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顷刻有变化,惨澹殊明昏。

晁补之宋代〕《谒岱祠即事

泽南三百里,极望横天云。
云端色凝黛,谛视初可分。
峥嵘介丘像,澒洞元气屯。
顷刻有变化,惨澹殊明昏。
天行帝出震,其位生物元。
不周偾西北,川乃东南奔。
宁知六鳌死,竟使二山沦。
不有是难倾,孰维大块根。
尝闻周官说,实惟天帝孙。
神灵所镇守,民物斯芘存。
幽明吻一理,有道惟常尊。
不觉下马拜,僮奴亦蹲循。
乃知正直理,足使冥顽敦。
三王有损益,商人所尊神。
明法或不惧,夜行安得逡。
以此辅世教,庶几驱骜民。
暮宿太平驿,不眠虑丝棼。
明朝好天色,万象开胚浑。
势横恒碣尽,支压齐鲁蹲。
五色冒日观,一握通帝阍。
恢拓下嶊嶉,青苍上氤氲。
泉石竞沮洳,烟岚互纷纶。
高举躐风海,深蹯跆火轮。
涛波卷堆阜,一一溟渤吞。
棋枰视井邑,匕箸藏松椿。
碧瓦峙双阙,红墙缭长闉。
愿瞻岩閟客,内涤邪垢魂。
赐臣登绝顶,一览神秀原。
万壑射窈窕,三坛矗嶙峋。
莽不睹项领,何能穷髀跟。
稍稍指凫绎,依依数亭云。
松列大夫爵,鸁识将军坟。
琐屑涧花丽,霏微崖药熏。
广大良有以,奇险安足论。
瑰诡有形上,颓然德弥惇。
得无希夷子,傲世逃深蓁。
亦有黄冠士,相对如麖麏。
此曹啮草木,语道良未闻。
解榻坐中观,洗心驰大钧。
形气要得一,不然随物泯。
是事亦姑置,幽寻聊可勤。
初疑无字碑,莹洁谁敢文。
又怪玉女井,高绝何由奫。
俯穿斗仙岩,鸟下天壁垠。
侧度五贤堂,熊经背逡巡。
剑石危数履,女萝柔履扪。
挥斥八极远,风来袂轩轩。
寥廓自无梯,犹疑天可宾。
阴谷不敢视,恐落魑魅群。
安得遂独往,身如黄鹄翻。
周流遍五岳,采掇芝英繁。
即欲憩圆峤,或当止昆仑。
众真迎我语,一笑颜玉温。
是中差可乐,子胡恋尘樊。
答此太遗物,身闲犹事君。
重华迹已远,秦汉事方烦。
成功属吾宋,五礼垂后昆。
皇帝二载春,臣备太史员。
紬绎自帝典,颇识康哉言。
泥金白玉字,愿颂无前勋。
有志类韩愈,无书愧文园。
臣发将雪素,臣心犹日暾。
今此在林薮,跳身同玃猿。
徒观众山小,愁绝下天门。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顷刻变化惨澹明昏

顷刻(頃刻)qǐng kè
(1).片刻,极短的时间。《关尹子·七釜》:“爪之生,髮之长,荣卫之行,无顷刻止。” 唐 韩愈 《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诗:“中使临门遣,顷刻不得留。” 清 沈复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一夕,猫奴争食自檐而堕,连盆与架顷刻碎之。” 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二章第二节:“因此,那种以为 中国 革命力量瞬间就可以组成, 中国 革命斗争顷刻就可以胜利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2).刚刚,刚才。 清 玉泉樵子 《神山引曲·药饵》:“[末旦惊介:]孩儿几时回来的?[生:]顷刻方到。”  ——《漢語大詞典》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变化(變化)biàn huà
(1).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易·乾》:“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孔颖达 疏:“变,谓后来改前;以渐移改,谓之变也。化,谓一有一无;忽然而改,谓之为化。” 汉 贾谊 《鵩鸟赋》:“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 宋 戴复古 《昭武太守王子文日与李贾严羽共观前辈》诗之四:“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 艾青 《帐篷》诗:“任凭风吹雨打,我们爱自己的家,它是这样锐敏,反映祖国的变化。”
(2).佛教语。谓转换旧形,无而忽有。《坛经·忏悔品》:“一念思量,名为变化。”  ——《漢語大詞典》
惨澹(慘澹)cǎn dàn
见“ 惨淡 ”。  ——《漢語大詞典》
殊 shū《國語辭典》

殊 [ shū ]

  1. 斬首、殺死。《說文解字·歺部》:「殊,死也。」清·段玉裁·注:「凡漢紹云殊死者,皆謂死罪也。死罪者,首身分離,故曰殊死。」《後漢書·卷六○上·馬融傳》:「或夷由未殊,顛狽頓躓,蝡蝡蟫蟫。」
  2. 斷絕。《左傳·昭公二十三年》:「斷其後之木而弗殊。」《漢書·卷八·宣帝紀》:「蓋聞象有罪,舜封之。骨肉之親粲而不殊。」
  3. 超過。《後漢書·卷三四·梁統傳》:「母氏年殊七十。」唐·章懷太子·注:「殊,猶過也。」《三國志·卷一九·魏書·陳思王植傳》:「恩紀之違,甚於路人;隔閡之異,殊於胡越。」
  4. 區別。《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三國魏·曹植〈節遊賦〉:「觀靡靡而無終,何渺渺而難殊。」
  1. 不同的、互異的。如:「殊途同歸」。《易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塗。」《史記·卷二十四·樂書》:「紂樂好之,與萬國殊心。」
  2. 特別的、異常的。如:「殊榮」。《晉書·卷五二·阮种傳》:「弱冠有殊操,為嵇康所重。」《資治通鑑·卷四二·漢紀三十四·光武帝建武八年》:「帝聞而善之,以宣告百僚,乃置酒高會,待融等以殊禮。」
  1. 拚死、決死。《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2. 非常、極、甚。如:「殊為失當。」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武彝山日記》:「泉從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
  3. 猶、尚。《文選·謝靈運·南樓中望所遲客詩》:「圓景早已滿,佳人殊未適。」唐·白居易〈早蟬〉詩:「西風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明昏 míng hūn
明暗;阴晴。 唐 韩愈 《南山诗》:“明昏无停态,顷刻异状候。”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