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禹穴 yǔ xué
(1).相传为 夏禹 的葬地。在今 浙江省 绍兴 之 会稽山 。《史记·太史公自序》:“二十而南游 江 、 淮 ,上 会稽 ,探 禹穴 。” 裴骃 集解引 张晏 曰:“ 禹 巡狩至 会稽 而崩,因葬焉。上有孔穴,民閒云 禹 入此穴。” 南朝 宋 谢灵运 《游山》诗:“幸游 建德 乡,观奇经 禹穴 。” 唐 李白 《越中秋怀》诗:“何必探 禹穴 ,逝将归 蓬丘 。”
(2).指 会稽 宛委山 。相传 禹 于此得 黄帝 之书而复藏之。 唐 李白 《送二季之江东》诗:“ 禹穴 藏书地, 匡山 种杏田。” 王琦 注:“ 贺知章 《纂山记》曰: 黄帝 号 宛委穴 为 赤帝 阳明之府,於此藏书。 大禹 始於此穴得书,復於此穴藏之,人因谓之 禹穴 。” 禹 于 宛委山 得 黄帝 金简书之说,见《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宋 陆游 《秋雨初霁徙倚门外有作》诗:“前身已预 兰亭 会,老眼曾窥 禹穴 书。” 清 王誉昌 《舟泊武林城外因忆新安会稽之胜赋呈确庆夫子志别》诗:“学溯 考亭 开雾障,书探 禹穴 破云封。”
(3).相传为 夏禹 决 汉水 时的住处。在今 陕西省 旬阳县 东。《大清一统志·兴安府·古迹》:“ 禹穴 在 洵阳县 东一百三十里。高八尺,深九尺。旁鎸“禹穴”二字。穴右有泉,味甚清洌。世传 禹 决 汉水 时居此。” ——《漢語大詞典》
(2).指 会稽 宛委山 。相传 禹 于此得 黄帝 之书而复藏之。 唐 李白 《送二季之江东》诗:“ 禹穴 藏书地, 匡山 种杏田。” 王琦 注:“ 贺知章 《纂山记》曰: 黄帝 号 宛委穴 为 赤帝 阳明之府,於此藏书。 大禹 始於此穴得书,復於此穴藏之,人因谓之 禹穴 。” 禹 于 宛委山 得 黄帝 金简书之说,见《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宋 陆游 《秋雨初霁徙倚门外有作》诗:“前身已预 兰亭 会,老眼曾窥 禹穴 书。” 清 王誉昌 《舟泊武林城外因忆新安会稽之胜赋呈确庆夫子志别》诗:“学溯 考亭 开雾障,书探 禹穴 破云封。”
(3).相传为 夏禹 决 汉水 时的住处。在今 陕西省 旬阳县 东。《大清一统志·兴安府·古迹》:“ 禹穴 在 洵阳县 东一百三十里。高八尺,深九尺。旁鎸“禹穴”二字。穴右有泉,味甚清洌。世传 禹 决 汉水 时居此。” ——《漢語大詞典》
渊深(淵深)yuān shēn
(1).深邃;深厚。《吕氏春秋·观表》:“人之心隐匿难见,渊深难测,故圣人於事志焉。” 南朝 梁 陶弘景 《周氏冥通记》卷二:“德操渊深,世无其比。” 清 沈德潜 《说诗晬语》卷上:“ 陶 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 郭沫若 《文艺论集·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批评如果是对于十恶不善的敌人,自当别论。如其不然,则应当生于一种渊深的同情。”
(2).渊之深处。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嗟我昆弟,新生之作,新泉之涌于渊深其非远矣。” ——《漢語大詞典》
(2).渊之深处。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嗟我昆弟,新生之作,新泉之涌于渊深其非远矣。” ——《漢語大詞典》
入地 rù dì
(1).钻入地下。形容十分羞惭。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 宋 陈亮 《广惠王祈雨文》:“ 亮 等今思厥愆,惭恨入地。”
(2).喻死亡。《后汉书·班超传》:“蛮夷之性,悖逆侮老,而 超 旦暮入地,久不见代,恐开姦宄之源,生逆乱之心。” 宋 苏轼 《论仓法札子》:“臣材术短浅,老病日侵,常恐大恩不报,衔恨入地,故贪及未死之间,时进瞽言。” 清 黄遵宪 《赤穗四十七义士歌》诗序:“苟靦颜视息,他日蒙耻入地,将何面目见我公乎?”参见“ 入土 ”。
(3). 宋 代 靖州 地区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居民互斗,胜者仅掠取败者之钱财而归还其土地,谓之“入地”。 ——《漢語大詞典》
(2).喻死亡。《后汉书·班超传》:“蛮夷之性,悖逆侮老,而 超 旦暮入地,久不见代,恐开姦宄之源,生逆乱之心。” 宋 苏轼 《论仓法札子》:“臣材术短浅,老病日侵,常恐大恩不报,衔恨入地,故贪及未死之间,时进瞽言。” 清 黄遵宪 《赤穗四十七义士歌》诗序:“苟靦颜视息,他日蒙耻入地,将何面目见我公乎?”参见“ 入土 ”。
(3). 宋 代 靖州 地区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居民互斗,胜者仅掠取败者之钱财而归还其土地,谓之“入地”。 ——《漢語大詞典》
流 liú《國語辭典》
流 [ liú ]
名- 水的通稱。《史記·卷四·周本紀》:「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唐·李白〈望廬山瀑布水〉詩二首之二:「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 像水流的東西。如:「氣流」、「暖流」、「電流」、「車流」。
- 派別。如:「九流十家」。《漢書·卷一○○·敘傳下》:「群言紛亂,諸子相騰。秦人是滅,漢修其缺,劉向司籍,九流以別。」
- 品類、等級。如:「上流」、「名流」、「第一流」。
- 移動。如:「人口外流」。《易經·乾卦·九五》:「水流溼,火就燥。」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孤帆遠影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 留傳、散布。如:「流芳萬世」。《孟子·公孫丑上》:「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
- 趨向。如:「流於形式」。《文選·曹丕·典論論文》:「貧賤則懾於飢寒,富貴則流於逸樂。」
- 放逐。《國語·周語上》:「王不聽,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宜流之海外,以正風教。」
- 放縱。《國語·晉語一》:「肆侈不違,流志而行,無所不疚,是以及亡而不獲追鑒。」
- 往來不定的。如:「流雲」、「流民」。
- 快速通過的、運轉不停的。如:「流星」、「流年」。宋·蔣捷〈一翦梅·一片春愁待酒澆〉詞:「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 意外的、不明來處的。如:「流矢」、「流彈」。
- 沒有根據的。如:「流言」、「流譽」。
秦望 qín wàng
山名。 秦望山 。在今 浙江省 杭州市 西南。相传 秦始皇 东巡时曾登上此山以望 南海 ,故名。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兴福·昙翼》:“﹝ 曇翼 ﹞履访山水,至 秦望 西北,见五岫駢峰,有耆闍之状。”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渐江水》:“又有 秦望山 ,在州城正南。为众峯之杰,陟境便见。《史记》云: 秦始皇 登之以望 南海 。” 唐 李白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诗:“ 东海 横 秦望 , 西陵 遶 越臺 。” 王琦 注:“ 施宿 《会稽志》:‘ 秦望山 ,在 会稽县 东南四十里,旧经云众岭最高者。’” 宋 辛弃疾 《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词:“ 秦望山 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 ——《漢語大詞典》
峰高(峰高)
唐 黄滔 题东林寺元祐上人院 泉远携茶看,峰高结伴登。
金 周昂 翠屏口七首 其一 翅健翻秋隼,峰高并晚驼。 ——《骈字类编》
金 周昂 翠屏口七首 其一 翅健翻秋隼,峰高并晚驼。 ——《骈字类编》
插天
陈孚 登悯忠寺阁诗 玉泉蟠地涌,金塔插天浮。 ——《分类字锦》
碧 bì《國語辭典》
碧 [ bì ]
名- 青绿色的美石。《说文解字·玉部》:「碧,石之青美者。」《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唐·成玄英·疏:「碧,玉也。」
- 青绿色的。如:「碧草」、「碧波荡漾」。唐·白居易〈长恨歌〉:「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唐·李商隐〈常娥〉诗:「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