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良人越关河,岁月忽已久。

章珍明代〕《良人

良人越关河,岁月忽已久。灼灼庭中花,菀彼庭前柳。

春阳被万物,芳草亦合欢。如何远别离,长江路漫漫。

漫漫江河长,迢递不可逾。相思发长叹,视我明月珠。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良人越关岁月

良人 liáng rén
(1).贤者;善良的人。《诗·大雅·桑柔》:“维此良人,作为式穀。”《庄子·田子方》:“昔者寡人梦见良人。” 晋 潘岳 《西征赋》:“简良人以自辅,谓 斯 忠而 鞅 贤。”《水浒传》第四五回:“原来这婆娘倒不是个良人。”
(2).古时女子对丈夫的称呼。《孟子·离娄下》:“ 齐 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必饜酒肉而后反。” 赵岐 注:“良人,夫也。” 唐 白居易 《对酒示行简》诗:“昨日嫁娶毕,良人皆可依。” 清 尤侗 《铁夫人》诗:“ 武皇 南巡臣拜杖,良人繫狱妾心丧。”
(3).指美人。《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陈奂 传疏:“良人犹美人。”
(4).平民;百姓。《后汉书·酷吏传·董宣》:“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官奴婢六十已上,免为良人。” 唐 白居易 《道州民》诗:“父兄子弟始相保,从此得作良人身。”《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年》:“ 金主 詔曰:‘诸良人知情嫁奴者,听如故为妻;其不知而嫁者,去住悉从所欲。’”
(5).旧指身家清白的人。《水浒传》第七回:“ 林冲 娘子红了脸道:‘清平世界,是何道理,把良人调戏?’”《金瓶梅词话》第二回:“﹝ 西门庆 ﹞专一飘风戏月,调占良人妇女。”《儒林外史》第四一回:“ 宋为富 强佔良人为妾。”
(6).即乡大夫。古代的乡官。《国语·齐语》:“十连为乡,乡有良人。” 韦昭 注:“良人,乡大夫也。”
(7). 西汉 妃嫔的称号。 东汉 废。 魏 、 晋 、 南朝 曾又设置。《汉书·外戚传序》:“ 汉 兴,因 秦 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适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焉……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  ——《漢語大詞典》
越关(越关)
易林体重飞难未能越关  ——《韵府拾遗 删韵》
河 hé《國語辭典》

河 [ hé ]

  1. 水道的通称。如:「河流」、「运河」。唐·杜甫〈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 黄河的简称。如:「河套」。
  3. 成河川状的群体。如:「星河」、「银河」。
  4. 姓。如南北朝时有河祯。
岁月(歲月)suì yuè
(1).年月。泛指时间。《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屈彊 江 淮 閒,犹可得延岁月之寿。”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岁月如流,零落将尽。” 唐 白居易 《重赋》诗:“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此事须从容图之,只要成就,莫论岁月。” 鲁迅 《书信集·致沈兼士》:“稍积岁月,倘得修正,当奉览也。”
(2).指短时间。《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诸 田 宗彊,负海阻 河 济 ,南近 楚 ,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新唐书·薛收传》:“两贼连固,则 伊洛 间胜负未可岁月定也。” 孙中山 《中国民主革命之重要》:“各国发明机器者,皆积数十百年始能成一物,仿而造之者,岁月之功已足。”  ——《漢語大詞典》
忽 hū《國語辭典》

忽 [ hū ]

  1. 不留心、不注意。如:「忽略」、「疏忽」。唐·魏征〈论时政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明·方孝孺〈深虑论〉:「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2. 轻视、瞧不起。汉·曹操〈表刘琮令〉:「蔑万里之业,忽三军之众。」唐·李白〈与韩荆州书〉:「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
  1. 突然。如:「忽喜忽忧」、「忽冷忽热」。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唐·白居易〈琵琶行〉:「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1. 快速的、一瞬间。如:「倏忽」。《左传·庄公十一年》:「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1. 姓。如明代有忽仲、忽明。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1.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3.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4.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1.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2.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3.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4.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1.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1.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1.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久 jiǔ《國語辭典》

久 [ jiǔ ]

  1. 时间长远。如:「久违」、「久别重逢」、「久负盛名」。
  1. 经历时间的长短。如:「他出去多久了?」
  1. 旧的。《孔子家语·卷五·颜回》:「不忘久德,不思久怨。」
  1. 留、滞留。《孟子·公孙丑上》:「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汉·赵岐·注:「久,留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