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作自周宣王,宣王发愤搜岐阳。
石鼓作自周宣王,宣王发愤搜岐阳。
我车我马攻既良,射夫其同弓矢张。
舫舟又渔缚鱮鲂,何以贯之维柳杨。
从官执笔言成辛,书在鼓腰镌刻臧。
历秦汉魏下及唐,无人著眼来形相。
村童戏坐老死丧,世复一世如鸟翔。
唯闻元和韩侍郎,始得纸本歌且详。
欲以毡苞归上庠,大官媕阿驰肯将。
传至我朝一鼓亡,九鼓缺剥文失行。
近人遇见安碓床,亡鼓作臼刳中央。
心喜遗篆犹在傍,以臼易臼庸何伤。
以石补空恐舂梁,神物会合居一方。
雷氏有子胡而长,日模月仿志暮强。
聚完辨舛经星霜,四百四十飞凤皇。
书成大轴绿锦装,偏斜曲直筋骨藏。
携之谒我巧趋跄,我无别识心旁徨。
虽与乃父非故乡,少与乃父同杯觞。
老向太学鬓已苍,乐子好古亲缣箱。
谁能千载师史仓,勤此冷淡何肝肠。
而今祭酒裨圣皇,五经新石立两廊。
我欲效韩非痴狂,载致出关无所障。
至宝宜列孔子堂,固胜朽版堆屋墙。
然须雷生往度量,登车裹护今相当。
诚非急务烦纪纲,太平得有朝廷光。
山水大字辇已尝,於此岂不同粃糠。
海隅异兽乘舟航,连日道路费刍粮。
又与兹器殊柔刚,感慨作诗聊激昂。
愿因谏疏投皂囊,夜观奎壁正吐芒。
天有河鼓亦焜煌,持比负鼎干成汤。
我车我马攻既良,射夫其同弓矢张。
舫舟又渔缚鱮鲂,何以贯之维柳杨。
从官执笔言成辛,书在鼓腰镌刻臧。
历秦汉魏下及唐,无人著眼来形相。
村童戏坐老死丧,世复一世如鸟翔。
唯闻元和韩侍郎,始得纸本歌且详。
欲以毡苞归上庠,大官媕阿驰肯将。
传至我朝一鼓亡,九鼓缺剥文失行。
近人遇见安碓床,亡鼓作臼刳中央。
心喜遗篆犹在傍,以臼易臼庸何伤。
以石补空恐舂梁,神物会合居一方。
雷氏有子胡而长,日模月仿志暮强。
聚完辨舛经星霜,四百四十飞凤皇。
书成大轴绿锦装,偏斜曲直筋骨藏。
携之谒我巧趋跄,我无别识心旁徨。
虽与乃父非故乡,少与乃父同杯觞。
老向太学鬓已苍,乐子好古亲缣箱。
谁能千载师史仓,勤此冷淡何肝肠。
而今祭酒裨圣皇,五经新石立两廊。
我欲效韩非痴狂,载致出关无所障。
至宝宜列孔子堂,固胜朽版堆屋墙。
然须雷生往度量,登车裹护今相当。
诚非急务烦纪纲,太平得有朝廷光。
山水大字辇已尝,於此岂不同粃糠。
海隅异兽乘舟航,连日道路费刍粮。
又与兹器殊柔刚,感慨作诗聊激昂。
愿因谏疏投皂囊,夜观奎壁正吐芒。
天有河鼓亦焜煌,持比负鼎干成汤。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石鼓 shí gǔ
(1). 东周 初 秦国 刻石。形略像鼓,共有十个,上刻籀文四言诗,现存 北京 故宫博物院。 唐 张说 《大唐开元十三年陇右监牧颂德碑》:“颂皇灵兮篆石鼓,万斯年兮群玉府。” 宋 苏轼 《石鼓歌》:“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鬱律蛟蛇走。”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事物·古图书》:“书学之用大矣。篆之猎碣则文石鼓,勒之鼎彝则为欵识,摹之范金则为印章。” 清 赵翼 《拟秋獮应制》诗:“盛朝校猎成年例,石鼓 岐阳 岂足夸。”参见“ 石鼓文 ”。
(2).鼓形大石。《汉书·五行志下之上》:“ 成帝鸿嘉 三年五月乙亥, 天水 冀南山 大石鸣,声隆隆如雷,有顷止……民俗名曰石鼓,石鼓鸣,有兵。”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鲍丘水》:“南逕 燕山 下,悬巖之侧有石鼓……耆旧言: 燕山 石鼓鸣,则土有兵。”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鄴西鼓山 东北有石鼓,俗传石鼓鸣则兵起。” 清 吴伟业 《闻台州警》诗之三:“石鼓响来开峭壁,干将飞去出沧浪。” ——《漢語大詞典》
(2).鼓形大石。《汉书·五行志下之上》:“ 成帝鸿嘉 三年五月乙亥, 天水 冀南山 大石鸣,声隆隆如雷,有顷止……民俗名曰石鼓,石鼓鸣,有兵。”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鲍丘水》:“南逕 燕山 下,悬巖之侧有石鼓……耆旧言: 燕山 石鼓鸣,则土有兵。”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鄴西鼓山 东北有石鼓,俗传石鼓鸣则兵起。” 清 吴伟业 《闻台州警》诗之三:“石鼓响来开峭壁,干将飞去出沧浪。” ——《漢語大詞典》
作 zuò《國語辭典》
作 [ zuò ]
動- 興起、振起。如:「興風作浪」。《說文解字·人部》:「作,起也。」《易經·乾卦·九五》:「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 造就、培育。如:「天作之合」。《書經·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 創作。如:「寫作」、「作畫」、「作詩」。《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 進行、舉行。如:「作戰」、「作簡報」。
- 為、當。如:「認賊作父」。
- 假裝。如:「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 進行某事。如:「作媒」、「作證」、「作事」。同「做 」。
- 成為。如:「作人」、「作官」。同「做 」。
- 製造。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 事業。如:「工作」。《禮記·緇衣》:「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御人疾莊后。」
- 詩文書畫與藝術品稱為「作」。如:「傑作」、「佳作」、「名作」。
作 [ zuó ]
- 參見「作摩」、「作料」等條。
作 [ zuō ]
名- 工人、工匠。如:「木作」、「石作」、「瓦作」。
- 製作某些工藝作品的場所。如:「作坊」。《三國志·卷二四·魏書·孫禮傳》:「禮徑至作所。不復重奏,稱詔罷民,帝奇其意而不責也。」
- 招惹、自找。如:「自作自受」。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名-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 姓。如明代有自勖。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 主动。如:「自觉」、「自愿」。
-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周宣 zhōu xuān
即 周宣王 。 汉 陈琳 《为曹洪与魏文帝书》:“ 周宣 之盛,亦讎大邦。”《文选·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昔 周宣 惰千亩之礼, 虢公 纳諫。” 李善 注:“《国语》曰: 宣王 即位,不藉千亩, 虢文公 諫曰:‘夫民之大事在农。’”《文选·刘孝标〈辩命论〉》:“ 周宣 祈雨,珪璧斯罄。” 刘良 注:“ 周宣王 大旱祈雨,罄尽珪璧於神明而雨不至。” 明 张居正 《考满谢手勅加恩疏》:“嘉乃丕绩,居然 虞 廷让美之风;惟公德明,蔼矣 周宣 毗贤之命。” ——《漢語大詞典》
王 wáng/wàng《國語辭典》
王 [ wáng ]
名- 古代稱統治天下的君主。如:「君王」、「帝王」、「國王」。《書經·洪範》:「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 古代封建社會中地位在公侯之上的爵位。秦漢以後,天子的伯叔兄弟及異姓藩王均稱為「王」。如:「淮南王」。《漢書·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諸侯王,高帝初置,金璽盭綬,掌治其國。」
- 泛稱同類中的首領。如:「萬獸之王」。唐·杜甫〈前出塞〉詩九首之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西遊記·第一回》:「那一個有本事的,鑽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
- 技藝超群的人。如:「歌王」、「拳王」。
- 古代對祖父母輩的尊稱。參見「王父」、「王母」等條。
- 姓。如宋代有王安石。
- 古代諸侯朝見天子。《詩經·商頌·殷武》:「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史記·卷四·周本紀》:「要服者貢,荒服者王。」
- 大。參見「王虺」、「王鮪」等條。
王 [ yù ]
- 《廣韻·入聲·燭韻》:「玉,說文本作王,隸加點以別王字。」同「玉 」。
王 [ wàng ]
動- 統治天下、稱王。《詩經·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順克比。」《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 興盛、旺盛。《莊子·養生主》:「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唐·李白〈贈張相鎬〉詩二首之二:「英烈遺厥孫,百代神猶王。」通「旺」。
宣 xuān《國語辭典》
宣 [ xuān ]
动- 散播、发扬。如:「宣传」。《书经·皋陶谟》:「日宣三德。」唐·柳宗元〈斩曲几文〉:「谄谀宜惕,正直宜宣。」
- 发散、疏通。如:「宣泄怨气」。《左传·昭公元年》:「宣汾、洮,障大泽。」
- 表达、说明。如:「心照不宣」。《国语·周语上》:「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宋·苏轼〈贺蒋发运启〉:「忽移书之见及,欣感之幸,笔舌难宣。」
- 知道、明白。《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民未知信,未宣其用。」
- 以君王的命令传召臣下。《资治通鉴·卷六五·汉纪五十七·献帝建安十三年》:「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镜花缘·第四回》:「刚才奴婢已向各花宣过圣意。」
- 遍。《管子·小匡》:「公宣问其乡里而有考验。」《文选·扬雄·剧秦美新》:「焕炳照曜,靡不宣臻。」
- 姓。如明代有宣仲庸。
发愤(發憤)fā fèn
(1).勤奋;决心努力。《史记·孔子世家》:“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乃发愤著论,杜门絶交,斯诚感激有为而然。”《宋史·文苑传五·苏洵》:“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徐翁》:“督尚书兄弟发愤为学,相继登第。” 丁玲 《过年》:“ 小菡 要发愤读书,要争气。”参见“ 发愤忘食 ”。
(2).发奋振作。 汉 班固 《东都赋》:“於是圣皇乃握乾符,阐坤珍,披皇图,稽帝文,赫尔发愤,应若兴云。”《后汉书·班超梁慬传论》:“时政平则文德用,而武略之士无所奋其力能,故 汉 世有发愤张胆,争膏身於夷狄以要功名,多矣。”《南史·文学传·祖皓》:“逆竖滔天,王室如燬,正是义夫发愤之秋,志士忘躯之日。” 元 刘君锡 《来生债》第一折:“有等人精神发愤,都待要习文演武立功勋。”《明史·欧阳一敬传》:“自 严嵩 败,言官争发愤论事, 一敬 尤敢言。”
(3).发泄愤懑。《楚辞·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史记·太史公自序》:“《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原兹文之设,迺发愤以表志。” 唐 成玄英 《〈庄子〉序》:“﹝ 庄周 ﹞当 战国 之初,降衰 周 之末,叹苍生之业薄,伤道德之陵夷,乃慷慨发愤,爰著斯论。” 明 何景明 《述归赋》:“ 左氏 著《国语》, 马迁 抽《史记》, 荀卿 董子 之流,皆有论譔,大抵困屈穷阨,发愤述作。”
(4).激起愤慨;激于义愤。《史记·伯夷列传》:“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后汉书·袁术传》:“ 董卓 无道,陵虐王室……天子播越,宫庙焚毁,是以豪桀发愤,沛然俱起。”《晋书·刘琨传》:“逆胡 刘聪 ,敢率犬羊,冯陵輦轂,人神发愤,遐邇奋怒。” 宋 司马光 《祭雷道矩文》:“无位於朝,忧国遑遑。发愤抗言,忠鯁激昂。”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六篇:“盖 秦 灭六国,四方怨恨,而 楚 尤发愤,誓虽三户必亡 秦 。”
(5).犹含恨。《汉书·司马迁传》:“是岁,天子始建 汉 家之封,而 太史公 留滞 周南 ,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 晋 潘岳 《马汧督诔》:“慨慨 马生 ,硠硠高致。发愤囹圄,没而犹眡。” 唐 刘知几 《史通·五行志杂驳》:“ 昭子 以纳君不遂,发愤而卒。”《明史·刘源清传》:“ 振 前为乱卒所拥,实不反,诣 源清 自明。不能白,发愤自杀。” 清 曾国藩 《江忠烈公神道碑铭》:“城陷,发愤投水死。” ——《漢語大詞典》
(2).发奋振作。 汉 班固 《东都赋》:“於是圣皇乃握乾符,阐坤珍,披皇图,稽帝文,赫尔发愤,应若兴云。”《后汉书·班超梁慬传论》:“时政平则文德用,而武略之士无所奋其力能,故 汉 世有发愤张胆,争膏身於夷狄以要功名,多矣。”《南史·文学传·祖皓》:“逆竖滔天,王室如燬,正是义夫发愤之秋,志士忘躯之日。” 元 刘君锡 《来生债》第一折:“有等人精神发愤,都待要习文演武立功勋。”《明史·欧阳一敬传》:“自 严嵩 败,言官争发愤论事, 一敬 尤敢言。”
(3).发泄愤懑。《楚辞·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史记·太史公自序》:“《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原兹文之设,迺发愤以表志。” 唐 成玄英 《〈庄子〉序》:“﹝ 庄周 ﹞当 战国 之初,降衰 周 之末,叹苍生之业薄,伤道德之陵夷,乃慷慨发愤,爰著斯论。” 明 何景明 《述归赋》:“ 左氏 著《国语》, 马迁 抽《史记》, 荀卿 董子 之流,皆有论譔,大抵困屈穷阨,发愤述作。”
(4).激起愤慨;激于义愤。《史记·伯夷列传》:“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后汉书·袁术传》:“ 董卓 无道,陵虐王室……天子播越,宫庙焚毁,是以豪桀发愤,沛然俱起。”《晋书·刘琨传》:“逆胡 刘聪 ,敢率犬羊,冯陵輦轂,人神发愤,遐邇奋怒。” 宋 司马光 《祭雷道矩文》:“无位於朝,忧国遑遑。发愤抗言,忠鯁激昂。”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六篇:“盖 秦 灭六国,四方怨恨,而 楚 尤发愤,誓虽三户必亡 秦 。”
(5).犹含恨。《汉书·司马迁传》:“是岁,天子始建 汉 家之封,而 太史公 留滞 周南 ,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 晋 潘岳 《马汧督诔》:“慨慨 马生 ,硠硠高致。发愤囹圄,没而犹眡。” 唐 刘知几 《史通·五行志杂驳》:“ 昭子 以纳君不遂,发愤而卒。”《明史·刘源清传》:“ 振 前为乱卒所拥,实不反,诣 源清 自明。不能白,发愤自杀。” 清 曾国藩 《江忠烈公神道碑铭》:“城陷,发愤投水死。” ——《漢語大詞典》
搜 sōu《國語辭典》
搜 [ sōu ]
动- 找寻、寻求。《汉书·卷六·武帝纪》:「秋,闭城门大搜,发谪戌屯五原。」《聊斋志异·卷一·狐嫁女》:「已而主人敛酒具,少一爵,冥搜不得。」
- 检查、检点。如:「搜身」。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不肯搜自己狂为,只待要觅别人破绽。」
岐阳(岐陽)qí yáng
岐山 之南。《诗·鲁颂·閟宫》“ 后稷 之孙,实维 大王 ,居 岐 之阳,实始翦 商 ” 汉 郑玄 笺:“ 大王 自 豳 徙居 岐 阳。” 唐 张说 《皇帝马上射赞》第七:“天子省歛,薄守 岐 阳。” 明 刘基 《述志赋》:“邅吾道夫西陲兮,听鸣凤於 岐 阳。”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