得春阳。
忻然便欲和,洗砚坐中堂。
墨笔不能下,怳怳若有亡。
老鸡嘴爪硬,不易犯其场。
不战先自却,虽奔未甘降。
更欲呼子美,子美隔涛江。
其人虽憔悴,其志独轩昂。
气力诚当对,胜败可交相。
安得二子接,挥锋两交鋩。
我亦愿助勇,鼓旗噪其旁。
快哉天下乐,一釂宜百觞。
乖离难会合,此志何由偿。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不易

老 lǎo《國語辭典》

老 [ lǎo ]

  1. 年長的人。如:「扶老攜幼」、「敬老尊賢」。
  2. 對長輩的尊稱。如:「劉老」、「于老」。
  3. 老子及其哲學的簡稱。如:「老莊」、「佛老」。《史記·卷六三·老子韓非傳》:「申子之學本於黃老而主刑名,著書二篇,號曰申子。」
  4. 姓。如宋代有老佐、老麻。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尊敬。《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 退休。《左傳·隱公三年》:「桓公立,(石碏)​乃老。」晉·杜預·注:「老,致仕也。」《金史·卷六六·始祖以下諸子傳》:「勗髭鬢頓白,因上表請老。」
  1. 年紀大。如:「老兵」、「老人」。宋·蘇軾〈吉祥寺賞牡丹〉詩:「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2. 熟練、經驗豐富。如:「老手」、「老練」、「老江湖」。
  3. 陳舊、過時。如:「老米」、「老式」、「老套」。
  4. 年久的。如:「老交情」、「老主顧」、「老字號」。
  5. 原來的。如:「老地方」、「老規矩 」、「老話題」。
  6. 加在稱呼、姓氏上,表示尊敬或親暱。如:「老師」、「老闆」、「老李」、「老王」。
  1. 總是、常常。如:「老是頭痛。」、「你老是挑我的毛病。」
  2. 很、極。如:「老遠」、「老早」。
  1. 加在兄弟姊妹排行的次序上。如:「老大」、「老二」、「老么」。
  2. 加在動物名稱上。如:「老鷹」、「老虎」、「老鼠」。
鸡 ( 雞 鷄 ) jī
鸡 [ jī ]
  1. 家禽,品种很多,翅膀短,不能高飞;雄性能报晓,雌性能生蛋:公~。母~。~雏。
嘴 zuǐ《國語辭典》

嘴 [ zuǐ ]

  1. 本指鸟口。后泛指人与动物的口。如:「张嘴」、「闭嘴」。《西游记·第六回》:「(三郎)​又变了一只朱绣顶的灰鹤,伸著一个长嘴,与一把尖头铁钳子相似,径来吃这水蛇。」
  2. 器物上形状或功能像嘴的部位。如:「瓶嘴」、「茶壶嘴」、「烟嘴」。
  3. 突出如口的地形。如:「山嘴」、「沙嘴」。
  4. 比喻说话。如:「贫嘴」、「多嘴」、「插嘴」。
爪 zhǎo/zhuǎ《國語辭典》

爪 [ zhǎo ]

  1. 人類手、腳的指甲。如:「指爪」、「腳爪」。
  2. 動物的掌和趾。如:「雞爪」、「鴨爪」。
  3. 器具的腳。如:「這盤子有三個爪。」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爪 [ zhuǎ ]

  1. 參見「爪子 」條。
硬 yìng《國語辭典》

硬 [ yìng ]

  1. 物体组织紧密,性质坚固。相对于「软」。唐·白居易〈新乐府·红线毯〉:「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
  2. 刚强、刚健。如:「硬汉」。《水浒传·第二四回》:「武松是个硬心直汉,却不见怪。」
  3. 不自然。如:「生硬」。
  4. 人的能力强或事物的内容完好、扎实。如:「硬货」、「硬作风」、「戏码硬」。
  1. 勉强、不顾一切。如:「生搬硬套」、「硬把他拖了来。」《儒林外史·第六回》:「儿子是他的,须要他自己情愿,我们如何硬作主!」
不易 bù yì
(1).艰难,不容易。《诗·大雅·文王》:“宜鉴于 殷 ,骏命不易。” 朱熹 集传:“不易,言其难也。”《论语·子路》:“为君难,为臣不易。”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要知此种文字,作之可怜,出之不易。” 毛泽东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序言二》:“对于一些不易看懂的名词,作了一些注解。”
(2).不改变;不更换。《易·乾》:“不易乎世,不成乎名。” 王弼 注:“不为世俗所移易。”《汉书·哀帝纪》:“制节谨度以防奢淫,为政所先,百王不易之道也。” 颜师古 注:“言为常法,不可改易。” 宋 苏轼 《仇池笔记·记张憨子》:“冬夏布褐,三十年不易,然近之不觉有垢秽气。”  ——《漢語大詞典》
犯 fàn《國語辭典》

犯 [ fàn ]

  1. 侵害、干擾、沖撞。如:「侵犯」、「干犯」、「冒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國語·晉語八》:「忠不可暴,信不可犯。」
  2. 抵觸、違背。如:「犯法」、「犯規」、「違法犯紀」。《周禮·夏官·大司馬》:「犯令陵正,則杜之。」
  3. 發生。如:「他愛說謊的老毛病又犯了。」《紅樓夢·第一一五回》:「你們忒不留神,二爺犯了病也不來回我。」
  4. 冒著。宋·蘇軾〈岐亭〉詩五首之一:「知我犯寒來,呼酒意頗多。」
  5. 落進、落到。元·無名氏《神奴兒·第三折》:「我兒也,你今日犯到我這衙門裡來 。」《老殘遊記·第五回》:「或者說話說的不得法,犯到他手裡,也是一個死。」
  1. 有罪的人。如:「主犯」、「從犯」、「罪犯」、「嫌犯」。
  1. 值得。如:「犯不著」。《紅樓夢·第七五回》:「四丫頭也不犯囉唕你,卻是誰呢?」
其 qí/jī《國語辭典》

其 [ qí ]

  1. 他、他们。用于第三人称。如:「听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孟子·万章上》:「亲之,欲其贵也。」唐·韩愈〈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 他的、他们的。如:「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亦不详其姓氏。」
  1. 这个、那样,表示指示。如:「查无其事」、「不厌其烦」。《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1. 殆、大概,表示揣测。《礼记·檀弓上》:「吾今日其庶几乎?」唐·柳宗元〈封建论〉:「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
  2. 将,表示时间。《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五世其昌,并于正卿。」《管子·小匡》:「教训不善,政事其不治。」
  3. 岂、难道,表示反诘。《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4. 可、应该,表示期望。《左传·隐公三年》:「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战国策·魏策四》:「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1. 若、如果,表示假设。《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之不近,庶人不服。」宋·苏轼〈留侯论〉:「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2. 还是、或是,表示选择。《庄子·养生主》:「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史记·卷四三·赵世家》:「秦诚爱赵乎?其实憎齐乎?物之甚者,贤主察之,秦非爱赵而憎齐也。」
  1. 发语词,无义。《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其以沛为朕汤沐邑。」
  2. 然,语中助词。《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3. 表示语气的加强。如:「尤其」、「极其」。
  1. 姓。如汉代有其石。

其 [ jì ]

  1. 置于句中或句末。用于彼、何之后。《诗经·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赐!汝来何其晚也?」

其 [ jī ]

  1. 置于语尾,表疑问的语气。《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文选·苏武·诗四首之三》:「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1.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郦食其(音ㄌㄧˋ ㄧˋ ㄐㄧ)​。
场 ( 場 ) cháng/chǎng
场 [ cháng ]
  1. 平坦的空地,多指农家翻晒粮食及脱粒的地方:~院。
  2. 量词,指一事起迄的经过:下了一~雨。
  3. 集,市集:赶~。
场 [ chǎng ]
  1. 处所,许多人聚集或活动的地方:~子。~地。~所。
  2. 量词,用于文娱体育活动:~次。
  3. 比赛地,舞台:上~。下~。粉墨登~。捧~。
  4. 戏剧作品和戏剧演出中因场景变化或人物上下场而划分的段落:三幕五~。
  5. 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电~。磁~。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