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笔下追还三代风,袪尽浇漓成古道。

王禹偁宋代〕《酬安秘丞见赠长歌

我闻进士登科换凡骨,信知不是风尘物。
贡籍由来数百年,直疑空却神仙窟。
其间最贵龙虎榜,乘时得路为卿相。
一从巢寇犯阙来,梁氏礼闱还草创。
庄宗明宗虽膺命,晋朝汉朝俱不永。
其中纵得神仙材,太平不见哀之哉。
上玄应恐天地闲,安仙又谪来人寰。
二十把笔疏辞源,黄河倾落昆仑山。
有周道衰犹叹凤,天公留得归皇宋。
天水夕郎掌贡时,禹门万仞连云耸。
不是真龙不能过,嗔波怒浪浇雷火。
是岁北极七个星,一时下降为门生。
安仙堂堂冠其首,六星煌煌愿随後。
驺虞赋就铿金石,丹水诗成摛锦绣。
玉皇殿前受恩渥,一时命入芙蓉幕。
独得归州近巫峡,十二晴峰长在睫。
郡斋狂醉复狂吟,书尽巴东一川叶。
迩来游宦五六年,吴山越水供新编。
还同白傅苏杭日,歌诗落笔人争传。
去年始上芸香阁,出典陶丘滞锋锷。
阮籍营中浮蚁馨,亚夫门外垂杨弱。
骥足虽知暂縻绊,樽前未始长嗟叹。
只应会得老聃言,大器本来成较晚。
吾君正是兴文教,不日徵归掌纶诰。
醉挨雉扇扫宫辞,怒上螭头呈谏草。
笔下追还三代风,袪尽浇漓成古道。
丈夫方见兼济才,莫学西山采薇老。
我今自是蓬蒿身,如何一见如故人。
长歌谓我相翦饰,便疑平地升青云。
文章难得逢知己,知己相逢贵终始。
伊我行止方凄凄,老亲稚子相顾啼。
出门动足歧路迷,得君引上登天梯。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笔下追还三代浇漓古道

笔下(筆下)bǐ xià
(1).书写时落笔的地方。 唐 韩愈 《醉后》诗:“淋离身上衣,颠倒笔下字。” 柯岩 《奇异的书简·追赶太阳的人》:“于是我,作为一个作者,也马上看见了我笔下众多的人物,怎样纷纷纭纭地走上了他们每个人的人生之路。”
(2).指文章。《儒林外史》第十五回:“我如今大胆出个题目,你做一篇,我看看你笔下可望得进学?”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一:“有一个姓 贺 的,写得一手好颜字,可是笔下不很通顺。”
(3).指写作才能。《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一回:“这个人笔下飞快,一面説完了,一面也写完了。” 克非 《春潮急》一:“文化水平不错,嘴头笔下都很来得。”
(4).指写作的措词和意向。参见“ 笔下超生 ”。  ——《漢語大詞典》
追还(追還)zhuī huán
(1).追赶使返回。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赵相汝南李统》:“歷收其家,遣吏追还。”《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追还徙人,蠲除禁錮。” 宋 苏轼 《论时政状》:“实望陛下旬日之间,涣发德音,洗荡乖僻,追还使者,而罢条例司。”
(2).追索而归还。《宋书·孝义传·郭世道》:“尝与人共於 山阴 市货物,误得一千钱,当时不觉,分背方悟。请其伴求以此钱追还本主,伴大笑不答。 世道 以己钱充数送还之。”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甚者又谓 文渊阁 印亦为司礼监所夺,请追还。”《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这五百两定银,他情愿不追还。”  ——《漢語大詞典》
三代 sān dài
(1).指 夏 、 商 、 周 。《论语·卫灵公》:“斯民也, 三代 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邢昺 疏:“ 三代 , 夏 、 殷 、 周 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铭箴》:“斯文之兴,盛於 三代 。 夏 商 二箴,餘句颇存。” 唐 韩愈 《丰陵行》:“臣闻神道尚清浄, 三代 旧制存诸书。”
(2).泛指三个朝代。 南朝 宋 鲍照 《芜城赋》:“出入三代,五百餘载,竟瓜剖而豆分。”此指 汉 、 魏 、 晋 。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结构》:“ 汉 史、 唐 诗、 宋 文、 元 曲,此世人口头语也。《汉书》《史记》,千古不磨,尚矣! 唐 则诗人济济, 宋 有文士蹌蹌,宜其鼎足文坛,为三代后之三代也。”此指 汉 、 唐 、 宋 。
(3).指自祖至孙。《汉书·李广传赞》:“然三代之将,道家所忌,自 广 至 陵 ,遂亡其宗,哀哉!” 唐 卢纶 《送彭开府往云中觐使君兄》诗:“一门三代贵,非是主恩偏。”
(4).指曾祖、祖父、父。《宋史·选举志一》:“缀行期集,列叙名氏,乡贯、三代之类书之,谓之小録。”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二:“吊灯的晃眼的光亮照着墙壁上翠蓝的花纸……照着‘三代宗亲’的紫檀神龛。”  ——《漢語大詞典》
风 ( 風 ) fēng/fěng
风 [ fēng ]
  1. 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向。~速。~级。~险。~波(喻纠纷或乱子)。~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
  2. 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潮。~靡一时。~驰电掣。
  3.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气。~习。~物(某地特有的景物)。~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4. 消息,传闻:~传(chuán )(传闻)。闻~而动。
  5. 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景。~度。~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致。~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6. 指民歌、歌谣:国~(《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
  7. 中医学指某些疾病:~瘫。~湿。
  8. 姓。
风 [ fěng ]
◎ 古同“”,讽刺。
    袪 qū《國語辭典》

    袪 [ qū ]

    1. 衣袖、袖口。《诗经·郑风·遵大路》:「遵大路兮,掺执子之袪兮。」《左传·僖公五年》:「逾垣而走,披斩其袪。」
    1. 举起、撩起。《吕氏春秋·恃君览·达郁》:「特会朝雨,袪步堂下。」晋·张华〈巧杜赋〉:「吉人向风而袪袂。」
    2. 分开、开散。《文选·扬雄·剧秦美新》:「权舆天地未袪,睢睢盱盱。」
    3. 除去。《文选·蔡邕·郭有道碑文》:「童蒙赖焉,用袪其蔽。」
    尽 ( 儘 盡 ) jìn/jǐn《國語辭典》
    1. 「盡 」的異體字。
    浇漓(澆漓)jiāo lí
    亦作“ 浇醨 ”。
    (1).浮薄不厚。多用于指社会风气。 南朝 齐 王融 《为竟陵王与刘虯书》:“淳清既辨,浇漓代袭。” 唐 张九龄 《敕岁初处分》:“政犹蹐驳,俗尚浇醨,当是为理之心未返於本耳。”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德济斋夫子》:“人心为风俗之本,未有人心浇漓而风俗朴厚者。” 鲁迅 《热风·随感录五十八》:“慷慨激昂的人説:‘世道浇漓,人心不古,国粹将亡,此吾所为仰天扼腕切齿三嘆息者也!’”
    (2).文风浮艳不实。《旧五代史·周书·冯道传》:“ 道 尤长於篇咏,秉笔则成,典丽之外,义含古道,必为远近传写,故渐畏其高深,由是班行肃然,无浇醨之态。”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殷文圭》:“ 唐 季,文体浇漓,才调荒秽。”
    (3).酒味淡薄。亦借指薄酒。 唐 皮日休 《酒中十咏·酒泉》:“玉液是浇漓,金沙乃糟粕。”  ——《漢語大詞典》
    成 chéng《國語辭典》

    成 [ chéng ]

    1. 做好事情。如:「完成」、「功成名就」、「大功告成」。《说文解字·戊部》:「成,就也。」
    2. 变为。如:「点石成金」、「磨杵成针」。
    3. 达到。如:「成千上万」、「成双成对」。
    4. 促成。如:「成全」、「玉成其事」、「成人之美」。
    5. 可以。如:「他想要耍赖是不成的。」
    1. 量词。计算十等分概念的单位。如:「有八成希望。」
    2. 古代十里平方的土地。《左传·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
    3. 现有的一切。如:「创业容易守成难。」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
    4. 姓。如汉代有成瑨。
    1. 完整的。如:「成品」、「成天」。宋·陆游〈何君墓表〉:「不以字害其成句,不以句累其全篇。」
    2. 现有的、旧有的。如:「成例」、「成规」、「成语」。
    3. 构成整体的。如:「成分」、「成员」。
    古道 gǔ dào
    (1).古代之道。泛指古代的制度、学术、思想、风尚等。 汉 桓宽 《盐铁论·殊路》:“夫重怀古道,枕籍《诗》《书》,危不能安,乱不能治。” 唐 韩愈 《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説》以貽之。” 宋 文天祥 《正气歌》:“风簷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上·裹足》:“国朝八旗妇女皆不裹足,古道犹存,其风足尚。”
    (2).古老的道路。 唐 杜甫 《田舍》诗:“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 元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明 高濂 《玉簪记·追别》:“夕阳古道催行晚,听江声泪染心寒。” 清 方文 《留别吴锦雯》诗:“古道江云厚,愁心浦月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