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药石危言治乱箴,贾生晁错是知音。

陈洎宋代〕《读刘蕡策

药石危言治乱箴,贾生晁错是知音。
可怜当日司文者,不畏人言合愧心。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药石危言治乱贾生知音

药石(藥石)yào shí
(1).药剂和砭石。泛指药物。《列子·杨朱》:“及其病也,无药石之储;及其死也,无瘞埋之资。” 汉 枚乘 《七发》:“今太子之病,可无药石针刺灸疗而已,可以要言妙道説而去也。” 三国 魏 曹髦 《伤魂赋》:“ 岐 鹊 骋技而弗救,岂药石之能追。” 宋 苏轼 《答子由颂》诗:“病根何处容他住,日夜还将药石攻。” 明 方孝孺 《深虑论》二:“药石所以治疾而不能使人无疾。”
(2).比喻规戒。《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季孙 之爱我,疾疢也; 孟孙 之恶我,药石也。” 唐 元稹 《批宰臣请上尊号第三表》:“而乃过为溢美,频上鸿名。谅多忠赤之诚,殊非药石之爱。” 清 谭嗣同 《仁学》四四:“詆毁我者,金玉我也;干戈我者,药石我也。”
(3).佛教僧人过午不食,称晚食为“药石”。《黄檗清规》:“药石,晚食也。比丘过午不食,故晚食名药石,为疗饿渴病也。”  ——《漢語大詞典》
危言 wēi yán
(1).直言。《逸周书·武顺》:“危言不干德曰正。”《汉书·贾捐之传》:“臣幸得遭明盛之朝,蒙危言之策,无忌讳之患。” 颜师古 注:“危言,直言也。言出而身危,故曰危言。” 茅盾 《子夜》九:“你的危言诤论,并不能叫 小杜 居安思危,反使得他决心去及时行乐。”参见“ 危言正色 ”。
(2).谓(行为)超过言语。《礼记·缁衣》:“大人不倡游言。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则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 郑玄 注:“危,犹高也。言不高於行,行不高於言,言行相应也。”
(3).耸人听闻的言论。 宋 无名氏 《道山清话》:“ 絳 欲以危言中伤大臣,事既无根,徒摇众听。” 明 张居正 《上六部稟帖》:“且巧为詆説,捏造危言,遂为纂修所影藉。”
(4).犹慎言。谓不说自己的功劳才能。《史记·管晏列传》:“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 张守节 正义:“谓己谦让,非云功能。”  ——《漢語大詞典》
治乱(治亂)zhì luàn
(1).安定与动乱。《书·君牙》:“民之治乱在兹。” 宋 范仲淹 《润州谢上表》:“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 王闿运 《上巡抚恽侍郎书》:“观其诚伪知其治乱,观其轻重知其兴亡。”
(2).谓治理混乱的局面,使国家安定、太平。《孔子家语·哀公问政》:“继絶世,举废邦,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明治病之术者,杜未生之疾;达治乱之要者,遏将来之患。”《前汉书平话》卷上:“陛下圣文神武,治乱安危。”  ——《漢語大詞典》
箴 zhēn《國語辭典》

箴 [ zhēn ]

  1. 文体名。以表达规劝性质为主题。《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下·赞曰》:「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铭箴》:「箴者,所以攻疾防患,喻针石也。」
  2. 中医用来刺入穴道,以达到医疗效果的针状物。《汉书·卷三○·艺文志》:「医经者,……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1. 规戒、劝谏。《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父慈而教,子孝而箴。」
贾生(賈生)jiǎ shēng
指 汉 贾谊 。 汉 桓宽 《盐铁论·箴石》:“ 贾生 有言曰:‘恳言则辞浅而不入,深言则逆耳而失指。’” 唐 杜甫 《久客》诗:“去国哀 王粲 ,伤时哭 贾生 。” 吕志伊 《过黔楚界喜晴》诗:“既倒狂澜难遽挽,上书徒抱 贾生 忧。”  ——《漢語大詞典》
晁 cháo《國語辭典》

晁 [ cháo ]

  1. 朝的古字。《文選·揚雄·羽獵賦》:「於是天子乃以陽晁始出乎玄宮。」唐·李善·注:「陽朝,陽明之朝。晁,古字同也。」
  2. 姓。如宋代有晁補之。
错 ( 錯 ) cuò
错 [ cuò ]
  1. 不正确,与实际不符:差~。过~。~讹。~谬。~觉。~怪。不~。~爱。将~就~。
  2. 交叉着:交~。~乱。~杂。~综(纵横交叉)。~动。~落(交错纷杂)。盘根~节。
  3. 叉开:~开。~车。~过机会。
  4. 用来打磨玉石的石头:它山之石,可以为~。
  5. 打磨玉石:攻~。
  6. 镀金、银,涂饰:~金。~银。~彩镂金。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1.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2. 事情。如:「国是」。
  3. 姓。如唐代有是光。
  1.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2.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3.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4.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1.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1.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1.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1.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知音 zhī yīn
(1).通晓音律。《礼记·乐记》:“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於礼矣。”《太平御览》卷五八一引 汉 桓谭 《新论》:“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为知音。” 宋 周邦彦 《意难忘》词:“知音见説无双,解移宫换羽,未怕 周郎 。”《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 僖宗皇帝 ,妙选天下知音女子,入宫供奉。”
(2).《列子·汤问》载: 伯牙 善鼓琴, 钟子期 善听琴。 伯牙 琴音志在高山, 子期 说“峩峩兮若 泰山 ”;琴音意在流水, 子期 说“洋洋兮若 江 河 ”。 伯牙 所念, 锺子期 必得之。后世遂以“知音”比喻知己,同志。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 徐 、 陈 、 应 、 刘 ,一时俱逝,痛可言邪…… 伯牙 絶絃於 钟期 , 仲尼 覆醢於 子路 ,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 唐 杜甫 《哭李常侍峄》诗:“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 明 唐顺之 《谢病赠别高参政》诗:“逝将归旧林,復此别知音。” 浩然 《艳阳天》第六九章:“﹝ 弯弯绕 ﹞可见到‘知音’了,哪还肯白白地放过去呢?”
(3).指对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南唐 李中 《吉水县依韵酬华松秀才见寄》:“诗情冷淡知音少,独喜江皋得见君。” 鲁迅 《集外集拾遗·文艺的大众化》:“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