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宛 wǎn/yuān《國語辭典》
宛 [ wǎn ]
形- 曲折的。《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奔星更于闰闼,宛虹拖于楯轩。」唐·杜牧〈长安送友人游湖南〉诗:「楚南饶风烟,湘岸苦萦宛。」
- 弯、折。《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下》:「是以欲谈者,宛舌而固声。」
- 仿佛、好像。如:「音容宛在」。《诗经·秦风·蒹葭》:「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宋·陆游〈舟中〉诗:「悠然沧洲趣,宛与尘世隔。」
- 姓。如明代有宛嘉祥。
宛 [ yuān ]
- 参见「[[大宛]]」条。
水 shuǐ《國語辭典》
水 [ shuǐ ]
名- 无色无臭的液体。由氢气与氧气化合而成。
- 汁、液。如:「墨水」、「药水」、「橘子水」、「柠檬水」。
- 海、河、江、湖的总称。如:「汉水」。《书经·微子》:「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
- 五行之一。参见「五行 」条。
- 水星的简称。参见「水星 」条。
- 额外的收入、费用。如:「捞油水」。《邻女语·第二回》:「你一路上发的水还不彀么?还要到这地方来想方么?」
- 量词。计算衣物刷洗次数的单位。如:「这件衣服洗两水就走样了。」
- 姓。如明代有水苏民。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瓜果等多汁而不脆甜。如:「这梨吃起来水水的,不脆。」
过 ( 過 ) guò/guo/guō
过 [ guò ]
- 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江。~账。~程。~渡。~从(交往)。经~。
- 经过某种处理方法:~秤。~磅。~目。
- 超出:~于。~度(dù)。~甚。~奖(谦辞)。~量(liàng)。~剩。~犹不及。
- 重新回忆过去的事情:~电影。
- 从头到尾重新审视:把这篇文章再~一~。
- 次,回,遍:把文件看了好几~儿。
- 错误:~错。记~。
- 用在动词后表示曾经或已经:看~。用~。
- 用在动词后,与“来”、“去”连用,表示趋向:拿~来。走~去。
- 姓。
城下
唐 高适 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唐 王建 送人游塞 城下路分处,边头人去时。 ——《骈字类编》
唐 王建 送人游塞 城下路分处,边头人去时。 ——《骈字类编》
滔滔 tāo tāo
(1).大水奔流貌。《诗·齐风·载驱》:“ 汶水 滔滔,行人儦儦。” 毛 传:“滔滔,流貌。” 汉 王粲 《赠文叔良》诗:“瞻彼 黑水 ,滔滔其流。” 毛泽东 《沁园春·雪》词:“ 大河 上下,顿失滔滔。”
(2).比喻言行或其它事物连续不断。《楚辞·东方朔〈七谏·谬谏〉》:“年滔滔而自远兮,寿冉冉而愈衰。” 王逸 注:“滔滔,行貌。” 宋 梅尧臣 《依韵和刘原甫见寄》:“语道滔滔是,论情往往牵。” 元 萨都剌 《灯蛾来》诗:“尔为微物不自觉,往来就死何滔滔。” 周立波 《悼田守尧同志》:“这使他们骄傲了,一路滔滔开向 平型关 ,并且指日要到达 太原 ,去喝那里的葡萄酒。” 茅盾 《第一阶段的故事》二:“他滔滔地辩论着,脸上兴奋得通红。”
(3).盛大;普遍。《诗·大雅·江汉》:“ 江 汉 浮浮,武夫滔滔。” 孔颖达 疏:“滔滔然多而广大者,令之顺此东流以行征伐。” 唐 杜甫 《惜别行送刘判官》诗:“ 刘侯 奉使光推择,滔滔才略沧溟窄。”《新唐书·刘迅传》:“天下滔滔,知我者希。” 明 李贽 《复邓石阳书》:“然世间惟下下人最多,所谓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茅盾 《路》八:“况且 老荆 那样的人,滔滔者皆是,换一个来,何尝会比他好?”
(4).和暖;和乐。《楚辞·九章·怀沙》:“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王逸 注:“滔滔,盛阳貌也。《史记》作‘陶陶’。” 南朝 宋 谢灵运 《善哉行》:“鄙哉愚人,戚戚怀瘼;善哉达士,滔滔处乐。” 明 王錂 《寻亲记·相逢》:“他那里安然寝睡,高枕无忧,其乐滔滔。” ——《漢語大詞典》
(2).比喻言行或其它事物连续不断。《楚辞·东方朔〈七谏·谬谏〉》:“年滔滔而自远兮,寿冉冉而愈衰。” 王逸 注:“滔滔,行貌。” 宋 梅尧臣 《依韵和刘原甫见寄》:“语道滔滔是,论情往往牵。” 元 萨都剌 《灯蛾来》诗:“尔为微物不自觉,往来就死何滔滔。” 周立波 《悼田守尧同志》:“这使他们骄傲了,一路滔滔开向 平型关 ,并且指日要到达 太原 ,去喝那里的葡萄酒。” 茅盾 《第一阶段的故事》二:“他滔滔地辩论着,脸上兴奋得通红。”
(3).盛大;普遍。《诗·大雅·江汉》:“ 江 汉 浮浮,武夫滔滔。” 孔颖达 疏:“滔滔然多而广大者,令之顺此东流以行征伐。” 唐 杜甫 《惜别行送刘判官》诗:“ 刘侯 奉使光推择,滔滔才略沧溟窄。”《新唐书·刘迅传》:“天下滔滔,知我者希。” 明 李贽 《复邓石阳书》:“然世间惟下下人最多,所谓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茅盾 《路》八:“况且 老荆 那样的人,滔滔者皆是,换一个来,何尝会比他好?”
(4).和暖;和乐。《楚辞·九章·怀沙》:“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王逸 注:“滔滔,盛阳貌也。《史记》作‘陶陶’。” 南朝 宋 谢灵运 《善哉行》:“鄙哉愚人,戚戚怀瘼;善哉达士,滔滔处乐。” 明 王錂 《寻亲记·相逢》:“他那里安然寝睡,高枕无忧,其乐滔滔。” ——《漢語大詞典》
北去
唐 严维 一公新泉 山下新泉出,泠泠北去源。
唐 许浑 京口闲居寄京洛友人 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沈无计水东流。
唐 刘沧 送友人游蜀 北去西游春未半,蜀山云雪入诗情。
元 贡奎 枪竿岭 直随山北去,却背雁南飞。
元 杨载 冬至次韵张宣抚二首 其一 北去关河远,南归岁月长。
《韵府拾遗 御韵》:易林俛首衔枚低头北去 ——《骈字类编》
唐 许浑 京口闲居寄京洛友人 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沈无计水东流。
唐 刘沧 送友人游蜀 北去西游春未半,蜀山云雪入诗情。
元 贡奎 枪竿岭 直随山北去,却背雁南飞。
元 杨载 冬至次韵张宣抚二首 其一 北去关河远,南归岁月长。
《韵府拾遗 御韵》:易林俛首衔枚低头北去 ——《骈字类编》
斜 xié《國語辭典》
斜 [ xié ]
形- 不正、倾侧。如:「斜角」、「斜坡」、「斜线」。宋·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词:「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 非水平或垂直方向的移动。《文选·贾谊·𫛳鸟赋》:「庚子日斜兮,𫛳集予舍。」唐·杜甫〈水槛遣兴〉诗二首之一:「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 地名用字。常用于地势倾斜的地方。如:「玉钩斜」、「内人斜」、「陈陶斜」。
斜 [ yé ]
名- 终南山的山谷,在今大陆地区陕西省褒城县东北。《文选·班固·西都赋》:「右界褒斜,陇首之险。」李善注引《梁州记》曰:「万石城溯汉上七里有褒谷,南口曰褒,北口曰斜,长四百七十里。」
斜 [ xiá ]
- (一)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