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玳瑁绝,燕地汶篁萎。
凉风十二月,蟪蛄鸣且悲。中林折枯桑,桐摧无留枝。
松柏在庭前,昔从洛阳移。蜚雪倏盈尺,松柏流水澌。
南北风土殊,动植各有宜。淮水变江橘,汳中无蜀巂。
罗浮玳瑁绝,燕地汶篁萎。隃领集霰少,况我南海湄。
君谓通神明,谁夺造化司。眄睐且适意,偶然君何疑。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罗浮(羅浮)luó fú
山名。在 广东省 东江 北岸。风景优美,为 粤 中游览胜地。 晋 葛洪 曾在此山修道,道教称为“第七洞天”。相传 隋 赵师雄 在此梦遇梅花仙女,后多为咏梅典实。 南朝 陈 徐陵 《奉和山地》:“ 罗浮 无定所,鬱岛屡迁移。”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中:“ 南海 以竹为甑者,类见之矣,皆 罗浮 之竹也。” 元 张可久 《天净沙·孤山雪夜》曲:“淡粧人在 罗浮 ,黄昏月上 西湖 ,翠袖翩翩起舞。” 清 屠宸桢 《疏影》词:“酒醒黄昏,看足香痕,好梦 罗浮 重省。”参见“ 罗浮梦 ”。 ——《漢語大詞典》
玳瑁 dài mào
亦作“瑇瑁”。
(1).爬行动物,形似龟。甲壳黄褐色,有黑斑和光泽,可做装饰品。甲片可入药。 汉 司马相如 《子虚赋》:“其中则有神龟蛟鼉,瑇瑁鳖黿。” 唐 李白 《去妇词》:“常嫌玳瑁孤,犹羡鸳鸯偶。” 李时珍 《本草纲目·介一·玳瑁》﹝集解﹞引 宋 范成大 《虞衡志》:“玳瑁生海洋深处,状如龟黿,而壳稍长。背有甲十二片,黑白斑文,相错而成。”
(2).指玳瑁的甲壳。亦指用其甲壳制成的装饰品。《汉书·东方朔传》:“宫人簪瑇瑁,垂珠璣。”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一:“奉君金巵之美酒,瑇瑁玉匣之雕琴。” 唐 施肩吾 《代征妇怨》诗:“画裙多泪鸳鸯溼,云鬢慵梳玳瑁垂。” 清 陈维嵩 《菩萨蛮·赠梁陶侣》词:“谁爱紫罗囊,书籤玳瑁装。”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一:“﹝ 梅佐贤 ﹞鼻梁上架着一福玳瑁边框子的散光眼镜。” ——《漢語大詞典》
(1).爬行动物,形似龟。甲壳黄褐色,有黑斑和光泽,可做装饰品。甲片可入药。 汉 司马相如 《子虚赋》:“其中则有神龟蛟鼉,瑇瑁鳖黿。” 唐 李白 《去妇词》:“常嫌玳瑁孤,犹羡鸳鸯偶。” 李时珍 《本草纲目·介一·玳瑁》﹝集解﹞引 宋 范成大 《虞衡志》:“玳瑁生海洋深处,状如龟黿,而壳稍长。背有甲十二片,黑白斑文,相错而成。”
(2).指玳瑁的甲壳。亦指用其甲壳制成的装饰品。《汉书·东方朔传》:“宫人簪瑇瑁,垂珠璣。”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一:“奉君金巵之美酒,瑇瑁玉匣之雕琴。” 唐 施肩吾 《代征妇怨》诗:“画裙多泪鸳鸯溼,云鬢慵梳玳瑁垂。” 清 陈维嵩 《菩萨蛮·赠梁陶侣》词:“谁爱紫罗囊,书籤玳瑁装。”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一:“﹝ 梅佐贤 ﹞鼻梁上架着一福玳瑁边框子的散光眼镜。” ——《漢語大詞典》
绝 ( 絕 絶 ) jué
绝 [ jué ]
- 断:~种。~缘。~嗣。~情。~迹。断~。杜~。灭~。空前~后。
- 尽,穷尽:~命。~望。~境。~棋。气~。
- 极,极端的:~妙。~密。~壁。~无仅有。
- 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色。~技。~伦。~唱。~代。
- 一定的,肯定的:~对。~然。
- 越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
- 旧体诗的一种体裁:~句。五~。
燕 yàn/yān《國語辭典》
燕 [ yàn ]
名- 鸟纲燕科各种鸟类的通称。种类繁多,约有七十余种。体小翼大,飞行力强,尾长,分叉呈剪刀状。背黑腹白、脚短,不利于步行。每年产卵二、三次,每次约三至六个 卵。常见的有毛脚燕、赤腰燕、洋燕、家燕等。俗称为「燕子」。也称为「乌衣」。
- 宴饮。《诗经·小雅·鹿鸣》:「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通「䜩」、「宴」。
燕 [ yān ]
名- 国名:➊ 周代姬姓诸侯国,故址在今大陆地区河北、辽宁及韩国北部。为战国七雄之一,后为秦所灭。➋ 东晋时鲜卑慕容氏称帝,国号燕,分为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
- 姓。如汉代有燕仓。
地 dì/de《國語辭典》
地 [ dì ]
名- 人类万物栖息生长的场所。有时直接指地球。如:「大地」、「天地」、「地心」。《易经·系辞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 陆地。如:「高地」、「洼地」、「山地」、「地下水」。唐·李白〈静夜思〉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田地、土地。如:「耕地」、「荒地」、「薄地」、「地尽其利」。
- 场所。如:「发祥地」、「目的地」、「根据地」、「所在地」、「置之死地而后生。」
- 区域。如:「本地」、「外地」、「腹地」、「殖民地」、「台湾各地」。
- 地位、位置。如:「留余地」、「易地而处」。《晋书·卷八四·王恭传》:「自负才地高华,恒有宰辅之望。」
- 心意、意志的领域。如:「颇有见地。」《宋史·卷四三八·儒林传·何基传》:「干告以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而后可,基悚惕受命。」
- 本质、质地、底子。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譬五色之锦,各以本采为地矣。」
- 路程。如:「这里距离省城约有三十里地。」唐·李白〈妾薄命〉诗:「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 用于副词语尾。如:「忽地」、「蓦地」。
- 置于「立」、「坐」、「卧」等动词之后。相当于「著」。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山门下立地,看有甚么人来?」
地 [ de ]
助- 结构助词。用在副词之后。如:「慢慢地吃」、「好好地玩」、「雨势渐渐地小了。」同「的 」。
汶篁
战国策蓟丘之植植于汶篁注汶水出泰山莱芜原竹田曰篁言燕以齐为塞 ——《骈字类编》
萎 wěi《國語辭典》
萎 [ wēi ]
动- 草木枯黄。如:「枯萎」。《诗经·小雅·谷风》:「无草不死,无木不萎。」
- 衰病。《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汉·郑玄·注:「萎,病也。」
- 衰颓、不振奋。如:「萎靡不振」。《魏书·卷六一·薛安都传》:「民人萎𫗪,无以济之。」
萎 [ wěi ]
- 参见「萎蕤 」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