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萧散(蕭散)xiāo sàn
犹萧洒。形容举止、神情、风格等自然,不拘束;闲散舒适。《西京杂记》卷二:“ 司马相如 为《上林》、《子虚》赋,意思萧散,不復与外事相关。” 唐 张九龄 《林亭咏》:“从兹果萧散,无事亦无营。” 宋 曾巩 《招隐寺》诗:“我亦本萧散,至此更怡然。” 清 方苞 《重建润州鹤林寺记》:“佛之理吾不信,而窃喜其教,絶婚宦,公货财,布衣疏食,随地可安,士之萧散孤介,而不欲违其本心者,往往匿跡於其中。”
(1).消散;消释。《晋书·恭帝纪论》:“虽有手握戎麾,心存旧国,迴首无良,忽焉萧散。” 唐 皎然 《送大宝上人归楚山》诗:“独鹤翩翻飞不定,归云萧散会无因。” 明 刘基 《自天章入城作》诗:“烦襟得萧散,似欲忘覉旅。”
(2).萧条;凄凉。 南朝 梁 何逊 《和司马博士咏雪》:“萧散忽如尽,徘徊已復新。” 唐 韦应物 《独游西斋寄崔主簿》诗:“秋斋正萧散,烟水易昏夕。” 宋 苏轼 《和李太白》:“野情转萧散,世道有翻覆。” 清 曹寅 《宿金氏园亭》诗:“萧散人问意,孤云第几峰。” ——《漢語大詞典》
(1).消散;消释。《晋书·恭帝纪论》:“虽有手握戎麾,心存旧国,迴首无良,忽焉萧散。” 唐 皎然 《送大宝上人归楚山》诗:“独鹤翩翻飞不定,归云萧散会无因。” 明 刘基 《自天章入城作》诗:“烦襟得萧散,似欲忘覉旅。”
(2).萧条;凄凉。 南朝 梁 何逊 《和司马博士咏雪》:“萧散忽如尽,徘徊已復新。” 唐 韦应物 《独游西斋寄崔主簿》诗:“秋斋正萧散,烟水易昏夕。” 宋 苏轼 《和李太白》:“野情转萧散,世道有翻覆。” 清 曹寅 《宿金氏园亭》诗:“萧散人问意,孤云第几峰。” ——《漢語大詞典》
世念 shì niàn
尘世之念。俗念。 宋 陆游 《泛舟自中堰入湖》诗:“冷落人情见,衰迟世念阑。” 宋 陆游 《自嘲老态》诗:“世念秋毫尽,浑如学语儿。” ——《漢語大詞典》
疏 shū《國語辭典》
疏 [ shū ]
動- 開通、使通暢。如:「疏通」。《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
- 分散、散開。如:「疏散人群」。
- 清除、排解。《國語·楚語上》:「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其浮。」《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過靈溪而一濯,疏煩想於心胸。」
- 刻鏤、雕繪。《文選·張衡·西京賦》:「何工巧之瑰瑋,交綺豁以疏寮。」唐·張說〈蒲津橋贊〉:「又疏其舟閒,畫其鷁首。」
- 稀少、稀闊。如:「疏林」、「疏星」、「疏疏落落幾戶人家」。
- 不親近、不熟悉。如:「人地生疏」、「親疏遠近」。晉·陶淵明〈詠荊軻詩〉:「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 粗心、不注意、不細密。如:「人為疏忽」。《史記·卷七九·范雎蔡澤傳》:「其於計疏矣。」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七·象數一》:「落下閎曆法極疏,蓋當時以為密耳。」
- 空虛、不實在。如:「空疏」、「才疏學淺」。《三國演義·第八五回》:「愚才疏智淺,恐不堪當此任。」
- 粗糙、不精細。《論語·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唐·韓愈〈山石〉詩:「鋪床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飢。」
- 窗。《史記·卷二三·禮書》:「疏房床笫几席,所以養體也。」
- 窗上的刻鏤花紋。《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爾乃懸棟結阿,天窗綺疏。」
- 蔬果。《淮南子·主術》:「夏取果蓏,秋畜疏食。」通「蔬」。
疏 [ shù ]
名- 闡明經義或古注的文字。如:「注疏」、「義疏」。唐·柳冕〈與權德輿書〉:「其有明聖人之道,盡六經之意,而不能誦疏與注,一切棄之。」
- 古代臣下進呈君王的奏章。如:「上疏」。唐·杜甫〈秋興〉詩八首之三:「匡衡抗疏功名簿,劉向傳經心事違。」
- 書信。唐·杜甫〈潭州送韋員外牧韶州〉詩:「洞庭無過雁,書疏莫相忘。」
- 分條陳述、記錄。《漢書·卷五四·蘇建傳》:「初桀、安與大將軍霍光爭權,數疏光過失予燕王,令上書告之。」
疏 [ sū ]
- (一)之又音。
淡泊 dàn bó
(1).恬淡,不追名逐利。《东观汉记·郑均传》:“好 黄老 ,淡泊无欲,清静自守。” 宋 秦观 《送蔡子襄用蔡子俊韵》:“故人淡泊出天性,鷦鷯巢林一枝足。” 茅盾 《腐蚀·十月一日》:“既然是的, 陈 为什么又来‘访问’我?为什么又表示没有什么大不了?而且装出那么淡泊无求的神气?”
(2).清淡寡味。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五穀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蒸食,其味甘甜。经久,得风,乃淡泊。” 唐 李白 《大猎赋》:“曷若饱人以淡泊之味,醉时以淳和之觴。” 宋 欧阳修 《送杨闢秀才》诗:“世好竞辛咸,古味殊淡泊。” 清 钮琇 《觚賸续编·顷刻酒》:“初饮淡泊无味,顷之面颊发頳。”
(3).清贫寒素。《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方纔老员外与安人的意思,嫌 张 家家事淡泊些,説道:‘除非 张 家官人中了科名,纔许他。’”《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吾有桑枣园一所,茆屋数间,园边有田十亩,勤於树艺,尽可度日。倘足下不嫌淡泊,就此暂过几时何如?” 郭沫若 《历史人物·王安石》:“又租了别人房子居住,这足证他的生活很淡泊的。”
(4).指颜色浅淡或消褪。 唐 杜甫 《飞仙阁》诗:“寒日外淡泊,长风中怒号。”《红楼梦》第三八回:“蒂有餘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5).犹冷淡。《孔丛子·独治》:“先生淡泊世务,脩无用之业。”《平山冷燕》卷二:“我不是这等淡泊他,他还要在此缠扰哩。”
(6).指生意清淡。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 杨 辞以生意淡泊,本利亏损,无囊可解。” ——《漢語大詞典》
(2).清淡寡味。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五穀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蒸食,其味甘甜。经久,得风,乃淡泊。” 唐 李白 《大猎赋》:“曷若饱人以淡泊之味,醉时以淳和之觴。” 宋 欧阳修 《送杨闢秀才》诗:“世好竞辛咸,古味殊淡泊。” 清 钮琇 《觚賸续编·顷刻酒》:“初饮淡泊无味,顷之面颊发頳。”
(3).清贫寒素。《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方纔老员外与安人的意思,嫌 张 家家事淡泊些,説道:‘除非 张 家官人中了科名,纔许他。’”《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吾有桑枣园一所,茆屋数间,园边有田十亩,勤於树艺,尽可度日。倘足下不嫌淡泊,就此暂过几时何如?” 郭沫若 《历史人物·王安石》:“又租了别人房子居住,这足证他的生活很淡泊的。”
(4).指颜色浅淡或消褪。 唐 杜甫 《飞仙阁》诗:“寒日外淡泊,长风中怒号。”《红楼梦》第三八回:“蒂有餘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5).犹冷淡。《孔丛子·独治》:“先生淡泊世务,脩无用之业。”《平山冷燕》卷二:“我不是这等淡泊他,他还要在此缠扰哩。”
(6).指生意清淡。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 杨 辞以生意淡泊,本利亏损,无囊可解。” ——《漢語大詞典》
道心 dào xīn
(1).指天理,义理。《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蔡沉 集传:“心者,人之知觉,主於中而应於外者也。指其发於形气者而言,则谓之人心,指其发於义理者而言,则谓之道心。”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道心者,喜怒哀乐之未发者也。”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大心》:“其直指人心见性,妄意天性,不知道心,而以惟危之人心为性也。” 冯友兰 等注:“ 宋 儒认为道心就是天理,人心就是人欲。天理是精微的,人欲是危险的。”
(2).客观事物最基本的精神。 汉 王充 《论衡·薄葬》:“事莫明於有效,论莫定於有证,空言虚语,难得道心,人犹不信。”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原道》:“爰自 风 姓,暨於 孔氏 ,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 陆侃如 注:“道是自然之道,那么道的心应该指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
(3).佛教语。菩提心;悟道之心。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四·释道温》:“义解足以析微,道心未易可测。”《坛经·般若品》:“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西游记》第一回:“只见那班部中忽跳出一个通臂猿猴,厉声高叫道:‘大王若是这般远虑,真所谓道心开发也。’” ——《漢語大詞典》
(2).客观事物最基本的精神。 汉 王充 《论衡·薄葬》:“事莫明於有效,论莫定於有证,空言虚语,难得道心,人犹不信。”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原道》:“爰自 风 姓,暨於 孔氏 ,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 陆侃如 注:“道是自然之道,那么道的心应该指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
(3).佛教语。菩提心;悟道之心。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四·释道温》:“义解足以析微,道心未易可测。”《坛经·般若品》:“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西游记》第一回:“只见那班部中忽跳出一个通臂猿猴,厉声高叫道:‘大王若是这般远虑,真所谓道心开发也。’” ——《漢語大詞典》
朗 lǎng《國語辭典》
朗 [ lǎng ]
形- 明亮。如:「明朗」、「晴朗」。晋·王羲之〈三月三日兰亭诗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响亮。如:「朗诵」、「朗读」。《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凝思幽岩,朗咏长川。」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