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灯火光元夕,歌呼亦尽欢。

朱翌宋代〕《初到曲江六首

灯火光元夕,歌呼亦尽欢。
欣闻雪霏白,愁失荔垂丹。
老酒莲花曲,甜鱼藿叶盘。
万金书若到,便可解忧端。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灯火元夕歌呼尽欢

灯火(燈火)dēng huǒ
(1).燃烧着的灯烛等照明物。亦指照明物的火光。 晋 葛洪 《抱朴子·极言》:“夫损之者,如灯火之消脂,莫之见也,而忽尽矣。” 宋 苏轼 《水调歌头》词:“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 徐迟 《火中的凤凰》五:“灯火明而又灭,灭而又明。”
(2).指灯彩。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元夕》:“一入新正,灯火日盛。”《水浒传》第六六回:“早晚元宵节近, 北京 年例,大张灯火。”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京师﹞元宵节…… 五龙亭 看灯火,唱秧歌。”
(3).指读书,学习。 宋 叶适 《巩仲至墓志铭》:“ 仲至 学敏而早成……宿艾骇服,以为积数十年灯火勤力,聚数十家师友讲明,犹不能到也。”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窦叔向》:“﹝ 叔向 ﹞少与 常衮 同灯火。”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城》:“﹝ 连城 ﹞又遣媪矫父命,赠金以助灯火。”  ——《漢語大詞典》
光 guāng《國語辭典》

光 [ guāng ]

  1. 能由视觉器官接收,使人察觉物体存在的电磁辐射。如:「日光」、「灯光」。
  2. 荣耀、名誉。如:「为国争光」。《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邦家之光。」
  3. 景色。如:「风光」、「观光」、「春光明媚」。
  4. 时间。如:「光阴」、「时光」。唐·李白〈前有一樽酒行〉二首之一:「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
  5. 恩惠、好处。常用在客套话。如:「沾光」、「叨光」。《红楼梦·第二二回》:「明儿就这样行,也叫他们借咱们的光儿。」
  6. 姓。如晋代有光逸。
  1. 彰显、发扬。《文选·诸葛亮·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2. 裸露。如:「光著脚丫子」、「光著身子」。
  1. 明亮。如:「光天化日」。《文选·扬雄·羽猎赋》:「若光若灭者,布乎青林之下。」
  2. 平滑。如:「光滑」。唐·韩愈〈进学解〉:「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1. 完、尽。如:「吃光」、「用光」、「花光」。
  2. 仅、只。如:「光说不做」。《红楼梦·第一○一回》:「也不光为我,就是太太听见 也喜欢。」
  3. 对人说的客套话。如:「欢迎光临」。
元夕 yuán xī
旧称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是夜称元夕,与“元夜”、“元宵”同。 宋 叶适 《运使直阁郎中王公墓志铭》:“会庆节礼毕,吏以例白留山棚,元夕张灯可就用也。”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烟火》:“勋戚富有之家,於元夕集百巧为一架,次第传爇通宵为药。”  ——《漢語大詞典》
歌呼 gē hū
歌唱;高吟呼号。 秦 李斯 《谏逐客书》:“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 秦 之声也。”《史记·曹相国世家》:“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 宋 苏轼 《再和黄鲁直》之一:“且復歌呼相和,隔墙知是 曹参 。”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坚苦的进击者向前进行,遗下广大的已经革命的地方,使我们可以放心歌呼。”  ——《漢語大詞典》
亦 yì《國語辭典》

亦 [ yì ]

  1. 相當於「也」、「也是」。如:「人云亦云」。《論語·公冶長》:「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唐·李商隱〈無題〉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2. 相當於「又」。《左傳·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唐·杜甫〈羌村〉詩三首之一:「鄰人滿牆頭,感歎亦歔欷。」
  3. 只是、不過。《戰國策·齊策四》:「王亦不好士也,何患無士?」唐·杜甫〈蒹葭〉詩:「江湖後搖落,亦恐歲蹉跎。」
  4. 已經。《文選·王康琚·反招隱詩》:「昔在太平時,亦有巢居子;今雖盛明世,能無中林士?」唐·杜甫〈獨立〉詩:「草露亦多濕,蛛絲亦未收。」
  1. 雖然。唐·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畫師亦無數,好手不可遇。」宋·歐陽修〈玉樓春·蝶飛芳草花飛路〉詞:「紅蓮綠芰亦芳菲,不奈金風兼玉露。」
  1. 位於句首或句中,無義。《書經·盤庚上》:「予亦拙謀,作乃逸。」《詩經·召南·草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1. 姓。如明代有亦孔昭。
尽欢(盡歡)jìn huān
(1).谓孝养父母尊长,极意承欢。语出《礼记·檀弓下》:“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孔颖达 疏:“谓使亲尽其欢乐。”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尽欢朝夕,人无閒言。”
(2).尽情欢乐。《南史·隐逸传上·孔淳之》:“至则尽欢共饮,迄暮而归。” 唐 张谓 《湖上对酒行》:“即今相对不尽欢,别后相思復何益!”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伯祖中大夫公每赴官,或从其子出仕,必著帽,遍别邻曲。民家或留以酒,亦为尽欢,未尝遗一家也。” 茅盾 《子夜》十七:“今天尽欢,应得留个长久的纪念!”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