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佳果能御暑,致之意何深。

梅尧臣宋代〕《自和

陶公种五柳,华氏戏五禽。
达性与养生,共得古人心。
佳果能御暑,致之意何深。
河朔存故事,助饮莫惮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能御

佳 jiā《國語辭典》

佳 [ jiā ]

  1. 美、好。如:「佳人」、「佳景」、「佳音」。《文选·曹植·与杨德祖书》:「文之佳恶,吾自得之。」《文选·陶渊明·杂诗二首之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 姓。如明代有佳正。
果 guǒ《國語辭典》

果 [ guǒ ]

  1. 植物所结的实。如:「水果」、「干果」。《韩非子·五蠹》:「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2. 事情的成效或结局。如:「成果」、「恶果」、「自食其果」、「前因后果」。
  3. 姓。如明代有果琳。
  1. 饱、充实。如:「果腹」。
  2. 实现。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亲往。未果,寻病终。」《聊斋志异·卷一·娇娜》:「又虑翁媪不肯离幼子,终日言义不果。」
  1. 坚决。《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三国志·卷一○·魏书·荀彧传》:「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
  1. 确实、的确。《战国策·楚策一》:「齐之反赵、魏之后,而楚果弗与地,则五国之事困也。」《礼记·中庸》:「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1. 假若、若是。《史记·卷四三·赵世家》:「是以圣人果可以利其国,不一其用。」
能御
礼记问大夫之子长曰能御矣幼曰未能御  ——《分类字锦》
暑 shǔ《國語辭典》

暑 [ shǔ ]

  1. 炎热的夏天。如:「盛暑」、「酷暑」。
  2. 热。如:「避暑」、「溽暑」。
  1. 炎热的。如:「暑天」、「暑气」。
致 ( 緻 ) zhì《國語辭典》

致 [ zhì ]

  1. 给予。《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晋书·卷四三·山涛传》:「今致钱二十万、谷二百斛。」
  2. 达到。《庄子·外物》:「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
  3. 传达、表示。《诗经·小雅·楚茨》:「工祝致告,徂赉孝孙。」《三国志·卷二四·魏书·崔林传》:「仗节统事,州邵莫不奉牋致敬。」
  4. 招引、延揽。《易经·需卦·九三》:「需于泥,致寇至。」《汉书·卷三九·萧何传》:「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
  5. 归还、退回。《公羊传·宣公元年》:「既而曰若此乎,古之道不即人心,退而致仕。」
  6. 尽心、尽力。《论语·子张》:「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7. 推极、穷究。《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1. 旨趣、意态。《魏书·卷九三·恩幸传·茹皓传》:「树草栽木,颇有野致。」
  2. 事物的道理。《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所以存亡殊致,始终不同。」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意 yì《國語辭典》

意 [ yì ]

  1. 意思。《易经·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唐·杜牧〈答庄充书〉:「是意能 遣辞,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
  2. 见解、看法。唐·柳宗元〈桐叶封弟辨〉:「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吾意不然。」
  3. 私念、成见。《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4. 情趣。如:「春意」、「醉意」。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登山则情满 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唐·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
  5. 情感。唐·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临岐意颇切,对酒不能吃。」唐·刘禹锡 〈竹枝词〉九首之二:「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6. 愿望。如:「称心如意」。《吕氏春秋·仲冬纪·长见》:「申侯伯善持养吾意,吾所欲,则先我为之。」
  7. 内心、胸襟。《汉书·卷一·高帝纪上》:「宽仁爱人,意豁如也。」
  8. 姓。如明代有意秀。
  1. 怀疑。《韩非子·存韩》:「为计而使诸侯有意伐之心,至殆也。」《汉书·卷四七·文三王传·梁孝王刘武传》:「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使之。」
  2. 猜测、推测。如:「出其不意」。《庄子·胠箧》:「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管子·小问》:「君子善谋而小人善意。」
  3. 考虑。《诗经·小雅·正月》:「终逾绝险,曾是不意。」《礼记·王制》:「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
  1. 或。《墨子·明鬼下》:「岂女为之与?意鲍为之与?」《庄子·盗跖》:「知不足邪?意知而力不能行邪?」通「抑」。
何 hé/hē/hè《國語辭典》

何 [ hé ]

  1. 那里、何处。《史记·卷七○·张仪传》:「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2. 谁。《西游记·第八回》:「闹天宫搅乱蟠桃者,何也?」
  1. 什么。如:「何故」、「何时」。《论语·述而》:「伯夷叔齐何人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 为什么。如:「何必」、「何不」、「何乐不为」。《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2. 岂、怎么。如:「何只」、「何足挂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 多么。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不幸」。《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何晏。
深 shēn《國語辭典》

深 [ shēn ]

  1. 从高到下,从表面到底部的距离很大。与「浅」相反。如:「深海」、「深渊」。
  2. 高奥、精微。如:「他这句话的用意很深。」
  3. 浓厚。如:「一往情深」、「深蓝色」。
  4. 形容时间的久、晚。如:「年深日久」。
  5. 茂盛。唐·杜甫〈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 很、非常。如:「深得人缘」、「深加赞美」。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