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西南浸山影,晦明分中流。

陈与义宋代〕《题崇山

短蓬如凫鷖,载我万斛愁。
试登山上亭,却望沙际舟。
世故莽相急,长江去悠悠。
西南浸山影,晦明分中流。
荡摇宝鉴面,翠髻千螺浮。
去程虽云阻,兹地固堪留。
客路惜胜日,临风搔白头。
众色忽已晚,川光抱岩幽。
三老呼不置,我兴方未收。
下山事复多,题诗记曾游。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西南浸山晦明分中

西南 xī nán
(1).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即八卦坤所指的方向。《国语·周语下》“行之以遂八风” 三国 吴 韦昭 注:“西南曰坤。” 宋 苏轼 《寄题梅宣义园亭》诗:“我本放浪人,家寄西南坤。”
(2).我国地区名。通常指 四川 、 云南 、 贵州 和 西藏 等省区。  ——《漢語大詞典》
浸山
杜甫渼陂行半陂以南纯浸山动影袅窕冲融间  ——《分类字锦》
影 yǐng《國語辭典》

影 [ yǐng ]

  1. 光线被遮挡而造成的阴暗形象。如:「人影」、「树影」、「阴影」。唐·李白〈月下独酌〉诗四首之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 人、物的形象或图像。如:「摄影」、「背影」、「身影」。《水浒传·第三一回》:「写了武松乡贯、年甲、相模样,画影图形,出三千贯信赏钱。」《红楼梦·第三一回》:「老太太和舅母那日想是才拜了影回来。」
  1. 参见「影印 」条。
  2. 仿照、描摹。如:「这篇小说是影了此一真人实事所写成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通变》:「汉之赋颂,影写楚世。」
  3. 掩蔽、隐藏。《水浒传·第一六回》:「只见对面松林里影著一个人,在那里舒头探脑家望。」
晦明 huì míng
(1).指黑夜和白昼。《后汉书·赵咨传》:“﹝通人达士﹞以存亡为晦明,死生为朝夕。”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杂记上》:“斋前悉施木天,以蔽光景。春花秋月之时,暗如深夜撤烛,人有不识晦明者。” 明 张煌言 《拟古》诗之二:“晦明本如轂,日日相推移。”
(2).指从黑夜到天明,一昼夜。《楚辞·九章·抽思》:“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岁。” 南朝 宋 谢灵运 《南楼中望所迟客》诗:“孟夏非长夜,晦明如岁隔。”
(3).阴晴;明暗。《国语·楚语上》:“地有高下,天有晦明。” 宋 欧阳修 《醉翁亭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巖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清 黄鷟来 《咏怀》之九:“云来众岫晦,云去众岫明。去来云无心,晦明关我情。”
(4).《易·明夷》:“利艰贞,晦其明也。” 孔颖达 疏:“既处明夷之世,外晦其明,恐陷於邪道,故利在艰固其贞,不失其正。”后遂以“晦明”谓韬晦隐迹。 南朝 梁 任昉 《宣德皇后令》:“在昔晦明,隐鳞戢翼。”  ——《漢語大詞典》
分中 fēn zhōng
犹分内。 明 洪应明 《菜根谭》十六:“受享毋踰分外,修为毋减分中。”《红楼梦》第五六回:“姑娘们分中,自然是不敢讲究。”  ——《漢語大詞典》
流 liú《國語辭典》

流 [ liú ]

  1. 水的通稱。《史記·卷四·周本紀》:「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唐·李白〈望廬山瀑布水〉詩二首之二:「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 像水流的東西。如:「氣流」、「暖流」、「電流」、「車流」。
  3. 派別。如:「九流十家」。《漢書·卷一○○·敘傳下》:「群言紛亂,諸子相騰。秦人是滅,漢修其缺,劉向司籍,九流以別。」
  4. 品類、等級。如:「上流」、「名流」、「第一流」。
  1. 移動。如:「人口外流」。《易經·乾卦·九五》:「水流溼,火就燥。」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孤帆遠影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 留傳、散布。如:「流芳萬世」。《孟子·公孫丑上》:「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
  3. 趨向。如:「流於形式」。《文選·曹丕·典論論文》:「貧賤則懾於飢寒,富貴則流於逸樂。」
  4. 放逐。《國語·周語上》:「王不聽,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宜流之海外,以正風教。」
  5. 放縱。《國語·晉語一》:「肆侈不違,流志而行,無所不疚,是以及亡而不獲追鑒。」
  1. 往來不定的。如:「流雲」、「流民」。
  2. 快速通過的、運轉不停的。如:「流星」、「流年」。宋·蔣捷〈一翦梅·一片春愁待酒澆〉詞:「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3. 意外的、不明來處的。如:「流矢」、「流彈」。
  4. 沒有根據的。如:「流言」、「流譽」。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