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萋萋岸草绿,的的林花明。

童轩明代〕《分题得善万物之得时送蔡大尹还越

东皇载阳和,庶类滋以荣。萋萋岸草绿,的的林花明。

深渊跃潜鳞,高树鸣仓庚。江山亦增媚,畅彼群物情。

吾生竟何如,乃与忧患并。少年学理道,将老卒未行。

拜迎事官长,鞭朴嗟苍生。才高位不展,行峻责愈盈。

嘐嘐雁失侣,逐逐云孤征。便当赋归去,矫首家山青。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萋萋岸草绿的的花明

萋萋 qī qī
(1).草木茂盛貌。《诗·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毛 传:“萋萋,茂盛貌。” 唐 崔颢 《黄鹤楼》诗:“晴川歷歷 汉阳 树,芳草萋萋 鸚鵡洲 。” 明 何景明 《平夷》诗之一:“ 滇 南八月中,緑林何萋萋。” 冰心 《往事(二)》十:“遍天涯长着萋萋的芳草,我要从此走上远大的生命的道途!”
(2).云行弥漫貌。《诗·小雅·大田》:“有渰萋萋,兴雨祈祈。” 唐 鲍溶 《范真传侍御累有寄因奉酬》诗之九:“萋萋 巫峡 云, 楚 客莫留恩。” 清 沈炯 《题听松山人雨蕉书屋图》诗:“卷图烈日忽遮藏,天半萋萋野云起。”
(3).华丽貌。 晋 潘岳 《藉田赋》:“袭春服之萋萋兮,接游车之轔轔。”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眇眇玄宗,萋萋辞翰,义既川流,文亦雾散。” 唐 李德裕 《重台芙蓉赋》:“掩萋萋之众色,挺嫋嫋之修茎。”
(4).衰飒貌。 汉 王嫱 《怨诗》:“秋木萋萋,其叶萎黄。”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衰草萋萋一径通,丹枫索索满林红。” 林斤澜 《辘轳井》下篇:“那一亩园子却是枯草萋萋,废墟寂寂。”  ——《漢語大詞典》
岸草
唐 韩愈 独钓四首 其三 露排四岸草,风约半池萍。
唐 杨浚 广武怀古 海云飞不断,岸草绿相接。
唐 张乔 浮汴东归 日暖泗滨西,无穷岸草齐。
唐 胡曾 咏史诗 渭滨 岸草青青渭水流,子牙曾此独垂钩。
唐 罗隐 途中送人东游有寄 路经隋苑桥灯夜,江转台城岸草春。
唐 翁承赞 寄舍弟承裕员外 江花岸草晚萋萋,公子王孙思合迷。  ——《骈字类编》
绿 ( 綠 緑 ) lǜ/lù
绿 [ lǜ ]
     ◎ 蓝和黄混合成的颜色,一般草和树叶呈现这种颜色:~色。~叶。~灯。~化。~洲。~茶。~地。~茸茸。~水青山。
绿 [ lù ]
     ◎ 义同(一),专用于某些名词:~林。~营(中国清代由汉人编成的武装,用绿旗作标志)。
的的 de dí
(1).分明貌。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二》:“故 闔閭 用 子胥 以兴, 夫差 杀之而亡; 昭王 用 乐毅 以胜, 惠王 逐之而败。此的的然若白黑。” 宋 贺铸 《河传》词:“彼美箇人,的的风流心眼。”
(2).光亮、鲜明貌。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杨仆射书》:“至于鐺鐺晓漏,的的宵烽。” 唐 陈子昂 《宿空舲峡青树村浦》诗:“的的明月水,啾啾寒夜猿。” 元 宋褧 《浣溪沙·昆山州城西小寺》词:“曲沼芙蓉秋的的,小山丛桂晚萧萧。” 明 徐渭 《宣府槐龙篇》诗:“的的朱门照,霏霏緑雾濛。”
(3).深切貌,浓郁貌。 唐 苏颋 《陈仓别陇州司户李维深》诗:“情言正的的,春物宛迟迟。” 唐 鲍溶 《经隐叟》诗:“萝景深的的,蕙风閒薰薰。” 明 高启 《春日怀诸亲旧》诗:“涉世悠悠梦,怀人的的思。” 清 黄景仁 《绮怀》诗:“炧尽兰釭愁的的,滴残虬水思愔愔。”
(4).象声词。 唐 韩偓 《夜坐》诗:“格是厌厌饶酒病,终须的的学渔歌。” 清 陈鼎 《邵飞飞传》:“其《燕台词》曰:‘……俗子不知人意嬾,挨肩的的唱秧歌。’”
(5).即嫡嫡。谓嫡派亲传。的,通“ 嫡 ”。《古尊宿语录》卷四:“山僧佛法,的的相承。”
真实;确实。 唐 赵氏 《夫下第》诗:“良人的的有奇才,何事年年被放回?” 宋 陆友仁 《研北杂志》卷一:“篆法自 秦 李斯 ,至 宋 吴兴 道士 张有 而止。后世的的有所据依。” 明 杨慎 《词品·谢勉仲》:“若‘餘酲未解抹头懒,屏裡 瀟湘 梦远。’亦的的佳句。”《再生缘》第九六回:“ 酈卿 果是人中杰,才情的的胜奇男。”  ——《漢語大詞典》
林 lín《國語辭典》

林 [ lín ]

  1. 树木或竹子丛生一处。如:「竹林」、「山林」、「松林」、「防风林」。
  2. 泛指同类的人或事物荟聚之所。如:「碑林」、「儒林」、「艺林」。《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
  3. 姓。如清代有林则徐。
  1. 众多。如:「工厂林立」。
花明
唐 李峤 野 草暗少原绿,花明入蜀红。
唐 李白 横吹曲辞 折杨柳 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
唐 白居易 荅春 草烟低重水花明,从道风光似帝京。
唐 尹鹗 杏园芳 严妆嫩脸花明,教人见了关情。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