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是时兴我怀,顾影行月底。

梅尧臣宋代〕《月下怀裴如晦宋中道

九陌无人行,寒月净如水。
洗然天宇空,玉井东南起。
我马卧我庭,帖帖垂颈耳。
霜花满黑鬣,穴欲致千里。
我仆寝我厩,相背肖两巳。
夜深忽惊魇,呼若中流矢。
是时兴我怀,顾影行月底。
唯影与月光,举止无猜毁。
吾交有裴宋,心意月影比。
寻常同语默,肯问世俗子。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怀顾影行月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1.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2. 事情。如:「国是」。
  3. 姓。如唐代有是光。
  1.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2.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3.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4.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1.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1.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1.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1.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时 ( 時 ) shí
时 [ shí ]
  1. 一切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间。~不我与。
  2. 较长的时间:~代。古~。
  3. 泛指一段时间:~光。~令。~分。
  4. 现在的,当前的:当~。~下。~务。~宜。
  5. 常常:~常。学而~习之。
  6. 一年中的一季:~序。四~如春。
  7. 旧时的记时单位,一昼夜十二分之一为一“时辰”,深夜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为“子时”,中午十一点至一点为“午时”。
  8. 现在的记时单位,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钟。~差(chā)。
  9. 某一时刻:按~上班。
  10. 不定时,有时候:~而。~阴~晴。
  11. 机会:~机。待~而动。
  12. 姓。
兴 ( 興 ) xīng/xìng
兴 [ xīng ]
  1. 举办,发动:~办。~工。~学。~建。~叹(发出感叹声,如“望洋~~”)。百废待~。
  2. 起来:夙~夜寐(早起晚睡)。
  3. 旺盛:~盛。~旺。~隆。~衰。复~。~替(兴衰)。天下~亡,匹夫有责。
  4. 流行,盛行:时~。新~。
  5. 准许:不~胡闹。
  6. 或许:~许。
  7. 姓。
兴 [ xìng ]
◎ 对事物感觉喜爱的情绪:~味。~致。豪~。雅~。败~。游~。扫~。即~。助~。~高采烈。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1.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1.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1.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1. (一)​之讀音。
    怀 ( 懷 ) huái《國語辭典》
    怀
    1. 「懷 」的異體字。
    顾影(顧影)gù yǐng
    亦作“ 顾景 ”。 自顾其影。有自矜、自负之意。《后汉书·南匈奴传》:“ 昭君 丰容靚饰,光明 汉 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 宋 王安石 《明妃曲》之一:“低迴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颜氏》:“女入房,巾服而出,曰:‘视妾可作男儿否?’生视之,儼然一顾影少年也。”  ——《漢語大詞典》
    行月 xíng yuè
    (1).移动的月光。《文选·鲍照〈代君子有所思〉诗》:“绣甍结飞霞,璇题纳行月。” 吕向 注:“璇,玉也。题,椽头也。言月过簷头,璇题纳引其光也。” 唐 冯真素 《灯赋》:“杂行月而浮桂,乘流风而泛兰。”
    (2). 明 清 军队和漕运兵丁的月饷称月粮,执行任务开拔时加给的称行粮。行粮和月粮合称行月粮,省称行月。 清 冯桂芬 《与赵抚部书》:“兵米运费无几,行月平价论折。”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比较》:“漕运增耗行月等米,俱係本色项下。印官亦于下仓收粮之日,一期比较甚便。”  ——《漢語大詞典》
    底 dǐ/de《國語辭典》

    底 [ dǐ ]

    1. 器物或物體的最下部分。如:「鞋底」、「碗底」、「海底」、「井底」。
    2. 根源、底細。如:「謎底」、「揭底」、「摸底兒」、「尋根究底」。
    3. 末了、盡頭。如:「年底」、「月底」。
    4. 草稿、原本。如:「草底」、「存底」、「留個底兒」。
    5. 基本組成部分。如:「班底」、「紅底金字」。
    1. 到達。如:「終底於成」、「無所底極」。
    1. 何?什麼。表疑問。如:「干卿底事?」宋·蘇軾〈謝人見和前篇〉詩二首之二:「得酒強歡愁底事,閉門高臥定誰家?」

    底 [ de ]

    1. 結構助詞。用在名詞或代名詞後面,表示所有的意思。如:「我底書」、「他底筆」。同「的 」。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