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如何 rú hé
(1).怎样。《书·尧典》:“帝曰:‘俞,予闻,如何?’” 宋 苏轼 《赠包安静先生》诗之二:“ 建 茶三十斤,不审味如何。” 明 唐顺之 《游塘侯巡公》诗:“ 禰生 狂态復如何?一刺怀中半灭磨。” 刘大白 《割麦插禾》诗:“插禾虽多,割禾如何?”
(2).奈何。怎么办。《诗·秦风·晨风》:“如何如何,忘我实多。”《汉书·霍光传》:“ 光 曰:‘ 昌邑王 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 唐 白居易 《上阳白发人》诗:“ 上阳 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3).奈何。对付,处置。《易·小过》:“‘飞鸟以凶’,不可如何也。” 高亨 注:“不可如何,无可奈何。” 郭沫若 《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母亲要这样教我们,当然不是我们主观上所能如何的事。”
(4).奈何。亦指对付、处置的办法。《汉书·曹参传》:“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患之,无如何,乃请 参 游后园。”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 阮惠 自为 泰德王 , 郑栋 自为 郑靖王 ,两竝抗, 黎王 无如何也。”
(5).怎么;为什么。《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 唐 韩愈 《宿龙宫滩》诗:“如何连晓语,一半是思乡?” 宋 欧阳修 《荷叶》诗:“如何江上思,偏动 越 人悲?”
(6).表反诘。犹言那又是什么。《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夫鼠昼伏夜动,不穴於寝庙,畏人故也。今君闻 晋 之乱而后作焉。寧将事之,非鼠如何?”《公羊传·宣公六年》:“尔为仁为义,人弑尔君,而復国不讨贼,此非弑君如何?”
(7).传说中的树名。《神异经·南方经》:“南方大荒有树焉,名曰如何,三百岁作华,九百岁作实……金刀剖之则酸,籚刀剖之则辛。”《太平御览》卷九六一引 晋 顾恺之 《启蒙记》:“如何随刀而改味。” ——《漢語大詞典》
(2).奈何。怎么办。《诗·秦风·晨风》:“如何如何,忘我实多。”《汉书·霍光传》:“ 光 曰:‘ 昌邑王 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 唐 白居易 《上阳白发人》诗:“ 上阳 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3).奈何。对付,处置。《易·小过》:“‘飞鸟以凶’,不可如何也。” 高亨 注:“不可如何,无可奈何。” 郭沫若 《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母亲要这样教我们,当然不是我们主观上所能如何的事。”
(4).奈何。亦指对付、处置的办法。《汉书·曹参传》:“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患之,无如何,乃请 参 游后园。”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 阮惠 自为 泰德王 , 郑栋 自为 郑靖王 ,两竝抗, 黎王 无如何也。”
(5).怎么;为什么。《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 唐 韩愈 《宿龙宫滩》诗:“如何连晓语,一半是思乡?” 宋 欧阳修 《荷叶》诗:“如何江上思,偏动 越 人悲?”
(6).表反诘。犹言那又是什么。《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夫鼠昼伏夜动,不穴於寝庙,畏人故也。今君闻 晋 之乱而后作焉。寧将事之,非鼠如何?”《公羊传·宣公六年》:“尔为仁为义,人弑尔君,而復国不讨贼,此非弑君如何?”
(7).传说中的树名。《神异经·南方经》:“南方大荒有树焉,名曰如何,三百岁作华,九百岁作实……金刀剖之则酸,籚刀剖之则辛。”《太平御览》卷九六一引 晋 顾恺之 《启蒙记》:“如何随刀而改味。” ——《漢語大詞典》
中道 zhōng dào
(1).半途;中途。《论语·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唐 孟郊 《审交》诗:“结交若失人,中道生谤言。” 元 范子安 《竹叶舟》第二折:“中道迷踪何处问。”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復次为 伊兰 、 埃及 ,皆中道废弛,有如断綆,灿烂於古,萧瑟於今。”
(2).道路的中央;路上。《礼记·曲礼上》:“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郑玄 注:“道有左右。” 孔颖达 疏:“男女各路,路各有中也。”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 李绅 ﹞镇 宣武 ,有士人遇于中道,不避,乃为前騶所拘。” 清 邹弢 《三借庐笔谈·寻夫》:“ 香港 市上来一妇,年三十餘;擕一女,仅九龄,流离中道,菜色可怜。”
(3).中正之道。《孟子·尽心下》:“ 孔子 岂不欲中道哉?” 赵岐 注:“中正之大道也。” 唐 柳宗元 《时令论下》:“圣人之为教,立中道以于后。”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第一章:“平康正直就是所谓中道。”
(4).犹言折中。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一:“电谕不能不遵,洋人也不能乱杀,中道而行,取一个巧,便是派出一队兵士,驻扎在教堂周围。”
(5).黄道。《史记·天官书》:“月行中道,安寧和平。”《汉书·天文志》:“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
(6).佛家语。大乘诸宗谓无差别、无偏倚的至理。即离开空、有或断、常等二边的实相。《中论·观四谛品》:“众因缘生法,我説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唐 湛然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者,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 宋 梅尧臣 《送梵才吉上人归天台》诗:“盖欲守中道,焉能力损裁。”
合乎道义。《礼记·中庸》:“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孔颖达 疏:“从容閒暇而自中乎道。”《汉书·董仲舒传》:“万民皆安仁乐谊,各得其宜,动作应礼,从容中道。” 明 杨慎 《丹铅总录·人品·尹和靖对宋高宗》:“儒者对君之言,从容中道若此,所养可知矣!” ——《漢語大詞典》
(2).道路的中央;路上。《礼记·曲礼上》:“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郑玄 注:“道有左右。” 孔颖达 疏:“男女各路,路各有中也。”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 李绅 ﹞镇 宣武 ,有士人遇于中道,不避,乃为前騶所拘。” 清 邹弢 《三借庐笔谈·寻夫》:“ 香港 市上来一妇,年三十餘;擕一女,仅九龄,流离中道,菜色可怜。”
(3).中正之道。《孟子·尽心下》:“ 孔子 岂不欲中道哉?” 赵岐 注:“中正之大道也。” 唐 柳宗元 《时令论下》:“圣人之为教,立中道以于后。”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第一章:“平康正直就是所谓中道。”
(4).犹言折中。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一:“电谕不能不遵,洋人也不能乱杀,中道而行,取一个巧,便是派出一队兵士,驻扎在教堂周围。”
(5).黄道。《史记·天官书》:“月行中道,安寧和平。”《汉书·天文志》:“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
(6).佛家语。大乘诸宗谓无差别、无偏倚的至理。即离开空、有或断、常等二边的实相。《中论·观四谛品》:“众因缘生法,我説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唐 湛然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者,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 宋 梅尧臣 《送梵才吉上人归天台》诗:“盖欲守中道,焉能力损裁。”
合乎道义。《礼记·中庸》:“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孔颖达 疏:“从容閒暇而自中乎道。”《汉书·董仲舒传》:“万民皆安仁乐谊,各得其宜,动作应礼,从容中道。” 明 杨慎 《丹铅总录·人品·尹和靖对宋高宗》:“儒者对君之言,从容中道若此,所养可知矣!” ——《漢語大詞典》
间 ( 間 ) jiān/jiàn
间 [ jiān ]
- 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的地方:中~。~距。~奏。天地之~。
- 在一定空间或时间内:田~。人~。
- 房子内隔成的部分:里~。衣帽~。~量。
- 量词,房屋的最小单位:一~房。
- 空隙:~隙。当~儿。亲密无~。
- 隔开,不连接:~隔。~断。~接。~日。~歇。黑白相~。
- 挑拨使人不和:离~。~谍。反~计。
- 拔去,除去:~苗。
- 偏僻的小路:~道。~行(从小路走)。
- 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焉”。
弃置(棄置)qì zhì
(1).抛弃,扔在一边。 南朝 梁 丘迟 《答徐侍中为人赠妇》诗:“糟糠且弃置,蓬首乱如麻。” 宋 陆游 《读书未终卷而睡有感》诗:“暮年缘一懒,百事俱弃置。” 明 高启 《寓感》诗之十六:“弃置久不调,流尘被朱丝。” 清 陈梦雷 《拟古诗青青河畔草》:“结髮与君知,相要以终老,何堪一分手,弃置在远道。” 毛泽东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一切守备薄弱之据点和城市则坚决攻取之……一切守备强固之据点和城市则暂时弃置之。”
(2).谓不被任用。 三国 魏 曹植 《赠白马王彪》诗:“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復陈。” 唐 王维 《老将行》:“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明 高叔嗣 《送别德兆武选放归》诗:“罢归时共惜,弃置古常闻。”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三·李忠定公》:“ 孝宗 贤君, 忠定 名臣,同时而不相知如此。则 忠定 在 绍兴 中,其弃置屏斥,不亦宜乎!” ——《漢語大詞典》
(2).谓不被任用。 三国 魏 曹植 《赠白马王彪》诗:“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復陈。” 唐 王维 《老将行》:“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明 高叔嗣 《送别德兆武选放归》诗:“罢归时共惜,弃置古常闻。”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三·李忠定公》:“ 孝宗 贤君, 忠定 名臣,同时而不相知如此。则 忠定 在 绍兴 中,其弃置屏斥,不亦宜乎!” ——《漢語大詞典》
不相
史记蔡泽传泽从唐举相举孰视而笑曰先生曷鼻巨肩魋颜蹙齃膝挛吾闻圣人不相殆先生乎 ——《分类字锦》
保 bǎo《國語辭典》
保 [ bǎo ]
動- 養護、守衛、不使受損。如:「保護」、「保衛」、「保健」、「保全」。《詩經·大雅·崧高》:「南土是保。」
- 承擔、負責。如:「保荐」、「保險」。《周禮·地官·大司徒》:「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
- 仗恃。《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祿。」
- 妥為收藏。《黃帝內經素問·卷三·靈蘭祕典論》:「黃帝乃擇吉日良兆而藏靈蘭之室以保焉。」
- 舉薦。《三國演義·第九三回》:「叡曰:『卿自舉之。』真乃保太原陽曲人──姓郭,名淮。」
- 責任保證。如:「人保」、「鋪保」。
- 伙計、傭工。如:「酒保」。
- 職官名。即太保。古時三公之一,管理皇宮裡的教育。《書經·君奭·序》:「召公為保,周公為師。」
- 舊時地方的組織:➊ 基層組織,五家為保。➋ 參見「保甲法 」條。
- 姓。如明代有保睿,清代有保希賢。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