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万口一词期第一,擢之第三众不怿。

朱翌宋代〕《寄张子公

政和圣人拜贤,陛胪春晓传天衢。
集英殿下八百众,一时如公此策无。
万口一词期第一,擢之第三众不怿。
诸公贵人原相识,戒阍走马要君入。
君言不媚有药石,国子先生乃例得。
我亦跪起就穿执,妄意得蒙子公力。
六年一别安宜北,忧患压人气不出。
闻之减米符离日,首阳激贪用一律。
鸣呼四海鸣锋镝,白昼豺狼恣吞吸。
帝在奉天颇仓卒,丝纶政渴宣公笔。
缄情远附雪原鹡,原公来扈巡南跸。
平泉松菊凌霜碧,伐叛亭成燕宾戚。
起居因书问晨夕,宜为苍生调鼎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万口一词第一第三不怿

万口一词(萬口一詞)wàn kǒu yī cí
见“ 万口一辞 ”。  ——《漢語大詞典》
期 qī/jī《國語辭典》

期 [ qí ]

  1. 约定。如:「不期而遇」。《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三国魏·曹丕〈秋胡行〉:「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
  2. 希冀、盼望。如:「期待」、「期望」。宋·欧阳修〈纵囚论〉:「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必能也。」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
  1. 时、日,或经约定的时、日。如:「时期」、「日期」、「限期」、「后会有期」。唐·李益〈江南词〉:「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二 折》:「我今日与小姐赴期去来。」
  2. 一段时间。如:「假期」、「学期」、「潜伏期」、「危险期」。
  3. 限度。《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万寿无期。」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4. 量词。计算事物分期的单位。如:「训练计划一年分为四期。」、「这本杂志已出版五卷六十期。」

期 [ jī ]

  1. 一周年。《论语·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华佗传》:「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
  2. 丧服中期服的简称。《文选·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彊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期 [ ​qī ]

  1. (一)​之又音。
第一 dì yī
(1).等第次序居首位或首位的。《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傅 产 、丞相 平 等言, 武信侯 吕禄 上侯,位次第一,请立为 赵王 。” 宋 苏轼 《与梁左藏会饮傅国博家》诗:“将军破贼自草檄,论诗説剑俱第一。”《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 杜子春 ﹞急鬆鬆跟着老者径到西廊下第一间房内,开了壁橱,取出银子。”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2).形容程度最深;最重要。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羊》:“常以正月、二月预收乾牛羊矢,煎乳第一好:草既灰汁,柴又喜焦;乾粪火软,无此二患。” 明 李贽 《复士龙悲二母吟书》:“幸公虚心以听,务以 翰峰 先生为念, 翰峰 在日,与公第一相爱,如僕旁人耳,僕知公必念之极矣。” 鲁迅 《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 中国 第一要他多。”  ——《漢語大詞典》
擢 zhuó《國語辭典》

擢 [ zhuó ]

  1. 拔取、抽取。宋·苏轼〈惠州李氏潜珍阁铭〉:「蔚鵞城之南麓,擢仙李之芳根。」
  2. 提拔、选用。《战国策·燕策二》:「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文选·李密·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3. 耸起。《文选·张衡·西京赋》:「径百常而茎擢。」唐·韩愈、孟郊〈纳凉联句〉:「熙熙炎光流,竦竦高云擢。」
  4. 赚取。《醉醒石·第八回》:「他在礼部前,见人与人写扇儿擢钱,他也去写,不弱于人。」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第三 dì sān
复姓。 汉 田广 孙 田癸 为 第三 氏。见 宋 邓名世 《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三十。  ——《漢語大詞典》
众 ( 眾 衆 ) zhòng
众 [ zhòng ]
  1. 许多:与“”相对:~人。~多。~矢之的。芸芸~生。
  2. 许多人:大~。群~。民~。~口铄金。~目睽睽。~叛亲离。~擎易举。
不怿(不懌)bù yì
(1).不悦;不欢愉。《史记·五帝本纪》:“﹝ 尧 ﹞召 舜 曰:‘女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女登帝位。’ 舜 让於德不懌。” 裴骃 集解:“谓辞让於德不堪,所以心意不悦懌也。” 唐 元稹 《莺莺传》:“然而君既不懌,无以奉寧。”《明史·钱士升传》:“帝虽优旨报闻,意殊不懌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寄生》:“初, 郑子侨 却聘, 闺秀 颇不懌。”
(2).谓病不愈。《书·顾命》:“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懌。” 孔 传:“ 马 本作不释。云:不释,疾不解也。” 宋 岳珂 《桯史·三忠堂记》:“时 周益公 在里居,春秋七十有九矣,是岁多不懌,稍谢碑版之请,不肯为。”《清史稿·理密亲王允礽传》:“太子侍疾无忧色,上不懌,遣太子先还。”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