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曾向琼林亭畔见,天涯相遇一魂销。

晁补之宋代〕《次韵李秬酴醾

夭红琐碎竞春娇,后出何妨便夺标。
云鹤嬉晴来万只,玉龙惊震上千条。
蓐收晃荡风前仗,萼绿飘翩月下绡。
曾向琼林亭畔见,天涯相遇一魂销。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琼林亭畔天涯相遇魂销

曾 zēng/céng《國語辭典》

曾 [ zēng ]

  1. 乃、竟然。《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 尚且。《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1. 重叠的,中间隔两代亲属关系的。如:「曾祖父」、「曾孙」。
  1. 加多。《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
  1.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曾参。

曾 [ céng ]

  1. 尝、已经。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发生、进行过。如:「似曾相识」。《公羊传·闵公元年》:「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史记·卷一○一·爰盎鼌错传》:「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1. 重叠的、一重一重的。唐·杜甫〈成都府〉诗:「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通「层」。
  2. 深。《文选·郭璞·江赋》:「若乃曾潭之府,灵湖之渊,澄澹汪洸,㲿滉渊泫。」
向 ( 曏 ) xiàng《國語辭典》

向 [ xiàng ]

  1. 北面的窗户。《说文解字·宀部》:「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2. 方位。如:「方向」、「晕头转向」。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四下·黔游日记》:「南北向皆有脊中亘。」
  3. 意志之归趋。如:「志向」、「意向」。
  4. 国名。周代诸侯国之一。故址约在今大陆地区山东省莒县南。
  5. 姓。如晋代有向秀。
  1. 对著、朝著。如:「向阳」、「相向」。唐·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诗:「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2. 崇尚、景仰。如:「人心向背」。《史记·卷一二○·汲黯传》:「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新唐书·卷一九七·循吏传·贾敦颐传》:「咸亨初,敦实为洛州长史,亦宽惠,人心怀向。」
  3. 偏袒、偏爱。如:「爸爸总是向著小妹。」
  4. 临近、接近。如:「向晚」。唐·白居易〈东坡种花〉诗二首之二:「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
  1. 昔日、从前。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唐·白居易〈琵琶行〉:「凄凄不似向前声。」
  1. 一直以来、从来。如:「向来」、「向有研究」。《三国演义·第一四回》:「臣向蒙国恩,刻思图报。」
  2. 方才、刚才。《金史·卷八五·世宗诸子传·永功传》:「向见年少妇人自水边小径去矣。」
  1. 表动作的方向、对象。如:「向前看」、「向人请教」。
琼林(瓊林)qióng lín
亦作“璚林”。
(1).琼树之林。古人常以形容佛国、仙境的瑰丽景象。 晋 支遁 《〈阿弥陀佛像赞〉序》:“閶闔无扇於琼林,玉响天谐於簫管。”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二:“丞乃令 子良 襞纸染笔口授曰:‘华景辉琼林,清风散紫霄。’”《云笈七籤》卷五一:“洞观上清,色如白云,形如玉山,上有琼林之宫,则 魄灵帝君 所处。”
(2).比喻披雪的树林。 唐 许敬宗 《奉和喜雪应制》:“忽若琼林曙,俄同李径春。” 唐 刘禹锡 《和乐天洛下雪中宴集》:“遥想 兔园 今日会,琼林满眼映旂竿。” 前蜀 韦庄 《对雪》:“璚林瑶树忽珊珊,急带西风下晚天。”
(3).喻白色的花树。 元 无名氏 《一枝花·妓名张道姑》曲:“梨花月琼林捧玉,杨柳露緑线穿珠。”
(4). 唐 内库名。 德宗 时设,以藏贡品。《新唐书·陆贽传》:“至是天下贡奉稍至,及於行在夹廡署 琼林 、 大盈 二库,别藏贡物。”《宋史·食货志下一》:“ 元丰 及内库财物山委,皆先帝多蓄藏,以备缓急。若积而不用,与 东汉 西园 钱, 唐 之 琼林 、 大盈 二库何异?”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七五:“ 琼林 何不积緡泉?物自低昂人自便。”
(5). 宋 内苑名。 宋徽宗 《眼儿媚》词:“玉京曾忆旧繁华。万里帝王家。 琼林 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明 童冀 《题钩勒竹二首为程将军赋》之二:“玉帐屯兵 渭水 湄, 琼林 锡宴夜归迟。” 清 孙枝蔚 《族侄斗槎登第喜而有作》诗:“为人夙昔耻骄矜,宴罢 琼林 喜不胜。”参见“ 琼林苑 ”、“ 琼林宴 ”。  ——《漢語大詞典》
亭畔
唐 翁承赞 汉上登舟忆闽 汉皋亭畔起西风,半挂征帆立向东。
唐 唐彦谦 寄怀 有客伤春复怨离,夕阳亭畔草青时。  ——《骈字类编》
见 ( 見 ) jiàn/xiàn
见 [ jiàn ]
  1.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2. 接触,遇到:怕~风。~习。
  3.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4.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5. 会晤:会~。接~。
  6.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7.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见 [ xiàn ]
  1. 古同“现”,出现,显露。
  2. 古同“现”,现存。
天涯 tiān yá
犹天边。指极远的地方。语出《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去万餘里,各在天一涯”。 南朝 陈 徐陵 《与王僧辩书》:“维桑与梓,翻若天涯。” 元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冰心 《往事二》十:“遍天涯长着萋萋的芳草,我要从此走上远大的生命的道途。”  ——《漢語大詞典》
相遇 xiāng yù
(1).遭遇;相逢。《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子禄 御 公子城 , 庄堇 为右……相遇, 城 还。”《六韬·分险》:“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人相遇於险阨之中。” 唐 韩愈 《题李生壁》:“余始得 李生 於 河中 ,今相遇於 下邳 。”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如果竟不相遇,我当直接寄到那边去。”
(2).相合,相待。 唐 白居易 《读谢灵运诗》诗:“ 谢公 才廓落,与世不相遇。” 宋 司马光 《石昌言哀辞》:“自始得见至於永诀,其间迭有进退,穷通相遇如一日。”  ——《漢語大詞典》
一 yī《國語辭典》

一 [ yī ]

  1. 自然數的開始。如:「一、二、三……。」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
  2. 姓。如明代有一炫宗。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單個。如:「一人」、「一物兩用」。
  2. 相同、一致。如:「一模一樣」、「大小不一」。
  3. 專注的。如:「一心一意」、「專一不變」。
  4. 全、滿、整。如:「一身是汗」、「一屋子人」、「一身是膽」。
  5. 每、各。如:「一班五十人」、「一頁六百字」、「共派八隊,一隊二十人。」
  6. 一次。如:「一而再,再而三。」《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
  7. 另外的。如:「蟬,一名知了。」、「番茄,一名西紅柿。」
  1. 統一。《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1. 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就起來。」
  2. 偶然。如:「一不小心」、「一不留神」。
  3. 表示加強的動作或突然的現象。如:「把頭一扭」、「用手一摸」、「天氣一涼,就感冒了。」
  4. 概括。如:「一般來說」。
  5. 每每、每逢。如:「一想到那件事,她總是笑個不停。」
  6. 放在二疊字動詞之間,表行為是不費力或嘗試性的。如:「雙手動一動」、「問一問」、「隨便說一說」。
  7. 事物的某方面。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一不沾親,二不帶故。」
  8. 竟、乃。表示事出意外。如:「一至於斯」。《史記·卷六八·商君傳》:「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9. 皆。《荀子·勸學》:「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1. 表示程度,加強語氣。《文選·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 。」《戰國策·燕策一》:「因仰而弔齊王桉戈而郤曰:『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1. 或。《莊子·應帝王》:「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
  1. (「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的末尾,念陰平聲;在去聲字前,念陽平聲;在陰平、 陽平、上聲之前,念去聲。)​
魂销(魂銷)hún xiāo
亦作“ 魂消 ”。
(1).指死亡。 唐 元稹 《感梦》诗:“行吟坐叹知何极?影絶魂销动隔年。今夜 商山 馆中梦,分明同在后堂前。”
(2).谓灵魂离体而消失。形容极度悲伤或极度欢乐激动。《旧唐书·郑畋传》:“自 函 洛 构氛,鑾舆避狄,莫不指铜驼而眥裂,望 玉垒 以魂销。” 宋 张先 《南乡子》词:“何处可魂消? 京口 终朝两信潮。” 清 王士禛 《灞桥寄内》诗:“ 太华 终南 万里遥,西来无处不魂销。”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