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三贤歌咏已见意,舞女不须颜整簪。

梅尧臣宋代〕《和和之南斋画壁歌

终南下临长安城,峻栏高槛黄金嬴。
嵩山亦近洛阳陌,鲜车怒马一日程。
大梁平广匝千里,不见云峰来眼底。
其间自有高趣人,扫室呼工岩壑启。
初疑巨灵勇擘华,不比将军能聚米。
暗雨轻烟满室中,尘事如脂一朝洗。
又将余力作修竹,石上数茎风撼玉。
叶斜枝亚寒声尽,节老根狞生意足。
何须践苔眠绿阴,然後始为嵇阮公。
三贤歌咏已见意,舞女不须颜整簪。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三贤歌咏见意舞女不须

三贤(三賢)sān xián
(1).佛教语。指十住、十行、十迴向。 唐 李邕 《岳麓寺碑》:“四行乐而不取,三贤登而更迁。”《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变文》:“越三贤,超十地,福德周圆入佛位。”参见“ 三贤十圣 ”。
(2).三个贤人。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 方魁 与同榜 方登 、 方吉 ,皆 唐 诗人缺唇处士 方干 之后,与 严子陵 、 范文正公 为钓臺三贤。” 明 瞿佑 《归田诗话·乐天晚年》:“ 乐天 连为 杭 苏 二州刺史,皆有惠政在民, 杭 则有三贤堂,併 林和靖 、 苏东坡 祠之。” 沈砺 《展张苍水墓》诗:“ 于 墓 岳 祠分鼎足, 西湖 一勺峙三贤。”  ——《漢語大詞典》
歌咏(歌詠)gē yǒng
亦作“ 歌咏 ”。
(1).歌唱;吟咏。《史记·宋微子世家》:“ 箕子 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 唐 赵嘏 《送滕迈郎中赴睦州》诗:“想到钓臺逢竹马,只应歌咏伴猿声。”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四:“余观三百五篇,如桃、李、芍药、棠棣、兰之类,无不歌咏。”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声音繁变,寖成言辞,言辞谐美,乃兆歌咏。” 茅盾 《这时代的诗歌》:“最近出现了不少的歌咏这大时代的诗歌。”
(2).谓以诗歌颂扬。《汉书·刘向传》:“ 周公 思慕,歌咏 文王 文德。” 唐 黄滔 《内出白鹿宣示百官》诗:“贵臣歌咏日,皆作白麟看。” 宋 苏轼 《奏户部拘收度牒状》:“ 杭 扬 二州,各得百道,吏民鼓舞,歌咏圣泽。” 蒋光慈 《劳动的武士》:“你是拥护自由公道的天使,你永值得诗人的歌咏和赞美!”
(3).指诗歌。 唐 皮日休 《襄州春游》诗:“等门遇事成歌咏,取次衝筵隐姓名。”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一·各诗之始》:“夫自 周 衰,採诗之官废, 汉 魏 之世,歌咏杂兴。”  ——《漢語大詞典》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1.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3.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4.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1.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2.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3.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4.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1.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1.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1.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见意(見意)jiàn yì
(1).表达意思。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见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託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於后。”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四曰:尽而不污,直书其事,具文见意,丹楹刻桷,天王求车, 齐侯 献捷之类是也。”
(2).表示心意。《西游记》第九九回:“ 三藏 俱不敢辞,略略见意。”  ——《漢語大詞典》
舞女 wǔ nǚ
(1).令女子起舞。《左传·昭公二十年》:“高臺深池,撞钟舞女。”
(2).舞妓。《后汉书·宦者传序》:“嬙媛、侍儿、歌童、舞女之玩,充备綺室。”《南史·孙瑒传》:“居家颇失於侈,家庭穿筑,极林泉之致;歌钟舞女,当世罕儔。”《新唐书·北狄传·渤海》:“ 大历 中,二十五来,以 日本 舞女十一献诸朝。”
(3).旧时以伴人跳舞为职业的女子。  ——《漢語大詞典》
不须(不須)bù xū
不用;不必。《后汉书·逸民传·周党》:“臣闻 尧 不须 许由 、 巢父 ,而建号天下; 周 不待 伯夷 、 叔齐 ,而王道以成。” 唐 张志和 《渔父歌》:“青篛笠,緑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警世通言·万秀娘仇报山亭儿》:“哥哥若到 襄阳府 ,怕你不须见我爹爹妈妈。” 老舍 《四世同堂》二:“他养着四大盆石榴,两盆夹竹桃,和许多不须费力而能开花的小植物。”  ——《漢語大詞典》
颜 ( 顏 顔 ) yán
颜 [ yán ]
  1. 面容,脸色,脸面:容~。开~。~面。~色。笑逐~开。鹤发童~。
  2. 色彩:~料。五~六色。
  3. 姓。
整 zhěng《國語辭典》

整 [ zhěng ]

  1. 不带小数点的数字。如:「正整数」、「负整数」。
  2. 全数、总数。如:「化整为零」。
  1. 集合。如:「整队」。《诗经·大雅·常武》:「整我六师,以修我戎。」
  2. 治理、安放。如:「整理」、「整顿」、「整装待发」。
  3. 修理。如:「整人专家」、「整型」、「这部老爷车该好好整整了。」
  1. 有秩序的。如:「整齐」、「整然有序」。
  2. 完全的、全部的。如:「整体」、「整批」、「完整」。
  3. 正好、刚好。如:「十元七角整」。
簪 zān《國語辭典》

簪 [ zān ]

  1. 古人用来绾发或固定头冠的头饰。 如:「头簪」。《史记·卷四九·外戚世家》:「夫人脱簪珥叩头。」唐·杜甫〈春望〉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也称为「簪子 」。
  1. 插、戴。唐·李峤〈扈从还洛呈侍从群官〉诗:「并辑蛟龙书,同簪凤皇笔。」宋·苏轼〈答陈述古〉诗二首之一:「城西亦有红千叶,人老簪花却自羞。」
  2. 连缀。《仪礼·士丧礼》:「以爵弁服,簪裳于衣左。」汉·郑玄·注:「簪,连也。」

簪 [ ​zēn ]

  1. (一)​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