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二十四郡鉴臣忠,江淮瞧阳同砥柱。

朱霈清代〕《舟泊浯溪观颜鲁公所书中兴颂碑刻歌

营州健儿胡旋舞,三郎西走铃淋雨。大唐玉玺日角归,白衣黄衣拥灵武。

承平无事李郭闲,内家张后外李父。道州刺史据国忧,瀼西贼退示官府。

有时奋笔颂中兴,浯溪中开石壁竖。歌功象德臣能为,那惭粹美誉皇甫。

峿台二铭莽荆榛,瞿令玉箸文无睹。平原太守颜清臣,下笔著石如没羽。

悬崖突出作覆檐,穹碑千载无泐腐。沧江阴雨愁蛟螭,古洞荒月走猰貐。

真成细肌入鹰骨,岂但猛力强牛弩。想起挺笔神肃恭,冕冠凝立纷紃组。

我皇神武玉检封,微臣奏技忝台辅。二十四郡鉴臣忠,江淮瞧阳同砥柱。

宁知白首历三朝,令公老去邺侯拒。宫人菩萨装道场,武士金刚作神主。

冀魏齐赵迭僣越,翻使忠良死伪楚。我来访古忽涕零,摩挲石壁首重俯。

精光直贯牛斗寒,碧血难蚀土花聚。当时谁见端书人,野花啼鸟空沙浦。

西江涪翁鬓如丝,断崖僵立指画肚。大书深刻落珠玑,已并颜拓供人取。

犹云老矣不能为,可惜少游归黄土。名士尚忧文不传,而况我辈争腐鼠。

春蛇秋蚓工未能,祈蚕老死等沙户。呜呼人生不作颜平原,气扫欃枪蔑貔虎。

犹当出作元次山,万口颠连待字抚。浪游狂咏等涂鸦,文士追随宁足数。

相如不贵复不文,封禅遗篇合一炬。回舟坚卧月光沈,夜半寒猿叫枯树。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二十四郡臣忠江淮砥柱

二十
南北朝 刘孝威 骢马驱 十五官期门,二十屯边徼。
唐 卢纶 从军行 二十在边城,军中得勇名。
唐 韩愈 短灯檠歌 太学儒生东鲁客,二十辞家来射策。
唐 白居易 杂曲歌辞 悲哉行 二十袭封爵,门承勋戚资。
唐 李贺 南园十三首 其四 三十未有二十馀,白日长饥小甲蔬。
唐 温庭筠 送崔郎中赴幕 心游目送三千里,雨散云飞二十年。
唐 徐铉 寒食成判官垂访因赠 不是多情成二十,断无人解访贫家。  ——《骈字类编》
四郡
汉书西域传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据两关焉 后汉书杜笃传拓地万里威震八荒肇置四郡据守敦煌注四郡谓酒泉武威张掖敦煌也 元史兀良合台传自出师至此凡二年平大理五城八府四郡洎乌白等蛮三十七部 水经注说文曰郡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八庾信周太子太保步陆逞碑文凡任四郡历 州未尝以货殖经怀去如始至  ——《骈字类编》
鉴 ( 鑒 ) jiàn
鉴 [ jiàn ]
  1. 镜子。
  2. 照:光可~人。
  3. 观察,审察:~别。~定。~赏。~于(看到,觉察到)。台~(书信用语,表示请人看信。亦作“惠鉴”、“钧鉴”)。~往知来。
  4. 可以使人警惕或引为教训的事情:借~。~戒。前车之~。
臣忠
后汉书梁统传自高祖之兴至于孝宣君明臣忠谋谟深博  ——《韵府拾遗 东韵》
江淮 jiāng huái
(1). 长江 和 淮河 。《左传·哀公九年》:“秋, 吴 城 邗 ,沟通 江 淮 。” 三国 魏 阮籍 《乐论》:“ 江 淮 之南,其民好残; 漳 汝 之间,其民好奔。”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银杏》:“ 江 淮 间一御史疏陈水患。”
(2).泛指 长江 与 淮河 之间的地区。《后汉书·周荣传》:“ 荣 , 江 淮 孤生,蒙先帝大恩,以歷宰二城。” 明 《端午食赐粽有感》诗:“东南米价高如玉, 江 淮 饿莩千家哭。” 清 钮琇 《觚賸·旧雷有声》:“余宦游所至,其风土大略相同,唯 粤 中则不特与朔方絶异,即较之 江 淮 ,亦甚悬殊。” 凌力 《星星草》第十五章一:“如今捻军兵分东西,追剿各军愈追愈远愈加劳苦,而出自 江 淮 的饷源却愈益短绌难办。”
(3).特指今 江西省 鄱阳湖 一带。《史记·五帝本纪》:“ 三苗 在 江淮 、 荆州 数为乱。” 张守节 正义:“淮,读曰匯,音胡罪反,今 彭蠡湖 也。”  ——《漢語大詞典》
瞧 qiáo《國語辭典》

瞧 [ qiáo ]

  1. 看。如:「瞧见」、「走著瞧」、「瞧得起」、「瞧热闹」。元·高明《琵琶记·牛小姐谏父》:「撇呆打堕,早被那人瞧破。」
  2. 偷看。《警世通言·卷二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只见外面一个人入来,到房门口探头探脑。公子大喝道:『什么人敢来瞧俺脚色?』」
阳 ( 陽 ) yáng
阳 [ yáng ]
  1. 明亮。
  2.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所有物质的两大对立面之一,与“”相对:一阴一~谓之道。阴~二气。图形:⚊(U+268A)。
  3. 指“太阳”:~光。~面。~历。向~。夕~。
  4. 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多用于地名):衡~(在中国湖南省衡山之南)。洛~(在中国河南省洛河之北)。
  5. 温暖:~春。
  6. 外露的,明显的:~沟。~奉阴违。
  7. 凸出的:~文图章。
  8. 关于活人的:~间(人世间)。~宅。~寿。
  9. 带正电的:~极。~电。~离子。
  10. 男性生殖器:~痿。
  11. 古同“”,假装。
  12. 姓。
同 ( 衕 ) tóng/tòng《國語辭典》

同 [ tóng ]

  1. 会合、聚集。如:「会同」。《说文解字·𠔼部》:「同,合会也。」唐·钱起〈送钟评事应宏词下第东归〉诗:「劝君稍尽离筵酒,千里佳期难再同。」
  2. 统一、齐一。《书经·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宋·陆游〈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3. 一齐分享、从事等。如:「同甘苦,共患难。」《孙子·谋攻》:「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4. 赞成。如:「赞同」、「同意」。
  1. 一样的。如:「同类」、「相同」、「同工同酬」。
  1. 一起、共同。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唐·李白〈长干行〉二首之一:「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1. 和、与、跟。如:「有事同你商量。」、「我同他一起去看电影。」
  1. 和谐、和平。如:「促进世界大同」。《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 契约。如:「合同」。
  3. 姓。如唐代有同谷。

同 [ tòng ]

  1. 巷弄、小街道。如:「胡同」。
砥柱 dǐ zhù
亦作“ 砥砫 ”。
(1).山名。又称 厎柱山 、 三门山 。在今 河南省 三门峡市 ,当 黄河 中流。以山在激流中矗立如柱,故名。今因整治河道,山已炸毁。《文选·宋玉〈高唐赋〉》:“交加累积,重迭增益,状若 砥柱 ,在 巫山 下。” 李善 注:“ 砥柱 ,山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 砥柱 ,山名也,昔 禹 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 河 , 河 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 砥柱 也。” 明 何景明 《渡河》诗:“洪源下积石, 砥柱 屹嵯峨。” 清 金农 《东冈望砥柱山》诗:“ 砥柱 高峰儼帝囷,每于檐隙挹鲜新。”
(2).比喻能负重任、支危局的人或力量。 宋 陈亮 《〈三国纪年〉序》:“《春秋》,事几之衡石、世变之砥柱也。” 明 徐渭 《季先生入祠祭文》:“当其仕也,为砥柱於风波之中,有举世所难言者而独言之,举世所难行者而独行之。”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有是父,有是子,咸知家学之渊源;难为弟,难为兄,足壮朝端之砥柱。” 清 杨棨 《感事》诗:“方倚隻身为砥砫,枉遭众口毁长城。” 清 方文 《都昌怀古·陶桓公侃》诗:“清谈能误国,砥柱在陶 公 。” 邹韬奋 《中国对反侵略阵线应有的态度》:“ 中国 二十二个月来的英勇抗战的光荣历史,已使她成为国际上反侵略的一个砥柱。”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