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惭愧西湖敦夙夜,从今长作境中人。

朱翌宋代〕《六月十五日西湖宿斋

并硝西去望南屏,但见烟云日日新。
山色渐争秋气势,荷花全露晓精神。
洗心用此无边绿,处世端能不染尘。
惭愧西湖敦夙夜,从今长作境中人。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惭愧西湖夙夜从今中人

惭愧(慚愧)cán kuì
亦作“慙媿”。亦作“慙愧”。
(1).因有缺点、错误或未能尽责等而感到不安或羞耻。《国语·齐语》:“是故大国慙媿,小国附协。”《汉书·贡禹传》:“自念终亡以报厚德,日夜慙愧而已。”《南史·孝义传上·韩係伯》:“隣人惭愧,还所侵地,躬往谢之。”《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目今正值空乏,不能相济,惭愧!惭愧!” 巴金 《哑了的三角琴》:“说来惭愧,我们所答应他的事情并不曾做到。”
(2).感幸之词。意为多谢、难得、侥幸。 唐 王绩 《过酒家》诗之五:“来时长道貰,惭愧酒家胡。” 唐 元稹 《长滩梦李绅》诗:“慙媿梦魂无远近,不辞风雪到 长滩 。” 宋 苏轼 《浣溪沙》词:“惭愧今年二麦丰,千畦翠浪舞晴空。” 元 张寿卿 《红梨花》第一折:“小生惭愧,有缘遇这箇小娘子。”《儒林外史》第三八回:“ 郭孝子 扒起来,老虎已是不见,説道:‘惭愧!我又经过了这一番!’”  ——《漢語大詞典》
西湖 xī hú
湖名。我国以“西湖”名者甚多,多以其在某地之西为义。(1)在 浙江 杭州 城西。 汉 时称 明圣湖 、 唐 后始称 西湖 ,为我国著名游览胜地。有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等十处胜景。 宋 欧阳修 《采桑子》词:“轻舟短棹 西湖 好,緑水逶迤。”参阅 宋 吴自牧 《梦粱录·西湖》。(2)在 广东省 惠州市 西,又名 丰湖 。 宋 杨万里 《惠州丰湖亦名西湖》诗:“三处 西湖 一色秋, 钱塘 潁水 更 罗浮 。”(3)在 河南省 许昌县 城外。 金 元好问 《约严侯泛舟》诗:“风物当年小 洞庭 , 西湖 此日展江亭。”(4)在 福建省 福州市 市区西。有 开化寺 、 宛在堂 、 桂斋 ( 林则徐 读书处)等胜迹。(5)在 安徽省 阜阳县 西北。 唐 许浑 《颍州从事西湖亭饯》诗:“ 西湖 清讌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  ——《漢語大詞典》
敦 dūn/duì《國語辭典》

敦 [ dūn ]

  1. 督理。如:「敦促」。《孟子·公孫丑下》:「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抱朴子·外篇·安貧》:「今吾子督余以誨盜之業,敦余以召賊之策。」
  2. 和睦、使融洽。如:「敦親睦鄰」。
  1. 質樸、篤厚。如:「敦厚」。《孟子·萬章下》:「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漢·王符《潛夫論·實貢》:「夫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潔白,恬淡無為,化之本也。」
  1. 誠懇。如:「敦聘」、「敦請」。
  1. 姓。如春秋時衛國有敦治。

敦 [ duī ]

  1. 催逼、逼迫。《詩經·邶風·北門》:「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遺我。」
  1. 孤獨的樣子。《詩經·豳風·東山》:「敦彼獨宿,亦在車下。」

敦 [ dùn ]

  1. 不明朗、不開通。如:「渾敦」。通「沌」。

敦 [ duì ]

  1. 古代用來盛黍、稷、稻、粱等的器具。形狀多種,一般為三短足,圓腹,二環耳,有蓋。有的蓋子也能翻轉過來使用。圈足的敦,蓋上多有捉手。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禮記·明堂位》:「有虞氏之兩敦,夏后氏之四連。」漢·鄭玄·注:「敦,黍稷器。」
夙夜 sù yè
(1).朝夕,日夜。《书·旅獒》:“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孔 传:“言当早起夜寐。” 汉 桓宽 《盐铁论·刺复》:“是以夙夜思念国家之用,寝而忘寐,飢而忘食。” 唐 柳宗元 《为刘同州谢上表》:“庶当刻精运力,夙夜祗勤,上奉雍熙,旁流愷悌。” 康有为 《上清帝第六书》:“臣愚夙夜忧国,统筹大局,思之至详。”
(2).谓日夜从事。《诗·小雅·雨无正》:“三事大夫,莫肯夙夜。邦君诸侯,莫肯朝夕。” 孔颖达 疏:“三事大夫无肯早起夜卧以勤国事者。”
(3).古地名。 汉 代称 不夜县 , 新莽 时改称 夙夜县 。故城在今 山东 荣成县 不夜村 。《汉书·王莽传下》:“ 夙夜 连率 韩博 上言。”  ——《漢語大詞典》
从今(從今)cóng jīn
从现在起。《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先生之寿,从今以往者四十三岁。” 宋 郭应祥 《玉楼春》词:“从今对酒与当歌,空惹离情千万绪。”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从今经懺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 杜鹏程 《延安人》:“从今向后要和他一道工作的工程处长,是什么模样?”  ——《漢語大詞典》
长 ( 長 ) cháng/zhǎng
长 [ cháng ]
  1. 两端的距离:~度。
  2. 长度大,与“”相对,指空间,亦指时间:~短。~空。~短句(词的别名)。~夜(➊漫长的黑夜;➋喻黑暗的日子)。~风破浪(喻志趣远大)。~歌代哭(以歌代哭)。
  3. 优点,专精的技能:特~。专~。各有所~。
  4. 对某事做得特别好:他~于写作。
长 [ zhǎng ]
  1. 生长,成长:~疮。
  2. 增加:~知识。
  3. 排行第一的:~子。~兄。~孙。
  4. 辈分高或年纪大:~辈。~者。家~。
  5. 领导人;负责人:部~。校~。
作 zuò《國語辭典》

作 [ zuò ]

  1. 興起、振起。如:「興風作浪」。《說文解字·人部》:「作,起也。」《易經·乾卦·九五》:「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 造就、培育。如:「天作之合」。《書經·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3. 創作。如:「寫作」、「作畫」、「作詩」。《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4. 進行、舉行。如:「作戰」、「作簡報」。
  5. 為、當。如:「認賊作父」。
  6. 假裝。如:「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7. 進行某事。如:「作媒」、「作證」、「作事」。同「做 」。
  8. 成為。如:「作人」、「作官」。同「做 」。
  9. 製造。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1. 事業。如:「工作」。《禮記·緇衣》:「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御人疾莊后。」
  2. 詩文書畫與藝術品稱為「作」。如:「傑作」、「佳作」、「名作」。

作 [ zuó ]

  1. 參見「作摩」、「作料」等條。

作 [ zuō ]

  1. 工人、工匠。如:「木作」、「石作」、「瓦作」。
  2. 製作某些工藝作品的場所。如:「作坊」。《三國志·卷二四·魏書·孫禮傳》:「禮徑至作所。不復重奏,稱詔罷民,帝奇其意而不責也。」
  1. 招惹、自找。如:「自作自受」。
境 jìng《國語辭典》

境 [ jìng ]

  1. 疆界。如:「边境」、「国境」。《孟子·梁惠王下》:「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唐·韩愈〈朝散大夫越州刺史薛公墓志铭〉:「四境之内,竟岁无一事。」
  2. 地方、区域。如:「仙境」、「胜境」。晋·陶渊明〈饮酒诗〉二○首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3. 情况、光景。如:「顺境」、「逆境」、「家境」。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问所以,云:『渐至佳境。』」宋·陆游〈怀昔〉诗:「岂知堕老境,槁木蒙霜菅。」
  4. 程度、地步。如:「学无止境」、「已臻化境」。
中人 zhōng rén
(1).中等的人;常人。《论语·雍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汉书·食货志上》:“数石之重,中人弗胜。” 颜师古 注:“中人者,处强弱之中也。”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上》:“大凡中人三十成名,四十乃至清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恒娘》:“ 恒娘 三十许,姿仅中人,言词轻倩。” 冰心 《到青龙桥去》:“﹝兵丁﹞脸上微微的有点麻子,中人身材。他站起来,只到那稽查的肩际。”
(2).中等人家。《汉书·文帝纪赞》:“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 颜师古 注:“中,谓不富不贫。” 唐 白居易 《秦中吟·买花》:“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曹聚仁 《万里行记·食在扬州》:“ 徐宁门 问鹤楼 以螃蟹面胜……一碗面的钱,就等于中人一日之用了。”
(3).宦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将行, 秦 官, 景帝 中六年更名大长秋,或用中人,或用士人。” 颜师古 注:“中人,奄人也。” 唐 司空曙 《晚秋西省寄上李韩二舍人》诗:“赐膳中人送,餘香侍女收。” 明 侯方域 《太常公家传》:“会当祭祀,中人 魏忠贤 欲代行礼。”
(4).宫女。《史记·佞倖列传》:“久之,﹝ 李延年 ﹞寖与中人乱,出入骄恣。” 唐 苏颋 《春晚紫微省直寄内》诗:“内史通宵承紫誥,中人落晚爱红妆。”
(5).指有权势的朝臣。 三国 魏 曹植 《当墙欲高行》诗:“龙欲升天须浮云,人之仕进待中人。” 晋 鲁褒 《钱神论》:“谚曰,官无中人,不如归田。虽有中人,而无家兄,何异无足而欲行,无翼而欲翔?” 唐 殷寅 《铨试后徵山别业寄源侍御》诗:“虽承国士恩,尚乏中人援。”
(6).犹内人。《古诗笺·吴均·〈古意〉》:“中人坐相望,狂夫终未还。” 闻人倓 注:“中人,室中之人,谓思妇也。”
(7).居间介绍或作证的人。《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六:“产业交关少不得立个文书,也要用着个中人才使得。” 鲁迅 《祝福》:“ 四叔 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 卫老婆子 带她进来了。”
(8). 中国 人。 清 孙诒让 《周礼政要·谕刑》:“故中西狱讼,中人则疑西律之轻,西人又疑中律之重。” 清 冯桂芬 《采西学议》:“舆地书备列百国山川、阨塞风土物产,多中人所不及。”
(9).借指中等酒。 唐 皇甫松 《醉乡日月·饮论》:“凡酒以色清味重而飴为圣……以家醪糯觴醉人者为君子,以家醪黍觴醉人者为中人,以巷醪秫觴醉人者为小人。”
伤害人。《楚辞·九辩》:“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晋 葛洪 《抱朴子·登涉》:“蛇种虽多,唯有蝮蛇及青金蛇,中人为至急。” 唐 白居易 《蚊蟆》诗:“斯物颇微细,中人初甚轻。”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