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和气能致祥,是日云蔽午。

梅尧臣宋代〕《和人喜雨

仲冬至仲春,阴隔久不雨。
耕农将失时,萌颖未出土。
帝心实焦劳,日夜不安处。
祷祠烦骏奔,肸飨杳无补。
帝时降金舆,遍款灵真宇。
百姓知帝勤,变愁为鼓舞。
和气能致祥,是日云蔽午。
夕风不鸣条,甘润忽周普。
已见尧为君,安问谁为辅。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和气是日云蔽

和气(和氣)hé qì
(1).古人认为天地间阴气与阳气交合而成之气。万物由此“和气”而生。《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韩非子·解老》:“孔窍虚,则和气日入。” 唐 刘商 《金井歌》:“文明化合天地清,和气氤氲孕至灵。” 宋 王安石 《次韵和甫春日金陵登台》之一:“万物已随和气动,一樽聊与故人来。”
(2).引申指能导致吉利的祥瑞之气。 汉 王充 《论衡·讲瑞》:“瑞物皆起和气而生。”《朱子语类》卷一○六:“自古救荒只有两説:第一是感召和气,以致丰穰;其次只有储蓄之计。” 明 杨慎 《词品·雪辞》:“满天和气,太平有象。”
(3).温和的气度。《礼记·祭义》:“有和气者必有愉色。” 宋 施德操 《北窗炙輠》卷上:“ 伯淳 既见,和气蔼然见眉宇间。”
(4).指态度温和。《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 刘君荐 极是为人和气,乡里见爱,都称他 刘官人 。” 老舍 《骆驼祥子》一:“﹝ 祥子 ﹞心里舒服,对人就更和气。”
(5).和睦融洽。 宋 陈师道 《南柯子·贺彭舍人黄堂成》词:“万家和气贺初成,人在笙歌声里暗生春。”《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开宗义富贵孝义传》:“衣服不曾分你我,家中和气不曾分。” 赵树理 《登记》:“ 小晚 这一家……日子也过得,家里也和气。”
(6).指和睦的感情。《三国演义》第四九回:“你如何来追赶?本待一箭射死你来,显得两家失了和气。” 老舍 《茶馆》第一幕:“都是自己弟兄,别伤了和气呀!”
(7).犹元气;中气。中医谓人体内能使各器官发挥机能的原动力。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养气》:“若销鑠精胆,蹙迫和气,秉牘以驱龄,洒翰以伐性,岂圣贤之素心,会文之直理哉?” 宋 沈作哲 《寓简》卷八:“清晨荣卫流行,法当省节语言,葆惜和气。” 明 陆深 《停骖录摘抄》:“﹝ 神宗 问﹞:‘闻卿摄生亦有道乎?’ 潞公 对:‘无他,臣但能任意自适,不以外物伤和气,不敢做过当事。’”
(8).指调和血气。 宋 叶适 《橘枝词记永嘉风土》之二:“只消一盏能和气,切莫多盃自害身。”  ——《漢語大詞典》
能 néng/nài《國語辭典》

能 [ néng ]

  1. 傳說中的動物。如熊,足似鹿。《說文解字·能部》:「能,熊屬,足似鹿。」唐·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詩:「近者三姦悉破碎,羽窟無底幽黃能。」
  2. 能力、才幹。如:「逞能」、「智能」。《論語·子罕》:「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文選·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並摽能擅美,獨映當時。」
  3. 人才、有才能的人。《禮記·禮運》:「選賢與能,講信脩睦。」《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
  4. 用途、功用。唐·柳宗元〈愚溪詩序〉:「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謂之染溪。」
  5. 一種日本古典戲劇。由猿樂發展的歌舞劇,以動作、表情和音樂表現。如:「夢幻能」、「修羅能」。
  6. 物質運動的能量。因運動形式不同而有電能、熱能、機械能、化學能、原子能等。能量間可互相轉換,以功率為計算單位。也稱為「能量」。
  1. 有才幹的。如:「能人」、「能者多勞」。《孟子·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1. 可以做、此才幹。《論語·先進》:「非曰能之,願學焉。」《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2. 投契、睦。《詩經·大雅·民勞》:「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史記·卷五三·蕭相國世家》:「何素不與曹參相能。」
  3. 及、到。《戰國策·趙策一》:「韓與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
  1. 可以、能夠。如:「你現在能不能去?」《論語·述而》:「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
  2. 只、僅僅。唐·杜甫〈月〉詩:「只益丹心苦,能添白髮明。」宋·蘇軾〈舟中夜起〉詩:「此生忽忽憂患裡,清境過眼能須臾。」
  3. 寧、寧可。宋·蘇軾〈六和寺?師閘山溪為水軒〉詩:「出山定被江潮涴,能為山僧更少留。」元·喬吉《金錢記·第一折》:「能為君子儒,莫為小人儒。」
致 ( 緻 ) zhì《國語辭典》

致 [ zhì ]

  1. 给予。《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晋书·卷四三·山涛传》:「今致钱二十万、谷二百斛。」
  2. 达到。《庄子·外物》:「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
  3. 传达、表示。《诗经·小雅·楚茨》:「工祝致告,徂赉孝孙。」《三国志·卷二四·魏书·崔林传》:「仗节统事,州邵莫不奉牋致敬。」
  4. 招引、延揽。《易经·需卦·九三》:「需于泥,致寇至。」《汉书·卷三九·萧何传》:「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
  5. 归还、退回。《公羊传·宣公元年》:「既而曰若此乎,古之道不即人心,退而致仕。」
  6. 尽心、尽力。《论语·子张》:「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7. 推极、穷究。《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1. 旨趣、意态。《魏书·卷九三·恩幸传·茹皓传》:「树草栽木,颇有野致。」
  2. 事物的道理。《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所以存亡殊致,始终不同。」
祥 xiáng《國語辭典》

祥 [ xiáng ]

  1. 泛指一切福善吉利的事物。《书经·伊训》:「作善,降之百祥。」《汉书·卷八·宣帝纪》:「神光并见,咸受祯祥。」
  2. 吉凶的征兆。亦偏指吉兆或凶兆。《书经·咸有一德》:「亳有祥,桑、谷共生于朝。」唐·孔颖达·正义:「祥是恶事先见之征。」《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焉在?」
  3. 古代丧礼祭祀的名称。父母之丧,周年祭称为「小祥」;两周年祭称为「大祥」。
  4. 姓。如清代有祥厚。
  1. 吉利的。如:「祥云」、「祥瑞」、「吉祥如意」。《老子·第三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2. 良善平和。如:「慈祥」、「祥和社会」。
  1. 依从、遵循。《淮南子·泛论》:「得于人理,顺于天地,祥于鬼神,则可以正治矣。」
是日
此日,这一天  ——《整理自网络》
云蔽(云蔽)
魏晋 无名氏 古诗十九首 其一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骈字类编》
午 wǔ《國語辭典》

午 [ wǔ ]

  1. 地支的第七位。
  2. 时辰名。约当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
  3. 泛指白天的中间时段。如:「正午」、「中午」。《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尔乃羲和亭午,游气高褰。」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4. 姓。如汉代有午汝臣。
  1. 白天或夜晚中间时段的。如:「午餐」、「午饭」、「午夜」。
  1. 违背、抵触。《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朝臣舛午,胶戾乖剌,更相谗愬,转相是非。」通「牾」。

午 [ huo ]

  1. 参见「[[晌午]]」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