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谪居多与俗为邻,熊耳当门入望频。

王禹偁宋代〕《望熊耳山

谪居多与俗为邻,熊耳当门入望频。
感谢双峰对双眼,也胜逢见等闲人。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谪居熊耳当门入望

谪居(謫居)zhé jū
谓古代官吏被贬官降职到边远外地居住。 唐 高适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诗:“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謫居。”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四》:“况诸臣当謫居思过之餘,蒙恩得释,优游渐进,殊有趣味。”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古时凡由 汉 民族居地移住外域,便说为窜谪或降居……《史记·五帝本纪》言‘ 青阳 降居 江水 , 昌意 降居 若水 ’,所谓‘降居’也就是谪居。”  ——《漢語大詞典》
多 duō《國語辭典》

多 [ duō ]

  1. 丰富、不少。如:「多事之秋」、「友直、友谅、友多闻。」《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多才丰艺,强记洽闻。」
  2. 有余。如:「一年多」、「十万多人」。
  1. 经常。如:「多读多写」。《文选·孔融·荐祢衡表》:「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2. 非常。表程度高。如:「多谢」、「好得多」、「快得多」。
  3. 大部分。表数量大。《孟子·梁惠王下》:「诸侯多谋伐寡人者。」《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王侯第宅,多题为寺。」
  4. 过分、不必要。如:「多疑」、「多管闲事」。
  5. 只、只是。《论语·子张》:「多见其不知量也。」唐·徐凝〈独住僧〉诗:「多应独住山林惯,唯照寒泉自剃头。」
  1. 称美、称赞。《史记·卷一○○·季布传》:「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众庶莫不多光。」
  2. 胜、超过。明·汤显祖《紫箫记·第一○出》:「想他才似相如,貌多王粲。」
  1. 姓。如商代有多父鼎。

多 [ duó ]

  1. 何等、如何。表疑问、感叹的语气。如:「多好」、「多高」、「带大一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啊!」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1. 给:赠~。~人方便。
  2.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3. 赞助,赞许:~人为善。
  4. 〈书〉等待:时不我~。
  5. 〈连〉和:我~你。山~水。
  6.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与 [ yù ]
  1. 参加:参~。~会。
与 [ yú ]
  1. 同“欤”。
俗 sú《國語辭典》

俗 [ sú ]

  1. 群众的风尚习惯。如:「礼俗」、「陋俗」、「入境随俗」、「移风易俗」。《礼记·曲礼上》:「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2. 世人、一般人。汉·杨恽〈报孙会宗书〉:「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三国志·卷五七·吴书·虞翻传》:「性不协俗,多见谤毁。」
  3. 尘世、世间。如:「还俗」。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二折》:「自幼舍俗出家,在白马寺中修行。」
  1. 粗鄙的。如:「粗俗」、「鄙俗」。三国蜀·诸葛亮〈表废廖立〉:「国家不任贤而任俗吏。」
  2. 平凡的、平庸的。如:「俗士」、「俗人」。唐·白居易〈早春闻提壶鸟因题邻家〉诗:「欲期明日东邻醉,变作腾腾一俗夫。」
  3. 大众化的、浅近的。如:「俗语」、「俗谚」、「俗文学」、「通俗小说」。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1.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3. 变成:成~。
  4. 是:十两~一斤。
  5. 治理,处理:~政。
  6. 被:~天下笑。
  7. 表示强调:大~恼火。
  8.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 姓。
为 [ wèi ]
  1.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了。~何。
  3. 对,向: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邻 ( 鄰 ) lín
邻 [ lín ]
  1. 住处接近的人家:四~。左~右舍。
  2. 接近,附近:~国。~家。~座。~里。~邦。
  3. 接近,亲近:“~以理者,知也”。
  4. 古代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
熊耳 xióng ěr
(1).山名。在 河南省 宜阳县 。 秦岭 东段支脉。《书·禹贡》:“导 洛 自 熊耳 。” 孔 传:“在 宜阳 西。”《后汉书·刘盆子传》:“ 樊崇 乃将 盆子 及丞相 徐宣 以下三十餘人肉袒降……积兵甲 宜阳城 西,与 熊耳山 齐。”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洛水》:“ 洛水 之北有 熊耳 ,双峦竞举,状同熊耳。在 宜阳 也。” 宋 陆游 《小出塞曲》:“明日受降处,甲齐 熊耳 高。”
(2).山名。在 湖南省 。《史记·封禅书》:“南伐至 召陵 ,登 熊耳山 以望 江汉 。” 司马贞 索隐引《荆州记》:“ 耒阳 、 益阳 二县东北有 熊耳 ,东西各一峯,状如熊耳,因以为名。”  ——《漢語大詞典》
当门(當門)dāng mén
(1).挡着门。《左传·昭公二十年》:“使 祝鼃 寘戈於车薪以当门。”《战国策·楚策一》:“人有以其狗为有执而爱之。其狗尝溺井。其邻人见狗之溺井也,欲入言之。狗恶之,当门而噬之。” 茅盾 《子夜》九:“此时房间的矮门忽然荡开,一个人当门而立。”
(2).对着门。 宋 陆游 《渔翁》诗:“江头渔家结茅庐,青山当门画不如。”  ——《漢語大詞典》
入望 rù wàng
进入视野。 唐 刘德仁 《监试莲花峰》诗:“ 太华 万餘重,岧嶤只此峯。当秋倚寥泬,入望似芙蓉。” 五代 孟贯 《冬日登江楼》诗:“远村虽入望,危槛不堪凭。” 元 陈雷 《寄刘仲原经历》诗:“ 鸳鸯湖 水漾晴暉,镜里遥峰入望微。” 冰心 《往事二》六:“水底看见黑云浮动,湖岸上的秋叶,一丛丛的红意迎人,几座楼台在远处,旋转的次第入望。”  ——《漢語大詞典》
频 ( 頻 ) pín/bīn
频 [ pín ]
  1. 屡次,连次:~繁。~仍。~数(shù)(次数多而接连)。~率()。~谱。捷报~传。
  2. 危急:“国步斯~”。
  3. 并列:“百嘉备舍,群神~行”。
  4. 古同“颦”。
频 [ bīn ]
  1. 古同“濒”,水边地。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