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往兴都未尽,遂经韩氏庐。

梅尧臣宋代〕《依韵和酬韩仲文昆季联句见谢

冬日晴且暖,林塘思净居。
往兴都未尽,遂经韩氏庐。
韩氏兄弟贤,各各趋义涂。
吾侪与之游,何异田苏俱。
经疑反此质,学陋惭无余。
况兹诸少年,高论倾国都。
以及治民术,纵横无所拘。
又涉方外说,於道曾不殊。
诗评杜兼李,字法褚与虞。
啜茗岂非好,啖栗强为娱。
久厌官局检,聊休体质舒。
次第极言笑,左右排图书。
终日欣博约,贬异正则扶。
所赖存泛爱,未以我为愚。
持归接士论,颇亦类贩沽。
复联长诗来,味若餐琼腴。
其辞多自损,似欲大厥誉。
颜子乃庶几,仲尼称弗如。
不厌会遇频,云龙实相须。
最和蹑麟趾,举步未敢渝。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往 wǎng《國語辭典》

往 [ wǎng ]

  1. 去。如:「前往」、「人来人往」。《易经·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2. 归向。如:「向往」、「神往」。《谷梁传·庄公三年》:「其曰王者,民之所归往也。」
  3. 交际、交朋友。如:「交往」。《礼记·檀弓上》:「非兄弟,虽邻不往。」
  4. 致赠、赠送。《文选·曹植·与杨德祖书》:「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
  1. 过去的、从前的。如:「往年」、「以往」。五代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1. 昔日、昔时。《易经·系辞下》:「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荀子·解蔽》:「不慕往,不闵来,无邑怜之心。」
  2. 死者。《左传·僖公九年》:「送往事居。」晋·杜预·注:「往,死者;居,生者。」
  1. 向、朝。表示动作的方向。如:「往东走」、「往前看」、「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爬。」
兴 ( 興 ) xīng/xìng
兴 [ xīng ]
  1. 举办,发动:~办。~工。~学。~建。~叹(发出感叹声,如“望洋~~”)。百废待~。
  2. 起来:夙~夜寐(早起晚睡)。
  3. 旺盛:~盛。~旺。~隆。~衰。复~。~替(兴衰)。天下~亡,匹夫有责。
  4. 流行,盛行:时~。新~。
  5. 准许:不~胡闹。
  6. 或许:~许。
  7. 姓。
兴 [ xìng ]
◎ 对事物感觉喜爱的情绪:~味。~致。豪~。雅~。败~。游~。扫~。即~。助~。~高采烈。
    都 dū/dōu《國語辭典》

    都 [ dū ]

    1. 大城市。如:「花都」、「港都」、「通都大邑」。
    2. 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所在地。如:「首都」、「国都」、「京都」、「行都」。
    3. 姓。如汉代有都稽,明代有都穆。
    1. 定都。《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2. 居。《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
    3. 总计。《文选·曹丕·与吴质书》:「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
    1. 优雅、优美。《诗经·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洵美且都。」《聊斋志异·卷一·娇娜》:「一少年出,丰采甚都。」

    都 [ dōu ]

    1. 皆。概括全部的意思。如:「都好」、「都是」。
    2. 还、尚且、甚至。如:「他都如此说了,你又能如何呢!」、「他一动都不动,活像个木头人似的。」
    3. 业已、已经。有加重语气的意味。如:「误会都造成了,你懊悔也没用!」
    1. 发语词,无义。《书经·尧典》:「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
    未 wèi《國語辭典》

    未 [ wèi ]

    1. 地支的第八位。
    2. 时辰名。约当下午一点到三点。
    3. 姓。如汉代有未央。
    1.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如:「火车误点了,所以未能准时到达。」唐·温庭筠〈杨柳〉诗八首之八:「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2. 没有。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聊斋志异·卷六·萧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
    3. 放于句末,表示疑问的意思。相当于「否」。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尽 ( 儘 盡 ) jìn/jǐn《國語辭典》
    1. 「盡 」的異體字。
    遂 suì《國語辭典》

    遂 [ suì ]

    1. 称心、满足。如:「诸事不遂」。《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红楼梦·第四六回》:「天下的事未必都遂心如意的。」
    2. 顺从、顺应。如:「半身不遂」。《国语·周语下》:「节之鼓而行之,以遂八风。」
    3. 成功、成就。如:「杀人未遂」。唐·柳宗元〈瓶赋〉:「功成事遂,复于土泥。」《喻世明言·卷三六·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男儿未遂平生志,且乐高歌入醉乡。」
    4. 进、通达。《易经·大壮卦·上六》:「象曰:不能退,不能遂。」
    5. 荐举、进用。《书经·仲虺之诰》:「佑贤辅德,显忠遂良。」《礼记·月令》:「命太尉,赞桀俊,遂贤良,举长大。」
    6. 生长。《汉书·卷二二·礼乐志》:「青阳开动,根荄以遂。」
    7. 尽、止。《礼记·曲礼上》:「有后入者,阖而勿遂。」
    1. 终究、竟然。《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
    2. 就、于是。《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文选·李斯·上书秦始皇》:「而穆公用之并国三十,遂霸西戎。」
    1. 远郊、郊外。《书经·费誓》:「鲁人三郊三遂,峙乃刍茭。」《礼记·王制》:「不变,移之遂,如初礼。」
    2. 小沟。《周礼·地官·遂人》:「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儒林外史·第四○回》:「沟间有洫,洫间有遂。」
    3. 古代射箭的人所穿的臂衣。《仪礼·大射礼》:「袒决遂,执弓右,挟之出。」

    遂 [ ​suí ]

    1. (一)​之又音。
    经 ( 經 ) jīng
    经 [ jīng ]
    1. 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编织物的纵线,与“”相对:~纱。~线。~纶(➊整理过的蚕丝;➋喻政治规划)。
    2. 地理学上指通过南北极与赤道成直角的线(亦作“子午线”):东~。西~。~度。~纬仪。
    3. 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诗~。易~。~书。~卷。~文。~义。~传(zhuàn )(儒家经典与注疏的合称)。四书五~。~史子集。黄帝内~。
    4. 治理,管理:~理。~营。~商。~济。~纪。~天纬地。
    5. 通过:~过。~历。~验。~手。~办。~年累月。~久不息。
    6. 禁受:~受。~风雨,见世面。
    7. 常行的,历史不变的:~常。~费。荒诞不~。
    8. 中医指人体内较大的脉络:~脉。~络。
    9. 表示动作的时间而且完成了:已~。曾~。
    10. 缢死,上吊:自~。
    11. 妇女每月一次由阴道排出血液:月~。~血。
    12. 古同“京”,数目。
    13. 姓。
    韩 ( 韓 ) hán
    韩 [ hán ]
    1.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中部、山西省东南部。
    2. 指“韩国”(位于亚洲朝鲜半岛南部)。
    3. 姓。
    氏 shì/zhī《國語辭典》

    氏 [ shì ]

    1. 古代巴蜀一帶稱突出而將要崩頹的山崖。《說文解字·氏部》:「氏,巴蜀山名岸脅之旁箸欲落墮者曰氏。」
    2. 姓的支系。古代姓和氏分用,姓表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用以分別子孫的支派,漢以後姓氏則互用不分。
    3. 古代傳說的人物或國名、朝代等,均繫以氏。如:「伏羲氏」、「神農氏」、「葛天氏」、「有扈氏」。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其下魏晉氏,鳴者不及於古,然亦未嘗絕也。」
    4. 古代少數民族支系的稱號。如鮮卑族有慕容氏、拓跋氏、宇文氏。
    5. 稱學有專長或有聲望的人。如:「春秋左氏傳」、「段氏說文解字注」。
    6. 古代稱呼已婚婦女,常於父姓或夫姓與父姓之後繫氏。如:「張氏」、「王氏」、「陳林氏」、「孫李氏」。
    7. 古代於官爵名後繫氏以稱呼。如:「師氏」、「太史氏」。漢·許慎〈說文解字序〉:「《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
    8. 對親屬的尊稱。於親屬稱謂後繫氏。如:「母氏」、「舅氏」、「仲氏」。
    9. 學術派別。如:「老氏」、「釋氏」。《文選·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妙思六經,逍遙百氏。」
    10. 二一四部首之一。

    氏 [ zhī ]

    1. 參見「月氏 」條。
    庐 ( 廬 ) lú
    庐 [ lú ]
    1. 房舍:茅~。~墓(a.古人于父母或老师死后,服丧期间守护坟墓,在墓旁搭盖的小屋居住;b.庐舍和坟墓)。
    2.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