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皆悦于魂。不期然欤。
小序夫楚谣汉风。
既非一骨。
魏制晋造。
固亦二体。
譬犹蓝朱成彩。
杂错之变无穷。
宫角为音。
靡曼之态不极。
故蛾眉讵同貌。
而俱动于魄。
芳草宁共气。
而皆悦于魂。
不期然欤。
至于世之诸贤。
各滞所迷。
莫不论甘而忌辛。
好丹而非素。
岂所谓通方广恕。
好远兼爱者哉。
乃及公干、仲宣之论。
家有曲直。
安仁、士衡之评。
人立矫抗。
况复殊于此者乎。
又贵远贱近。
人之常情。
重耳轻目。
俗之恒蔽。
是以邯郸托曲于李奇。
士季假论于嗣宗。
此其效也。
然五言之兴。
谅非敻古。
但关西邺下。
既已罕同。
河外江南。
颇为异法。
故玄黄经纬之辨。
金碧浮沉之殊。
仆以为亦各具美兼善而已。
今作三十首诗。
斅其文体。
虽不足品藻渊流。
庶亦无乖商搉云尔。
远与君别者。
乃至雁门关。
黄云蔽千里。
游子何时还。
送君如昨日。
檐前露已团。
不惜蕙草晚。
所悲道里寒。
君在天一涯。
妾身长别离。
愿一见颜色。
不及其琼树枝。
菟丝及水萍。
所寄终不移。
既非一骨。
魏制晋造。
固亦二体。
譬犹蓝朱成彩。
杂错之变无穷。
宫角为音。
靡曼之态不极。
故蛾眉讵同貌。
而俱动于魄。
芳草宁共气。
而皆悦于魂。
不期然欤。
至于世之诸贤。
各滞所迷。
莫不论甘而忌辛。
好丹而非素。
岂所谓通方广恕。
好远兼爱者哉。
乃及公干、仲宣之论。
家有曲直。
安仁、士衡之评。
人立矫抗。
况复殊于此者乎。
又贵远贱近。
人之常情。
重耳轻目。
俗之恒蔽。
是以邯郸托曲于李奇。
士季假论于嗣宗。
此其效也。
然五言之兴。
谅非敻古。
但关西邺下。
既已罕同。
河外江南。
颇为异法。
故玄黄经纬之辨。
金碧浮沉之殊。
仆以为亦各具美兼善而已。
今作三十首诗。
斅其文体。
虽不足品藻渊流。
庶亦无乖商搉云尔。
远与君别者。
乃至雁门关。
黄云蔽千里。
游子何时还。
送君如昨日。
檐前露已团。
不惜蕙草晚。
所悲道里寒。
君在天一涯。
妾身长别离。
愿一见颜色。
不及其琼树枝。
菟丝及水萍。
所寄终不移。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而 ér《國語辭典》
而 [ ér ]
名- 两颊上的毛。《说文解字·而部》:「而,须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你。《诗经·大雅·桑柔》:「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左传·定公十四年》:「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 我。《战国策·赵策一》:「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聂政传》:「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 至、到。如:「自南而北」、「自壮而老」。
- 能、可以。《战国策·齐策六》:「齐多知而解此环不?」《淮南子·原道》:「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 之、的。《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淮南子·人间》:「虞之与虢,相恃而势也。」
- 以。如:「从今而后」、「自此而下」。《易经·系辞上》:「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孟子·尽心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
- 才、始。表时间。《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
- 犹。《论语·阳货》:「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孟子·告子下》:「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 和、与。《论语·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哀乐而乐哀,皆丧心也。」
- 并且。《书经·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则、就。《易经·系辞下》:「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左传·襄公十八年》:「诸侯方睦于晋,臣请尝之。若可,君而继之。」
- 如、若。《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因而、所以。《左传·成公八年》:「谓汶阳之田,敝邑之旧也,而用师于齐,使归诸敝邑。」汉·刘向《说苑·卷一九·修文》:「情动于中,而形于声。」
- 然而、但是、却。表转折之意。《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孟子·离娄下》:「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
- 尚且。《庄子·天道》:「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之道乎?」《淮南子·人间》:「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 用于句末,相当于「兮」、「罢了」。《诗经·齐风·著》:「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用于句首,相当于「岂」、「难道」。《论语·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事晋,未敢携贰,况卫在君之宇下,而敢有异志?」
- 用于形容词或副词的语尾,无义。《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何能择?」
皆 jiē《國語辭典》
皆 [ jiē ]
副- 全、都,統括之詞。如:「草木皆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眾人皆醉,我獨醒。」《孟子·告子下》:「人皆可以為堯舜。」唐·白居易〈長恨歌〉:「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 並、同。《儀禮·聘禮》:「大夫奉束帛入,三揖皆行,至于階。」通「偕」。
悦 ( 悅 ) yuè
悦 [ yuè ]
- 高兴,愉快:喜~。愉~。和颜~色。心~诚服。取~于人。
- 使愉快:~耳。赏心~目。
- 姓。
于 ( 於 ) yú《國語辭典》
于 [ yú ]
動- 去、往。《文選·曹植·責躬詩》:「煢煢僕夫,于彼冀方。」
- 取。《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孟子·萬章下》:「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 在。《儀禮·士昏禮》:「婿立于門外。」同「於 」。
- 以、用。《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 對、對於。《詩經·邶風·泉水》:「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 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于天門。」
- 依照。《書經·盤庚下》:「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 為了。《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女其于予治。」
- 和、與。《書經·康誥》:「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 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如:「鳳凰于飛」。《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呂氏春秋·審應覽·審應》:「然則先王聖于?」同「乎 」。
- 姓。如明代有于謙。
于 [ xū ]
歎- 表示感嘆的意思。《詩經·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通「吁」。
魂 hún《國語辭典》
魂 [ hún ]
名- 人的精气。如:「灵魂」、「三魂七魄」、「借尸还魂」。《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西游记·第一二回》:「是我太宗皇帝死去三日,还魂复生。」
- 泛指各种事物的精神。如:「国魂」。唐·温庭筠〈春江花月夜词〉:「千里涵空澄水魂,万枝破鼻飘香雪。」宋·苏轼〈再用松风亭下梅花盛开韵〉:「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
- 人的神志、意念。如:「神魂颠倒」、「黯然魂销」。唐·许敬宗〈谢𠡠书表〉:「引领天庭,望丹霄而结恋;驰魂魏阙,惧黄落而长违。」
不期 bù qī
(1).未经约定。《公羊传·隐公四年》:“遇者何?不期也。”《后汉书·郭伋传》:“后 宏 、 吴 等党与闻 伋 威信,远自 江南 ,或从 幽 冀 ,不期俱降。”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辛亥游录》:“凡山之纵径,升易而降难,则其腰必生横径,人不期而用之,介然成路,不荒秽焉。”
(2).不要求;不等待。《韩非子·五蠹》:“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梁启雄 解:“《礼记》注:‘期,要也’。‘不期修古’,谓不要求修行先王的古道。”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四:“岂非疗饥不期於鼎食,拯溺无待於规行。” 唐 柳宗元 《乞巧文》:“不期一时,以俟悠久。”
(3).不意,不料。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不期有贼将 孙飞虎 ,领兵半万,欲劫故臣 崔相国 之女。”《红楼梦》第三八回:“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鲁迅 《伪自由书·‘有名无实’的反驳》:“不期 冷口 失陷,一令传出,即行后退。” ——《漢語大詞典》
(2).不要求;不等待。《韩非子·五蠹》:“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梁启雄 解:“《礼记》注:‘期,要也’。‘不期修古’,谓不要求修行先王的古道。”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四:“岂非疗饥不期於鼎食,拯溺无待於规行。” 唐 柳宗元 《乞巧文》:“不期一时,以俟悠久。”
(3).不意,不料。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不期有贼将 孙飞虎 ,领兵半万,欲劫故臣 崔相国 之女。”《红楼梦》第三八回:“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鲁迅 《伪自由书·‘有名无实’的反驳》:“不期 冷口 失陷,一令传出,即行后退。” ——《漢語大詞典》
然 rán《國語辭典》
然 [ rán ]
动- 烧。燃的本字。《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 赞同。《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沛公然其计,从之。」《三国演义·第一回》:「刘焉然其说,随即出榜招募义兵。」
- 对、正确。如:「不以为然」。《论语·雍也》:「雍之言然。」
- 如此。《论语·宪问》:「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唐·柳宗元〈桐叶封弟辩〉:「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吾意不然。」
- 但是、可是。《左传·僖公三十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 虽。《董西厢·卷八》:「师言然善,奈处凡浮,遭此屈辱,不能无恨。」
- 然后。《隋书·卷七○·李密传》:「待士马肥充,然可与人争利。」
- 形容词或副词词尾。如:「斐然」、「赫然」、「恍然」。《诗经·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
- 用于句末,表肯定、断定的语气。《论语·宪问》:「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礼记·檀弓下》:「穆公召县子而问然。」
- 表示比拟的语助词。《吕氏春秋·孟秋纪·荡兵》:「夫兵不可偃也,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
- 唯,表应答。《论语·阳货》:「子曰:『然!有是言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公见其妻曰:『此子之内子邪?』晏子对曰:『然!是也。』」
- 姓。如汉代有然温。
欤 ( 歟 ) yú
欤 [ yú ]
- ◎ 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