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尝 ( 嘗 ) cháng
尝 [ cháng ]
- 辨别滋味:~食。~新(吃新收获的谷物或应时的果品)。~鲜。品~。卧薪~胆。
- 试,试探:~试。~敌(试探敌人的力量)。
- 经历:~受。备~艰苦。
- 曾经:未~。何~。
读 ( 讀 ) dú/dòu
读 [ dú ]
- 依照文字念:~数。~经。~书。宣~。朗~。范~。
- 看书,阅览:阅~。速~。默~。~者。
- 求学:走~。
- 字的念法:~音。~破。
- 旧指文章里一句中间念起来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句~。
唐 táng《國語辭典》
唐 [ táng ]
名- 朝代名:➊ 传说中帝尧的时代。➋ 参见「唐朝 」条。➌ 参见「[[后唐]]」条。➍ 参见「[[南唐]]」条。
- 中国的别称。如:「唐装」、「唐人街」。
- 庭院中的道路。《诗经·陈风·防有鹊巢》:「中唐有甓。」《文选·张衡·东京赋》:「植华平于春圃,丰朱草于中唐。」
- 姓。如明代有唐顺之。
- 广大。《文选·枚乘·七发》:「浩唐之心,遁佚之志,其奚由至哉?」
- 参见「[[荒唐]]」条。
- 参见「唐突 」条。
- 虚、空。如:「功不唐捐」。
实录(實録)shí lù
(1).符合实际的记载。《汉书·司马迁传赞》:“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録。” 南朝 宋 沈约 《上宋书表》:“事属当时,多非实録。” 唐 李德裕 《次柳氏旧闻序》:“彼皆目覩,非出传闻。信而有徵,可为实録。” 明 叶盛 《水东日记·会议迎复仪注》:“惟翰林简讨 邢让 一奏首有‘前次勅书不具迎復上皇之意’一言,真为实録。”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九篇:“其事又见於 孟棨 《本事诗》,盖亦实録矣。”
(2).如实记载;真实地记录。 唐 韩愈 《答刘秀才论史书》:“愚以为凡史氏褒贬大法,《春秋》已备之矣。后之作者,在据事跡实録,则善恶自见。”
(3). 中国 封建时期编年史的一种,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最早见于记载的有 南 朝 梁 周兴嗣 等的《梁皇帝实录》,记载 武帝 事。已散佚。见《隋书·经籍志二》。至 唐 初由史臣撰已故皇帝一朝政事为实录,成为定制。后世沿之。 明 清 两朝,设有实录馆,所存实录较多。今存最早的有 唐 韩愈 的《顺宗实录》。
(4).私人记载祖先事迹的文字,有时也称实录。如 唐 李翱 有《皇祖实录》。 清 秦笃辉 《平书·文艺上》:“实録犹行述行状之名,不必定属之朝廷也。 李翱 尝自为其皇祖考州司马法曹参军 楚金 实録。求 韩文公 铭其墓。则实録上下可通用矣。” ——《漢語大詞典》
(2).如实记载;真实地记录。 唐 韩愈 《答刘秀才论史书》:“愚以为凡史氏褒贬大法,《春秋》已备之矣。后之作者,在据事跡实録,则善恶自见。”
(3). 中国 封建时期编年史的一种,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最早见于记载的有 南 朝 梁 周兴嗣 等的《梁皇帝实录》,记载 武帝 事。已散佚。见《隋书·经籍志二》。至 唐 初由史臣撰已故皇帝一朝政事为实录,成为定制。后世沿之。 明 清 两朝,设有实录馆,所存实录较多。今存最早的有 唐 韩愈 的《顺宗实录》。
(4).私人记载祖先事迹的文字,有时也称实录。如 唐 李翱 有《皇祖实录》。 清 秦笃辉 《平书·文艺上》:“实録犹行述行状之名,不必定属之朝廷也。 李翱 尝自为其皇祖考州司马法曹参军 楚金 实録。求 韩文公 铭其墓。则实録上下可通用矣。” ——《漢語大詞典》
国家(國家)guó jiā
(1).统治阶级实行阶级压迫和实施统治的组织。古代诸侯的封地称国,大夫的封地称家。也以国家为国的通称。《易·繫辞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孟子·离娄上》:“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赵岐 注:“国谓诸侯之国,家谓卿大夫也。” 唐 柳宗元 《封建论》:“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
(2).公家;朝廷。《梁书·贺琛传》:“我自除公宴,不食国家之食。”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求待国家兵到,吾等即降。”《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元年》:“国家 至道 三年,詔书亲郊圜丘,以 太祖 、 太宗 并配。”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凡国家营建之事,董其役,御前所用铜锡木铁之器日取给焉。”
(3).犹言“官家”。指皇帝。《东观汉记·祭遵传》:“国家知将军不易,亦不遗力。”《晋书·陶侃传》:“国家年小,不出胸怀。”
(4).诸侯卿大夫所受封地上的城邑。《周礼·春官·典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侯伯七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七为节;子男五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五为节。” 郑玄 注:“国家,国之所居,谓城方也。”
(5).京城,首都。《后汉书·朱儁传》:“国家西迁,必孤天下之望。” ——《漢語大詞典》
(2).公家;朝廷。《梁书·贺琛传》:“我自除公宴,不食国家之食。”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求待国家兵到,吾等即降。”《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元年》:“国家 至道 三年,詔书亲郊圜丘,以 太祖 、 太宗 并配。”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凡国家营建之事,董其役,御前所用铜锡木铁之器日取给焉。”
(3).犹言“官家”。指皇帝。《东观汉记·祭遵传》:“国家知将军不易,亦不遗力。”《晋书·陶侃传》:“国家年小,不出胸怀。”
(4).诸侯卿大夫所受封地上的城邑。《周礼·春官·典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侯伯七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七为节;子男五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五为节。” 郑玄 注:“国家,国之所居,谓城方也。”
(5).京城,首都。《后汉书·朱儁传》:“国家西迁,必孤天下之望。” ——《漢語大詞典》
草昧 cǎo mèi
亦作“艸昧”。
(1).天地初开时的混沌状态;蒙昧。《易·屯》:“天造草昧。” 王弼 注:“造物之始,始於冥昧,故曰草昧也。”《梁书·武帝纪上》:“自草昧以来,图牒所记,昏君暴后,未有若斯之甚者也。” 明 高攀龙 《祭顾泾阳先生》:“ 泰伯 来,而 梅里 片墟,闢东南之艸昧;先生出,而 涇皋 撮土,萃宇宙之文明。” 章炳麟 《文学说例》:“此犹 埃及 古文,以雌蠭表至尊,以牡牛表有力,以驼鸟之羽纤纬平滑,表性行愷直者,虽朔南夐鬲,草昧之始,其情一也。”
(2).犹创始;草创。 晋 荀勖 《食举乐东西厢歌·时邕》:“爰造草昧,应乾顺民。”《隋书·高祖纪下》:“﹝ 申明公 穆 等﹞登庸纳揆之时,草昧经纶之日,丹诚大节,心尽帝图,茂绩殊勋,力宣王府。” 宋 陈亮 《问答上》:“当草昧之时,欲以礼义律之,智勇齐之,而不能与天下共其利,则其势必分裂四出而不可收拾矣。”
(3).形容时世混乱黑暗。 唐 杜甫 《重经昭陵》诗:“草昧英雄起,謳歌历数归。” 仇兆鳌 注:“草而不齐,昧而不明,此言 隋 末之乱。” 宋 王巩 《闻见近录》:“﹝ 张元 ﹞将行,过 项羽 庙,乃竭囊沽酒,对 羽 极饮,酹酒泥像,又歌‘ 秦皇 草昧, 刘 项 起吞併’之词,悲歌累日,大慟而遁。” 明 唐寅 《刘秀才墓志》:“ 宋 德不竞,天下艸昧,家室播越,谱牒沦没。”
(4).草野;民间。 宋 梅尧臣 《读范桐庐述严先生祠堂碑》诗:“所遇在草昧,既贵不为起。” 明 李昌祺 《月夜弹琴记》:“ 宋 籙既讫, 元 运方兴。草昧英雄,空怜 文相 之勤王。” ——《漢語大詞典》
(1).天地初开时的混沌状态;蒙昧。《易·屯》:“天造草昧。” 王弼 注:“造物之始,始於冥昧,故曰草昧也。”《梁书·武帝纪上》:“自草昧以来,图牒所记,昏君暴后,未有若斯之甚者也。” 明 高攀龙 《祭顾泾阳先生》:“ 泰伯 来,而 梅里 片墟,闢东南之艸昧;先生出,而 涇皋 撮土,萃宇宙之文明。” 章炳麟 《文学说例》:“此犹 埃及 古文,以雌蠭表至尊,以牡牛表有力,以驼鸟之羽纤纬平滑,表性行愷直者,虽朔南夐鬲,草昧之始,其情一也。”
(2).犹创始;草创。 晋 荀勖 《食举乐东西厢歌·时邕》:“爰造草昧,应乾顺民。”《隋书·高祖纪下》:“﹝ 申明公 穆 等﹞登庸纳揆之时,草昧经纶之日,丹诚大节,心尽帝图,茂绩殊勋,力宣王府。” 宋 陈亮 《问答上》:“当草昧之时,欲以礼义律之,智勇齐之,而不能与天下共其利,则其势必分裂四出而不可收拾矣。”
(3).形容时世混乱黑暗。 唐 杜甫 《重经昭陵》诗:“草昧英雄起,謳歌历数归。” 仇兆鳌 注:“草而不齐,昧而不明,此言 隋 末之乱。” 宋 王巩 《闻见近录》:“﹝ 张元 ﹞将行,过 项羽 庙,乃竭囊沽酒,对 羽 极饮,酹酒泥像,又歌‘ 秦皇 草昧, 刘 项 起吞併’之词,悲歌累日,大慟而遁。” 明 唐寅 《刘秀才墓志》:“ 宋 德不竞,天下艸昧,家室播越,谱牒沦没。”
(4).草野;民间。 宋 梅尧臣 《读范桐庐述严先生祠堂碑》诗:“所遇在草昧,既贵不为起。” 明 李昌祺 《月夜弹琴记》:“ 宋 籙既讫, 元 运方兴。草昧英雄,空怜 文相 之勤王。” ——《漢語大詞典》
初 chū《國語辭典》
初 [ chū ]
名- 根本、本原。《淮南子·俶真》:「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进取不忘其初。」
- 起源、开始。如:「年初」、「月初」、「和好如初」。唐·柳宗元〈封建论〉:「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 姓。如宋代有初暐。
- 从前、原来。如:「初衷」、「初心」。
- 最先、开头。如:「初秋」、「初民」、「初雪」。
- 最低的。如:「初级」、「初等」。
- 阴历每月一日到十日,皆冠上「初」字,表上旬的。如:「初一」、「初二」。
- 第一次的。如:「初恋」、「初学」、「初试啼声」。
- 甫、刚刚。如:「初出茅庐」。《书经·召诰》:「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史记·卷四九·外戚世家》:「天下初定未久,继嗣不明。」
- 全、始终。用于否定句,表范围。《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彭修传》:「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废命不忠,岂非过邪?」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