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更忆同袍老,一坞间云傍水乡。
诗力如弓不易张,烦襟且觉对花凉。
玲珑南雪晴秋树,淅窣西风夜月香。
消得玉人歌古谈,许谁金屋斗清狂。
风流更忆同袍老,一坞间云傍水乡。
玲珑南雪晴秋树,淅窣西风夜月香。
消得玉人歌古谈,许谁金屋斗清狂。
风流更忆同袍老,一坞间云傍水乡。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风流(風流)fēng liú
(1).风流动或流逝。 唐 宋之问 《太平公主山池赋》:“未穷观而极览,忽云散而风流。”参见“ 风流云散 ”。
(2).风行;流传。 汉 苏顺 《和帝诔》:“陶元二化,风流万国。”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自斯以后,体宪风流矣。”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上书陈事,起自 战国 ,逮於两 汉 ,风流弥广。”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考史六》:“经界既定,仁政自成,下及 隋 唐 ,风流已远。”
(3).风尚习俗。《汉书·刑法志》:“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寖息。风流篤厚,禁罔疏阔。” 唐 韩休 《唐金紫光禄大夫礼部尚书上柱国赠尚书右丞相许国文宪公苏颋文集序》:“由是比兴继作,风流弥繁。” 元 陈赓 《子猷访戴图》诗:“两 晋 崇玄虚,风流变华夏。”
(4).犹遗风;流风馀韵。《汉书·赵充国辛庆忌等传赞》:“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謡慷慨,风流犹存耳。” 宋 欧阳修 《跋〈永城县学记〉》:“ 唐 世执笔之士,工书者十八九,盖自 魏 晋 以来风流相承,家传少习,故易为能也。” 清 钱谦益 《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周延儒授承德郎父天瑞先封翰林院修撰儒林郎加封承德郎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制》:“棫朴杞梓,固非一时之材;菑畬耕穫,亦岂一世之积。风流弘长,我有近臣。”
(5).洒脱放逸;风雅潇洒。《后汉书·方术传论》:“ 汉 世之所谓名士者,其风流可知矣。” 唐 牟融 《送友人》诗:“衣冠重文物,诗酒足风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林四娘》:“﹝ 林四娘 ﹞又每与公评隲诗词,瑕则疵之;至好句,则曼声娇吟。意绪风流,使人忘倦。” 胡蕴玉 《〈中国文学史〉序》:“一二浮诞之徒,骋其智识,蔑 周 孔 之书,习 老 庄 之教,弃礼法而崇放达,竞风流而尚虚无。”
(6).形容文学作品超逸佳妙。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含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红楼梦》第三七回:“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 蘅 稿。” 邓溥 《寒琼嘱题郭频伽手写徐江庵遗诗》诗:“文采风流鬼呵护,死生契阔古交情。”
(7).杰出不凡。 宋 苏轼 《与江惇礼秀才书》之一:“僕虽晚生,犹及见君之王父也。追思一时风流贤达,岂可復梦见哉!” 郭小川 《祝酒歌》:“天上地下的英雄啊,最风流的是咱们这一辈。”
(8).指杰出不凡的人物。《晋书·刘毅传》:“六国多雄士, 正始 出风流。”《敦煌曲子词·感皇恩一》:“朱紫尽风流,殿前卿相对,列诸侯,叫呼万岁愿千秋。” 明 李贽 《藏书·儒臣传八·苏轼》:“古今风流, 宋 有 子瞻 , 唐 有 太白 , 晋 有 东山 ,本无几也。” 郑泽 《佩忍初来长沙》诗:“清夜游云泉,追随尽风流。”
(9).风度。《晋书·谢混传》:“ 谢晦 谓 刘裕 曰:‘陛下应天受命,登坛日恨不得 谢益寿 奉璽紱。’ 裕 亦叹曰:‘吾甚恨之,使后生不得见其风流!’”《魏书·元彧传》:“ 临淮 虽风流可观,而无骨鯁之操。” 唐 杨炯 《送徐录事》诗序:“ 徐学士 风流蒨蒨,容貌堂堂。”
(10).风操,品格。《后汉书·王畅传》:“士女沾教化,黔首仰风流,自中兴以来,功臣将相,继世而隆。”《隋书·高祖纪上》:“爰初入仕,风流映世,公卿仰其轨物,搢绅谓为师表。” 明 唐顺之 《谒夷齐庙》诗:“为仰风流百世希,长歌招隐坐渔磯。”
(11).荣宠。 唐 张说 《奉和圣制初入秦川路寒食应制》:“路上天心重豫游,御前恩赐特风流。” 唐 李颀 《寄綦毋三》诗:“顾眄一过丞相府,风流三接令公香。”
(12).风格、流派。《隋书·经籍志一》:“远览 马 史 班 书,近观 王 阮 志録,挹其风流体制,削其浮杂鄙俚,离其疏远,合其近密,约文绪义,凡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四》:“自 灵均 已降,属文之士众矣,然其志尚不同,风流殊别。”
(13).谓风韵美好动人。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三十:“年初十五最风流,新赐云鬟使上头。”《金瓶梅词话》第七七回:“﹝ 楚云 ﹞端的风流如水晶盘内走明珠,态度似红杏枝头推晓日。” 清 李渔 《巧团圆·全节》:“体态风流,一见令人不自由。只恨多僝僽,不是容颜陋。”
(14).花哨轻浮。《敦煌曲子词·南歌子一》:“悔家风流壻,风流无準凭。” 清 李渔 《慎鸾交·造端》:“小生外似风流,心偏持重也。” 冰心 《冬儿姑娘·我们太太的客厅》:“这是 柯露西 ,一个 美国 所谓之艺术家,一个风流寡妇。”
(15).指男女私情事。 宋 陈师道 《踏莎行》词:“重门深院帘帷静。又还日日唤愁生,到谁準拟风流病。”《二刻拍案惊奇》卷十:“﹝ 莫翁 ﹞少年时节,便有娶妾买婢好些风流快活的念头。”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八:“我们年轻时,不用说实际上,那怕没有一件两件风流奇闻,可是终还顾着脸子。” ——《漢語大詞典》
(2).风行;流传。 汉 苏顺 《和帝诔》:“陶元二化,风流万国。”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自斯以后,体宪风流矣。”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上书陈事,起自 战国 ,逮於两 汉 ,风流弥广。”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考史六》:“经界既定,仁政自成,下及 隋 唐 ,风流已远。”
(3).风尚习俗。《汉书·刑法志》:“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寖息。风流篤厚,禁罔疏阔。” 唐 韩休 《唐金紫光禄大夫礼部尚书上柱国赠尚书右丞相许国文宪公苏颋文集序》:“由是比兴继作,风流弥繁。” 元 陈赓 《子猷访戴图》诗:“两 晋 崇玄虚,风流变华夏。”
(4).犹遗风;流风馀韵。《汉书·赵充国辛庆忌等传赞》:“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謡慷慨,风流犹存耳。” 宋 欧阳修 《跋〈永城县学记〉》:“ 唐 世执笔之士,工书者十八九,盖自 魏 晋 以来风流相承,家传少习,故易为能也。” 清 钱谦益 《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周延儒授承德郎父天瑞先封翰林院修撰儒林郎加封承德郎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制》:“棫朴杞梓,固非一时之材;菑畬耕穫,亦岂一世之积。风流弘长,我有近臣。”
(5).洒脱放逸;风雅潇洒。《后汉书·方术传论》:“ 汉 世之所谓名士者,其风流可知矣。” 唐 牟融 《送友人》诗:“衣冠重文物,诗酒足风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林四娘》:“﹝ 林四娘 ﹞又每与公评隲诗词,瑕则疵之;至好句,则曼声娇吟。意绪风流,使人忘倦。” 胡蕴玉 《〈中国文学史〉序》:“一二浮诞之徒,骋其智识,蔑 周 孔 之书,习 老 庄 之教,弃礼法而崇放达,竞风流而尚虚无。”
(6).形容文学作品超逸佳妙。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含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红楼梦》第三七回:“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 蘅 稿。” 邓溥 《寒琼嘱题郭频伽手写徐江庵遗诗》诗:“文采风流鬼呵护,死生契阔古交情。”
(7).杰出不凡。 宋 苏轼 《与江惇礼秀才书》之一:“僕虽晚生,犹及见君之王父也。追思一时风流贤达,岂可復梦见哉!” 郭小川 《祝酒歌》:“天上地下的英雄啊,最风流的是咱们这一辈。”
(8).指杰出不凡的人物。《晋书·刘毅传》:“六国多雄士, 正始 出风流。”《敦煌曲子词·感皇恩一》:“朱紫尽风流,殿前卿相对,列诸侯,叫呼万岁愿千秋。” 明 李贽 《藏书·儒臣传八·苏轼》:“古今风流, 宋 有 子瞻 , 唐 有 太白 , 晋 有 东山 ,本无几也。” 郑泽 《佩忍初来长沙》诗:“清夜游云泉,追随尽风流。”
(9).风度。《晋书·谢混传》:“ 谢晦 谓 刘裕 曰:‘陛下应天受命,登坛日恨不得 谢益寿 奉璽紱。’ 裕 亦叹曰:‘吾甚恨之,使后生不得见其风流!’”《魏书·元彧传》:“ 临淮 虽风流可观,而无骨鯁之操。” 唐 杨炯 《送徐录事》诗序:“ 徐学士 风流蒨蒨,容貌堂堂。”
(10).风操,品格。《后汉书·王畅传》:“士女沾教化,黔首仰风流,自中兴以来,功臣将相,继世而隆。”《隋书·高祖纪上》:“爰初入仕,风流映世,公卿仰其轨物,搢绅谓为师表。” 明 唐顺之 《谒夷齐庙》诗:“为仰风流百世希,长歌招隐坐渔磯。”
(11).荣宠。 唐 张说 《奉和圣制初入秦川路寒食应制》:“路上天心重豫游,御前恩赐特风流。” 唐 李颀 《寄綦毋三》诗:“顾眄一过丞相府,风流三接令公香。”
(12).风格、流派。《隋书·经籍志一》:“远览 马 史 班 书,近观 王 阮 志録,挹其风流体制,削其浮杂鄙俚,离其疏远,合其近密,约文绪义,凡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四》:“自 灵均 已降,属文之士众矣,然其志尚不同,风流殊别。”
(13).谓风韵美好动人。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三十:“年初十五最风流,新赐云鬟使上头。”《金瓶梅词话》第七七回:“﹝ 楚云 ﹞端的风流如水晶盘内走明珠,态度似红杏枝头推晓日。” 清 李渔 《巧团圆·全节》:“体态风流,一见令人不自由。只恨多僝僽,不是容颜陋。”
(14).花哨轻浮。《敦煌曲子词·南歌子一》:“悔家风流壻,风流无準凭。” 清 李渔 《慎鸾交·造端》:“小生外似风流,心偏持重也。” 冰心 《冬儿姑娘·我们太太的客厅》:“这是 柯露西 ,一个 美国 所谓之艺术家,一个风流寡妇。”
(15).指男女私情事。 宋 陈师道 《踏莎行》词:“重门深院帘帷静。又还日日唤愁生,到谁準拟风流病。”《二刻拍案惊奇》卷十:“﹝ 莫翁 ﹞少年时节,便有娶妾买婢好些风流快活的念头。”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八:“我们年轻时,不用说实际上,那怕没有一件两件风流奇闻,可是终还顾着脸子。” ——《漢語大詞典》
更忆(更忆)
李子卿听秋虫赋欲梦翻惊方愁更忆 ——《韵府拾遗 职韵》
同袍 tóng páo
(1).语出《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后军人用以互称。 明 唐顺之 《牌》:“纠我同袍,修我戈矛。” 王闿运 《振威将军武提督碑》:“追惟昔年同袍之义,有感今日鼓鼙之思。” 章裕昆 《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本社专为联络军界同袍,讲求武学起见,故定名为振武学社。”
(2).犹同衾。古用于夫妻间的互称。《文选·〈古诗十九首·凛凛岁云暮〉》:“锦衾遗 洛 浦 ,同袍与我违。” 吕延济 注:“同袍,谓夫妇也。”
(3).谓兄弟。《文选·曹植〈朔风〉诗》:“昔我同袍,今永乖别。” 张铣 注:“嗟我兄弟乖别同袍共佊之义。” 明 何景明 《发京邑》诗之一:“出入承明地,四海皆同袍。”
(4).泛指朋友、同年、同僚、同学等。 唐 王昌龄 《长歌行》:“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鸡人唱晓梦联诗》:“﹝ 郭周孚 ﹞继於余中榜,登甲科。初与同袍伏闕,以待唱第。”《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 高知县 旁观,未免同袍之情,甚不过意。” 廖承志 《致蒋经国先生信》:“幼时同袍, 苏 京把晤,往事歷歷在目。” ——《漢語大詞典》
(2).犹同衾。古用于夫妻间的互称。《文选·〈古诗十九首·凛凛岁云暮〉》:“锦衾遗 洛 浦 ,同袍与我违。” 吕延济 注:“同袍,谓夫妇也。”
(3).谓兄弟。《文选·曹植〈朔风〉诗》:“昔我同袍,今永乖别。” 张铣 注:“嗟我兄弟乖别同袍共佊之义。” 明 何景明 《发京邑》诗之一:“出入承明地,四海皆同袍。”
(4).泛指朋友、同年、同僚、同学等。 唐 王昌龄 《长歌行》:“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鸡人唱晓梦联诗》:“﹝ 郭周孚 ﹞继於余中榜,登甲科。初与同袍伏闕,以待唱第。”《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 高知县 旁观,未免同袍之情,甚不过意。” 廖承志 《致蒋经国先生信》:“幼时同袍, 苏 京把晤,往事歷歷在目。” ——《漢語大詞典》
老 lǎo《國語辭典》
老 [ lǎo ]
名- 年長的人。如:「扶老攜幼」、「敬老尊賢」。
- 對長輩的尊稱。如:「劉老」、「于老」。
- 老子及其哲學的簡稱。如:「老莊」、「佛老」。《史記·卷六三·老子韓非傳》:「申子之學本於黃老而主刑名,著書二篇,號曰申子。」
- 姓。如宋代有老佐、老麻。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尊敬。《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退休。《左傳·隱公三年》:「桓公立,(石碏)乃老。」晉·杜預·注:「老,致仕也。」《金史·卷六六·始祖以下諸子傳》:「勗髭鬢頓白,因上表請老。」
- 年紀大。如:「老兵」、「老人」。宋·蘇軾〈吉祥寺賞牡丹〉詩:「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 熟練、經驗豐富。如:「老手」、「老練」、「老江湖」。
- 陳舊、過時。如:「老米」、「老式」、「老套」。
- 年久的。如:「老交情」、「老主顧」、「老字號」。
- 原來的。如:「老地方」、「老規矩 」、「老話題」。
- 加在稱呼、姓氏上,表示尊敬或親暱。如:「老師」、「老闆」、「老李」、「老王」。
- 總是、常常。如:「老是頭痛。」、「你老是挑我的毛病。」
- 很、極。如:「老遠」、「老早」。
- 加在兄弟姊妹排行的次序上。如:「老大」、「老二」、「老么」。
- 加在動物名稱上。如:「老鷹」、「老虎」、「老鼠」。
一坞(一坞)
宋 陆游 晚窗 一坞梅花已尽空,数瓴春雪未全融。
元 周权 次韵孟韶卿 一坞烟霞随步屧,千峰紫翠入凭阑。 ——《骈字类编》
元 周权 次韵孟韶卿 一坞烟霞随步屧,千峰紫翠入凭阑。 ——《骈字类编》
间 ( 間 ) jiān/jiàn
间 [ jiān ]
- 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的地方:中~。~距。~奏。天地之~。
- 在一定空间或时间内:田~。人~。
- 房子内隔成的部分:里~。衣帽~。~量。
- 量词,房屋的最小单位:一~房。
- 空隙:~隙。当~儿。亲密无~。
- 隔开,不连接:~隔。~断。~接。~日。~歇。黑白相~。
- 挑拨使人不和:离~。~谍。反~计。
- 拔去,除去:~苗。
- 偏僻的小路:~道。~行(从小路走)。
- 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焉”。
云 ( 雲 ) yún《國語辭典》
云 [ yún ]
名- 雲的古字。明·張自烈《正字通·二部》:「云,雲本字。」
- 姓。如漢代有云敞。
- 說。如:「人云亦云」。《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 有。《荀子·法行》:「事已敗矣,乃重大息,其云益乎!」《文選·陸機·答賈謐》:「公之云感,貽此音翰。」
- 發語詞,無義。《詩經·邶風·簡兮》:「云誰之思,西方美人。」
- 用於句中,無義。《詩經·邶風·雄雉》:「道之云遠,曷云能來。」《左傳·成公十二年》:「日云莫矣,寡君須矣,吾子其入也。」
- 用於句尾,無義。《史記·卷六一·伯夷傳》:「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
- 如此。《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子之言云,又焉用盟?」
傍 bàng《國語辭典》
傍 [ bàng ]
动- 靠近、依附。如:「依山傍水」、「傍柳而眠」。唐·柳宗元〈渔翁〉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傍 [ bāng ]
动- 临近。如:「傍午」、「傍晚」。
傍 [ páng ]
名- 侧、边。《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淳于髡传》:「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通「旁」。
- 汉字的偏旁。《水浒传·第二回》:「后来发迹,便将气毬那字去了毛傍,添作立人,便改作姓高名俅。」
- 姓。如唐代有傍企本。
- 别的、其他的。《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自今以后,手书相闻,勿用傍人解构之言。」通「旁」。
- 不正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偏傍之书,死有归杀。」通「旁」。
- 广泛、普遍的。《墨子·尚同中》:「己有善,傍荐之。」通「旁」。
水乡(水鄉)shuǐ xiāng
河流、湖泊多的地区。 晋 陆机 《答张士然》诗:“余固水乡士,总轡临清渊。”《新唐书·车服志》:“夫芒屩出於水乡,非京华所有。”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山地种蔬,水乡捕鱼,採莲踏藕,生计不穷。” 孙犁 《白洋淀纪事·采蒲台》:“越过平原,越过一条大堤,就是 白洋淀 水乡了。”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