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霜 shuāng《國語辭典》
霜 [ shuāng ]
名- 接近地面的水蒸气,遇冷而凝结成白色的结晶颗粒。《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清·方苞〈左忠毅公轶事〉:「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
- 白色如霜的粉末或膏脂。如:「砒霜」、「面霜」。
- 白色的。唐·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荷 hé《國語辭典》
荷 [ hé ]
名- 植物名。睡莲科莲属,多年生草本。叶大而圆,夏天开红色或白色花。地下茎称为「藕」,果实称为「莲子」,二者皆可供食用。也称为「莲」、「芙蕖」。
荷 [ hè ]
动- 用肩膀扛著。如:「荷锄」、「荷枪」。《汉书·卷五二·窦田灌韩传·灌夫》:「身荷戟,驰不测之吴军。」
- 承当、担负。如:「不胜负荷」。汉·张衡〈东京赋〉:「荷天下之重任,匪怠皇以宁静。」
- 蒙受。今多用书信中,表谢意。如:「感荷」、「为荷」。《左传·昭公三年》:「一为礼于晋,犹荷其禄,况以礼终始乎?」唐·骆宾王〈代徐敬业讨武氏檄〉:「奉先帝之遗训,荷本朝之厚恩。」
叶 ( 葉 ) yè/xié《國語辭典》
- 「協 」的異體字。
叹 ( 嘆 ) tàn
叹 [ tàn ]
- 因忧闷悲痛而呼出长气:~气。~息。悲~。~惋。长吁短~。
- 因高兴、兴奋、激动而发出长声:~赏。~服。赞~。~观止矣(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 吟咏:咏~。一唱三~。
青衫 qīng shān
(1).古时学子所穿之服。 南朝 梁 江淹 《丽色赋》:“ 楚 臣既放,魂往 江 南。弟子曰:玉释佩,马解驂。濛濛緑水,褭褭青衫。乃召巫史:兹忧何止?”
(2).借指学子、书生。 宋 刘过 《水调歌头·寿王汝良》词:“斩 楼兰 ,擒 頡利 ,志须酬。青衫何事,犹在 楚 尾与 吴 头。”
(3). 唐 制,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 唐 白居易 《琵琶引》:“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 司马青衫湿!”后因借指失意的官员。 宋 王安石 《杜甫画像》诗:“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 宋 苏轼 《古缠头曲》:“青衫不逢 湓浦 客,红袖谩插 曹纲 手。” 吴梅 《风洞山·宣意》:“感飘零,红粉与青衫,无人弔。”
(4).泛指官职卑微。 宋 欧阳修 《圣俞会饮》诗:“嗟余身贱不敢荐,四十白髮犹青衫。” 金 元好问 《黄金行》:“人间不买诗名用,一片青衫 衡 霍 重。”
(5).借指微贱者的服色。 清 李渔 《玉搔头·微行》:“青衫覆却赭黄袍,将一顶鶡皮冠把龙头轻罩。” 郁达夫 《春江感旧》诗之四:“折来红豆悲难定,湿尽青衫泪不乾。”
(6).指仙人。
(7).《梁书·侯景传》:“自篡立后,时著白纱帽,而尚披青袍。”后因以“青衫”借指 侯景 。 唐 周昙 《六朝门·谢举》诗:“ 朱异 早能同远见,青衫寧假帝登楼。”
(8).借指京剧中的正旦。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她手里拉着胡琴,口里唱着青衫的调子。”参见“ 青衣 ”。 ——《漢語大詞典》
(2).借指学子、书生。 宋 刘过 《水调歌头·寿王汝良》词:“斩 楼兰 ,擒 頡利 ,志须酬。青衫何事,犹在 楚 尾与 吴 头。”
(3). 唐 制,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 唐 白居易 《琵琶引》:“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 司马青衫湿!”后因借指失意的官员。 宋 王安石 《杜甫画像》诗:“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 宋 苏轼 《古缠头曲》:“青衫不逢 湓浦 客,红袖谩插 曹纲 手。” 吴梅 《风洞山·宣意》:“感飘零,红粉与青衫,无人弔。”
(4).泛指官职卑微。 宋 欧阳修 《圣俞会饮》诗:“嗟余身贱不敢荐,四十白髮犹青衫。” 金 元好问 《黄金行》:“人间不买诗名用,一片青衫 衡 霍 重。”
(5).借指微贱者的服色。 清 李渔 《玉搔头·微行》:“青衫覆却赭黄袍,将一顶鶡皮冠把龙头轻罩。” 郁达夫 《春江感旧》诗之四:“折来红豆悲难定,湿尽青衫泪不乾。”
(6).指仙人。
(7).《梁书·侯景传》:“自篡立后,时著白纱帽,而尚披青袍。”后因以“青衫”借指 侯景 。 唐 周昙 《六朝门·谢举》诗:“ 朱异 早能同远见,青衫寧假帝登楼。”
(8).借指京剧中的正旦。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她手里拉着胡琴,口里唱着青衫的调子。”参见“ 青衣 ”。 ——《漢語大詞典》
旧 ( 舊 ) jiù
旧 [ jiù ]
- 过时的,与“新”相对:~式。~俗。
- 东西因经过长时间而变了样子:~衣服。~书。
- 原先曾有过的,过去很长时间的:~居。~友。
- 有交情,有交情的人:故~(指老朋友)。念~(怀念旧日情谊)。
闻 ( 聞 ) wén
闻 [ wén ]
- 听见:~诊。~听。~讯。博~强记。~过则喜。~鸡起舞(听到荒鸡鸣而起舞,喻志士及时奋发)。
- 听见的事情,消息:新~。传~。见~。
- 出名,有名望:~人。~达。
- 名声:令~(好名声)。丑~。
- 用鼻子嗅气味:你~~这是什么味儿?
- 姓。
子 zǐ《國語辭典》
子 [ zǐ ]
名- 地支的第一位。
- 时辰名。约当晚上十一点到一点。
- 古时指子女,现专指儿子。如:「四子二女」、「父子」、「独生子」。
- 后代、子孙。如:「绝子绝孙」。《荀子·正论》:「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埶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晋·石崇〈王明君辞〉:「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 稚幼的鸟兽。如:「鹿子」、「鹤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论语·雍也》:「犁牛之子,骍且角」。
- 植物的果实、种子或动物的卵。如:「菜子」、「鱼子」、「瓜子」、「莲子」。
- 对一般人的通称。如:「小女子」、「无聊男子」。《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 对男子的美称,多指有学问、道德或地位的人。如:「孔子」、「孟子」。
- 夫妇之间相互的称呼。如:「内子」、「外子」。
- 称辈分小、年纪轻的人。如:「子弟」。《论语·述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 古代图书分类的第三部。包括诸子百家著作、技艺、术数等书籍。如:「经、史、子、集。」
- 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如:「公、侯、伯、子、男。」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你。《韩非子·难势》:「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史记·卷七○·张仪列传》 :「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同「尔 」、「汝」。
- 幼小的。如:「子鸡」、「子姜」、「子猪」。
- 和母对称的。见「子金」、「子音」等条。
- 派生的、有所属的。见「子目」、「子句」等条。
- 照顾、抚爱。《礼记·中庸》:「子庶民,来百工也。」唐·柳宗元〈封建论〉:「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
子 [ zi ]
缀- 词尾:➊ 接名词。如:「桌子」、「筷子」。➋ 接动词。如:「起子」、「拍子」。➌ 接形容词。如:「聋子」、「乱子」。➍ 接量词。如:「两下子」、「一档子」。
修身 xiū shēn
陶冶身心,涵养德性。儒家以修身为教育八条目之一。 唐 元稹 《授杜元颖户部侍郎依前翰林学士制》:“慎独以修身,推诚以事朕。” 鲁迅 《南腔北调集·真假堂吉诃德》:“意思其实很明白,是要小百姓埋头治心,多读修身教科书。”参阅《礼记·大学》。 ——《漢語大詞典》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名-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 姓。如明代有自勖。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 主动。如:「自觉」、「自愿」。
-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畏 wèi《國語辭典》
畏 [ wèi ]
动- 恐惧、害怕。如:「人言可畏」。《易经·震卦·象曰》:「虽凶无咎,畏邻戒也。」《老子·第七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敬服。《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汉书·卷三四·黥布传》:「布善用兵,民素畏之。」
- 可怕的。《庄子·达生》:「夫畏涂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动-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名-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