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插过了、荷花矣。

宋荦清代〕《酷相思 旅况

巷子条条看尽似。但尘影、连天起。笑弹指、光阴直个是。吃过了、樱桃矣。

插过了、荷花矣。剩有瓶中三日米。且自翻书史。问何不、归欤偏恋此。

还要看、萤光耳。还要听、蛩声耳。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荷花

插 chā《國語辭典》

插 [ chā ]

  1. 刺入、扎入。如:「一根針插進我的手掌了。」
  2. 栽種。宋·陸游〈時雨〉詩:「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
  3. 放進、擺入。如:「插花」、「筆插入筆筒」。
  4. 參入其間。宋·陳造〈再次韻答許節推〉詩:「宦途要處難插手,詩社叢中常引頭。」
过 ( 過 ) guò/guo/guō
过 [ guò ]
  1. 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江。~账。~程。~渡。~从(交往)。经~。
  2. 经过某种处理方法:~秤。~磅。~目。
  3. 超出:~于。~度()。~甚。~奖(谦辞)。~量(liàng)。~剩。~犹不及。
  4. 重新回忆过去的事情:~电影。
  5. 从头到尾重新审视:把这篇文章再~一~。
  6. 次,回,遍:把文件看了好几~儿。
  7. 错误:~错。记~。
过 [ guo ]
  1. 用在动词后表示曾经或已经:看~。用~。
  2. 用在动词后,与“”、“”连用,表示趋向:拿~来。走~去。
过 [ guō ]
  1. 姓。
了 liǎo/le《國語辭典》

了 [ liǎo ]

  1. 明白、懂得。如:「一目了然」。宋·陸游〈醉歌〉:「心雖了是非,口不給唯諾。」
  2. 完畢、結束。如:「不了了之」、「責任未了」。《老殘遊記·第一九回》:「今日大案已了,我明日一早進城銷差去了。」
  1. 完全。與否定語「不」、「無」等連用。有「一點也不……」的意思。如:「了無新意」、「了無生趣」。
  2. 與「得」、「不」等連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如:「辦得了」、「寫不了」。
  1. 聰明、慧黠。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了 [ le ]

  1. 置於動詞後,表示動作的結束。如:「到了」、「天黑了」、「吃了再走」。宋·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2. 置於句末或句中停頓處。表示不耐煩、勸止等意思。如:「走了,還談這些幹什麼?」、「別哭了,事情會好轉的。」、「好了,吵了一天還不夠!」
荷花 hé huā
莲的花。夏天开放,为红色或白色,有清香。 宋 欧阳修 《采桑子》词之七:“荷花开后 西湖 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緑盖随。”《红楼梦》第三一回:“ 翠缕 道:‘这荷花怎么还不开?’” 茅盾 《烟云》十一:“这时候,荷花已经开残,有了小莲蓬儿了。”  ——《漢語大詞典》
矣 yǐ《國語辭典》

矣 [ yǐ ]

  1. 表示已然的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 表示肯定的语气。如:「由来久矣」。《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3. 表示将然的事。《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4. 表示疑问的语气。《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通「乎」。
  5. 表示命令的语气。《左传·宣公四年》:「乃速行矣,无及于难。」《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6. 表示语句的结束。《战国策·赵策三》:「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通「耳」。
  1. 表示感叹的语气。如:「垂垂老矣」。《论语·述而》:「甚矣,吾衰矣。」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