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眼中万少年,用意尽崎岖。

杜甫唐代〕《别张十三建封

尝读唐实录,国家草昧初。刘裴建首义,龙见尚踌躇。
秦王拨乱姿,一剑总兵符。汾晋为丰沛,暴隋竟涤除。
宗臣则庙食,后祀何疏芜。彭城英雄种,宜膺将相图。
尔惟外曾孙,倜傥汗血驹。眼中万少年,用意尽崎岖。
相逢长沙亭,乍问绪业馀。乃吾故人子,童丱联居诸。
挥手洒衰泪,仰看八尺躯。内外名家流,风神荡江湖。
范云堪晚友,嵇绍自不孤。择材征南幕,湖落回鲸鱼。
载感贾生恸,复闻乐毅书。主忧急盗贼,师老荒京都。
旧丘岂税驾,大厦倾宜扶。君臣各有分,管葛本时须。
虽当霰雪严,未觉栝柏枯。高义在云台,嘶鸣望天衢。
羽人扫碧海,功业竟何如。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眼中少年用意崎岖

眼中 yǎn zhōng
犹言心目中。 宋 苏轼 《予以事繫御史台狱遗子由》诗之二:“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漢語大詞典》
万 ( 萬 ) wàn/mò《國語辭典》

万 [ mò ]

  1. 參見「万俟 」條。
少年 shào nián
不几年。《后汉书·西南夷传·滇》:“初到郡,米斛万钱,渐以仁恩,少年间,米至数十云。” 李贤 注:“少年,未多年也。”
(1).古称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韩非子·内储说上》:“ 郑 少年相率为盗,处於 雚泽 。” 三国 魏 曹植 《送应氏》诗之一:“不见旧耆老,但覩新少年。” 唐 高适 《邯郸少年行》:“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两人都是出羣才学,英鋭少年。”
(2).今称介于童年与青年之间的年纪以及这样年纪的人。 谢觉哉 《观花小记》:“ 重庆 市团委……赠送我们以少年工厂制的模型和青年作家的木刻等。”《〈艾青诗选〉自序二》:“从少年时代起,我从美术中寻求安慰。”
(3).年轻,年轻时。 汉 刘向 《列女传·陈寡孝妇》:“母曰:‘吾怜汝少年早寡也。’” 宋 辛弃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説愁。” 柳杞 《好年胜景》:“那 吴松明 老人是全社有名的活跃人物,他少年穷困,学过唱大鼓书。”  ——《漢語大詞典》
用意 yòng yì
(1).犹立意。 汉 陆贾 《新语·道基》:“伎巧横出,用意各殊。”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二:“学文须熟看 韩 、 柳 、 欧 、 苏 ,先见文字体式,然后更考古人用意下句处。” 清 姚鼐 《张仲絜时文序》:“吾文用意与俗殊,以不敢背吾师之教,子为我定之。”
(2).谓用心研究或处理问题。《东观汉记·马防传》:“ 防 言:‘ 宣帝 时五将出征,其奏言 匈奴 候骑得 汉 马矢,见其中有粟,即知 汉 兵出,以故引去。以是言之,马当与穀。’上善其用意微至,敕下调马穀。”《北齐书·李绘传》:“孤在 晋 ,知 山 东守唯卿一人用意。及入境观风,信如所闻。” 唐 韩愈 《论孔戣致仕状》:“﹝ 戣 ﹞今年纔七十,筋力耳目,未觉衰老,忧国忘家,用意深远。”
(3).意向;意图。 汉 王充 《论衡·顺鼓》:“夫《春秋经》但言鼓,岂言攻哉?説者见有鼓文,则言攻矣。夫鼓未必为攻,説者用意异也。” 唐 杜甫 《别张十三建封》诗:“眼中万少年,用意尽崎嶇。”《官场现形记》第四六回:“ 中国 所以铸造龙元,原是想出法子抵制外国洋钱的意思,就同老师单吃本土,不吃洋烟,同一用意。” 邹韬奋 《个人的美德》:“我问他什么用意,他说改造社会,要以身作则。”
(4).着意;留意。 唐 李中 《赠胊山孙明府》诗:“买将病鹤劳心养,移得閒花用意栽。”《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到晚来能仔细,大门关了小门闭;刷浄锅儿掩厨柜,前后收拾自用意。”《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却説那公子虽然走了几程路,一路的梳洗吃喝拉撒睡,都是嬷嬷爹经心用意服侍。”  ——《漢語大詞典》
尽 ( 儘 盡 ) jìn/jǐn《國語辭典》
  1. 「盡 」的異體字。
崎岖(崎嶇)qí qū
(1).形容地势或道路高低不平。 汉 张衡 《南都赋》:“上平衍而旷荡,下蒙笼而崎嶇。” 唐 元结 《宿无为观》诗:“ 九疑 山深几千里,峯谷崎嶇人不到。”《水浒传》第六八回:“员外初到山寨,未经战阵,山岭崎嶇,乘马不便,不可为前部先锋。” 峻青 《乡音》:“这二把手小车,在这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走着,发出一阵阵刺耳的尖叫声。”
(2).困厄,历经险阻。《史记·燕召公世家》:“ 燕 外迫蛮貉,内措 齐 晋 ,崎嶇彊国之间,最为弱小。” 唐 白居易 《赎鸡》诗:“与尔鏹三百,小惠何足论。莫学衔环雀,崎嶇谩报恩。” 宋 苏轼 《书黄子思诗集后》:“ 唐 末 司空图 ,崎嶇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
(3).跋涉,奔波。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 王褒 地胄清华,才学优敏。后虽入关亦被礼遇,犹以书工,崎嶇碑碣之间,辛苦笔砚之役。” 宋 王安石 《诸葛武侯》诗:“崎嶇 巴 汉 间,屡以弱攻强。”《清平山堂话本·蓝桥记》:“ 蓝桥 便是神仙宅,何必崎嶇上玉京?” 清 陈维嵩 《八声甘州·南耕斋中食鲥鱼作》词:“谢汝崎嶇万里,把浪花舞破,来慰晨飢。”《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仇一姓不仇一族论》:“ 明 之亡也,孤臣义士,崎嶇山海间,奔走国事,而迄无所补。”
(4).犹辗转。《南齐书·文学传论》:“或全借古语,用申今情,崎嶇牵引,直为偶説。”《梁书·文学传·任孝恭》:“家贫无书,常崎嶇从人假借。”
(5).形容情意缠绵或感情委婉曲折。《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六·西乌夜飞五》:“感郎崎嶇情,不復自顾虑。臂绳双入结,遂成同心去。” 南朝 梁 沈约 《少年新婚为之咏》:“我情已鬱紆,何用表崎嶇?” 唐 孟郊 《旅次湘沅有怀灵均》诗:“《骚》文衒贞亮,体物情崎嶇。”
(6).形容人意向诡秘。 唐 杜甫 《别张十三建封》诗:“眼中万少年,用意尽崎嶇。” 杨伦 笺注:“崎嶇乃倜儻之反,谓人情叵测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