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永夜留连。栖神悚听。

江总南北朝〕《入摄山栖霞寺诗

小序壬寅年十月十八日。
入摄山栖霞寺。
登岸极峭。
颇畅怀抱。
至德元年癸卯十月二十六日。
又再游此寺。
布法司施菩萨戒。
甲辰年十月二十五日。
奉送金像还山。
限以时务。
不得恣情淹留。
乙巳年十一月十六日。
更获拜礼。
仍停山中宿。
永夜留连。
栖神悚听。
但交臂不停。
薪指俄谢。
率制此篇。
以记即目。
俾后来赏来。
知余山志。
凈心抱冰雪。
暮齿逼桑榆。
太息波川迅。
悲哉人世拘。
岁华皆采获。
冬晚共严枯。
濯流济八水。
开襟入四衢。
兹山灵妙合。
当与天地俱。
石濑乍深浅。
崖烟递有无。
缺碑横古隧。
盘木卧荒涂。
行行备履历。
步步辚威纡。
高僧迹共远。
胜地心相符。
樵隐各有得。
丹青独不渝。
遗风伫芳桂。
比德喻生刍。
寄言长往客。
凄然伤鄙夫。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永夜留连栖神

永夜 yǒng yè
(1).长夜。《列子·杨朱》:“肆情於倾宫,纵欲於永夜。” 明 刘文炤 《大悲寺逢僧谢监》诗:“如今头白何人问,风雨柴门永夜哀。” 康有为 《过昌平城》诗:“永夜驼铃传塞上,极天树影递 关 东。”
(2).谓人死长埋地下,犹如处于长夜之中。 晋 王恂 《孝武帝哀策》:“违华宇之晣晣,即永夜之悠悠。”
(3).以喻漫长黑暗的社会环境。 蒋光慈 《哀中国·在黑夜里》:“我又想象我们现居的这一个世界,是一个黑暗沉沉,阴风惨厉的永夜。”  ——《漢語大詞典》
留连(留連)liú lián
亦作“ 留联 ”。
(1).犹滞留,滞积。《素问·生气通天论》:“邪气留连,乃为洞泄。”《素问·疏五过论》:“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
(2).犹流离,流浪。 汉 焦赣 《易林·讼之蹇》:“留连多难,损其食粮。”
(3).耽搁;拖延。《后汉书·刘陶传》:“事付主者,留连至今,莫肯求问。”《魏书·宗钦传》:“既承雅赠,即应有答,但唱高则难和,理深则难训,所以留连日月,以至于今。” 郭沫若 《长春集·跨上火箭篇》:“工农文章遍天下,作家何得再留连?”
(4).留恋不舍。 三国 魏 曹丕 《燕歌行》之二:“飞鸟晨鸣声可怜,留连顾怀不自存。” 北魏 《元晖墓志》:“密勿礼闈,留联臺阁。” 唐 李白 《友人会宿》诗:“涤荡千古愁,留连百壶饮。” 明 高瑞南 《金落索·题情》曲:“我就生也留连,死也留连,爱你心生死都不变。” 朱自清 《南京》:“ 南京 是值得留连的地方,虽然我只是来来去去,而且又都在夏天。”
(5).指沉醉逸乐之事。 宋 苏轼 《骊山》诗:“由来留连多丧国,宴安酖毒因奢惑。”
(6).留心;用心琢磨。 北周 庾信 《周太子太保步陆逞神道碑》:“﹝公﹞言为世范,行为士则,留连《坟》《索》,怊悵文词。” 清 戴名世 《〈野香亭诗集〉序》:“凡古人之诗,莫不为之留连涵泳而咀味其旨趣之所存。”
(7).绵延;连续不断。《文选·嵇康〈琴赋〉》:“忽飘颻以轻迈,乍留联而扶疏。” 吕延济 注:“留联,相连声也。” 唐 杜甫 《又送辛员外》诗:“细草留连侵坐软,残花悵望近人开。”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薛涛》:“﹝ 涛 ﹞居 浣花里 ,种菖蒲满门,傍即东北走 长安 道也,往来车马留连。”
(8).指连在一起。 唐 温庭筠 《张静婉采莲曲》:“船头折藕丝暗牵,藕根莲子相留连。”
(9).挽留。 宋 梅尧臣 《翠羽辞》:“主人重客苦留连,急走鈿车令去取。” 宋 司马光 《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公恐虏猝犯之,败其功,乃留连其使,数与之讲议,虽抑止其僭,亦不决然絶也。”
(10).水果名。产于 南洋 。 清 黄遵宪 《新加坡杂诗》之九:“絶好留连地,留连味细尝。”自注:“留连,果最美者。”  ——《漢語大詞典》
栖神(棲神)qī shén
亦作“栖神”。
(1).凝神专一。为道家保其根本,养其元神之术。《淮南子·泰族训》:“今夫道者,藏精於内,栖神於心,静漠恬淡,讼繆胸中。”《晋书·阮籍传》:“ 籍 尝於 苏门山 遇 孙登 ,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运象二》:“为道者常渊澹以独处,每栖神以游闲。” 唐 吴筠 《游仙》诗之三:“百关弥调畅,方寸益清越。栖神合虚无,洞览周恍惚。”
(2).谓死后安息。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汝水》:“左右深松列植,筠柏交荫, 尹公度 之所栖神处也。” 宋 赞宁 《宋高僧传·习禅·太毓》:“九月合朔,色相不动而示灭于山之院,享年八十,僧腊五十八……十月,栖神于院之庭,从其宜也。”
(3).指止息,安居。 明 汪道昆 《高唐梦》:“神女请坐。闻神女栖神 高唐 之上,那 高唐 风景若何?”
(4).犹入定。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习禅·帛僧光》:“ 光 於南山见石室,乃止其中,安禪合掌,以为栖神之处。”  ——《漢語大詞典》
悚 sǒng《國語辭典》

悚 [ sǒng ]

  1. 恐懼、害怕。《文選·潘岳·笙賦》:「晉野悚而投琴,況齊瑟與秦箏。」《紅樓夢·第三三回》:「賈政見他惶悚,應對不似往日。」

悚 [ sóng ]

  1. 怯懦、軟弱。如:「這小子真悚!」
听 ( 聽 ) tīng《國語辭典》

听 [ yǐn ]

  1. 笑的樣子。《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亡是公听然而笑。」唐·劉禹錫〈說驥〉:「睹之周體,眙然視,听然笑,既而抃隨之。」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