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世人嗟识昧,岂是滞林丘。

梅尧臣宋代〕《送达观禅师归隐静寺古律二首

初逢洛阳陌,再见南徐州。
所历几何时,倏去二十秋。
今复振霜屦,还山远莫留。
我咏阮公诗,物靡必沈浮。
谁云西海鱼,夜飞东海头。
世人嗟识昧,岂是滞林丘。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世人林丘

世人 shì rén
(1).世间的人;一般的人。《楚辞·渔父》:“世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唐 李颀 《古行路难》诗:“世人逐势争奔走,沥胆隳肝惟恐后。”《红楼梦》第五二回:“世人都説,世人都信,独老祖宗不当説,不当信。” 老舍 《四世同堂》五二:“ 牛教授 若是肯就职,那就即使是出于不得已,也会被世人笑骂。”
(2).指未出家的世俗之人,与“僧侣”相对。《无量寿经》卷下:“如是世人,不信作善得善、为道得道。”  ——《漢語大詞典》
嗟 jiē《國語辭典》

嗟 [ jiē ]

  1. 表示感傷、哀痛的語氣。唐·韓愈〈祭田橫墓文〉:「死者不復生,嗟余去此其從誰!」唐·張籍〈西州〉詩:「嗟我五陵間,農者罷耘耕。」
  2. 表示贊美的語氣。《史記·卷五七·絳侯周勃世家》:「嗟乎!此真將軍矣!」
  3. 招呼聲。《書經·費誓》:「公曰:『嗟!人無譁,聽命。』」《禮記·檀弓》:「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
  1. 發語詞,無義。《文選·張衡·西京賦》:「群窈窕之華麗,嗟內顧之所觀。」

嗟 [ jiè ]

  1. 參見「咄嗟 」條。

嗟 [ ​juē ]

  1. (一)​之又音。
识 ( 識 ) shí/zhì
识 [ shí ]
  1. 知道,认得,能辨别:~辨。~破。~相(xiàng )。~途老马。
  2. 所知道的道理:知~。常~。
  3.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远见卓~。
识 [ zhì ]
  1. 记住:博闻强~。
  2. 标志,记号。
昧 mèi《國語辭典》

昧 [ mèi ]

  1. 昏暗、不明。如:「暧昧」。《楚辞·屈原·离骚》:「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2. 糊涂。如:「愚昧」、「蒙昧」。
  1. 隐藏。如:「拾金不昧」。
  2. 违背。如:「不要昧著良心做事。」《水浒传·第四四回》:「我想他回蓟州探母参师,期约百日便回。今经日久,不知信息,莫非昧信不来?」
  3. 冒犯、冒著。如:「冒昧」。《韩非子·初见秦》:「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从。」
岂 ( 豈 ) qǐ/kǎi
岂 [ qǐ ]
  1. 助词,表示反诘(➊哪里,如何,怎么,如“~敢”,“~堪”,“~可”,“~有此理”;➋难道,如“~非”,“~不”,“~有意乎”)。
岂 [ kǎi ]
  1. 古同“恺”,快乐。
  2. 古同“凯”,胜利的。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1.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2. 事情。如:「国是」。
  3. 姓。如唐代有是光。
  1.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2.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3.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4.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1.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1.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1.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1.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滞 ( 滯 ) zhì
滞 [ zhì ]
  1. 凝积,不流通,不灵活:停~。~留。~销。~空。呆~。~产(产妇临产后总产程超过30小时者)。~针。~下(痢疾的古称)。
  2. 遗落:“此有~穗”。
林丘(林坵)lín qiū
亦作“ 林坵 ”。亦作“ 林邱 ”。
(1).树木与土丘。泛指山林。 南朝 宋 谢惠连 《西陵遇风献康乐》诗:“零雨润坟泽,落雪洒林丘。” 元 萨都剌 《次张举韵题皖山金氏绣野亭》:“最喜园林动花竹,不妨城郭带林丘。” 清 蒋士铨 《桂林霜·私葬》:“杀气如烟蔽林坵,孤城半掩无人鬭。”
(2).指隐居的地方。 晋 谢安 《兰亭》诗:“伊昔先子,有怀春游,契兹言执,寄傲林丘。” 唐 杜甫 《题张氏隐居》诗之一:“涧道餘寒歷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予赋《留穷诗》,以述其志云:‘……穷自有离合,心何偏去留。踟蹰兼晦朔,寂寞且林邱。’”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