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偶 ǒu《國語辭典》
偶 [ ǒu ]
名- 用土、木、金属等材料雕塑的人像。如:「泥偶」、「木偶」。
- 同伴。《史记·卷九一·黥布传》:「迺率其曹偶,亡之江中为群盗。」宋·苏轼〈凤翔八观诗·石鼓歌〉:「登山刻石颂功烈,后者无继前无偶。」
- 配偶。如:「怨偶」、「佳偶天成」。《红楼梦·第四回》:「因此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处膏梁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
- 姓。如明代有偶桓。
- 成双的。与「奇」相对。如:「二、四、六……都是偶数。」
- 碰巧、不是经常的。如:「偶遇」、「偶发」、「偶一为之」。
- 相对的。如:「偶坐」。《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 婚配。《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如欲偶吾者,必先投诗,吾当自择。」
- 对等、匹敌。《抱朴子·外篇·钧世》:「诸硕儒高才之赏文者,咸以古诗三百未有足以偶二贤之所作也。」
相逢 xiāng féng
彼此遇见;会见。 汉 张衡 《西京赋》:“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 唐 韩愈 《答张彻》诗:“及去事戎轡,相逢宴军伶。” 宋 王易简 《水龙吟》词:“看明璫素袜,相逢憔悴,当应被,薰风误。” 清 徐士銮 《宋艳·奇异》:“举世无知音,今夕相逢,岂天假真缘耶。” ——《漢語大詞典》
艳妆(豔粧)yàn zhuāng
亦作“ 艳粧 ”。亦作“艷妆”。
(1).艳美的装扮;装束艳美。 南朝 齐 王融 《春游回文诗》:“低吹杂纶羽,薄粉艳粧红。” 宋 晁冲之 《传言玉女·上元》词:“艳妆初试,把珠帘半揭。”《农政全书》卷二九引《群芳谱·果谱二·桃》:“或云:种时将桃核刷浄,令女子艳粧种之,他日花艳而子离核。” 清 龚自珍 《法曲献仙音》词:“蓝布衫儿,墨紬裙子,未要艳妆明抹。” 许地山 《危巢坠简·人非人》:“有一晚上偶然看见一个艳妆女子,看来很像她。”
(2).借指美女。 唐 刘希夷 《蜀城怀古》诗:“旧国有年代,青楼思艳妆。” 宋 徐铉 《奉和七夕应令》:“静闻天籟疑鸣佩,醉折荷花想艳妆。”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你若有主张,对艳妆,将言词説上,我将你众和尚死生难忘。” ——《漢語大詞典》
(1).艳美的装扮;装束艳美。 南朝 齐 王融 《春游回文诗》:“低吹杂纶羽,薄粉艳粧红。” 宋 晁冲之 《传言玉女·上元》词:“艳妆初试,把珠帘半揭。”《农政全书》卷二九引《群芳谱·果谱二·桃》:“或云:种时将桃核刷浄,令女子艳粧种之,他日花艳而子离核。” 清 龚自珍 《法曲献仙音》词:“蓝布衫儿,墨紬裙子,未要艳妆明抹。” 许地山 《危巢坠简·人非人》:“有一晚上偶然看见一个艳妆女子,看来很像她。”
(2).借指美女。 唐 刘希夷 《蜀城怀古》诗:“旧国有年代,青楼思艳妆。” 宋 徐铉 《奉和七夕应令》:“静闻天籟疑鸣佩,醉折荷花想艳妆。”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你若有主张,对艳妆,将言词説上,我将你众和尚死生难忘。” ——《漢語大詞典》
宜笑 yí xiào
适宜于笑。指笑时很美。《楚辞·九歌·山鬼》:“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皓齿粲烂,宜笑的皪。”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红颜宜笑,睇眄流光。” 隋 江总 《东飞伯劳歌》:“年时二八新红脸,宜笑宜歌羞更歛。” 元 张昱 《西湖漫兴》诗:“ 玉局 当年为写真, 西施 宜笑復宜顰。” ——《漢語大詞典》
隐语(隱語)yǐn yǔ
(1).秘密谈话。《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樗里疾 , 秦 之将也,恐 犀首 之代之将也,凿穴於王之所常隐语者。”
(2).指不直说本意而借别的词语来暗示的话。类似今之谜语。古亦称“ 廋辞 ”。《汉书·东方朔传》:“舍人不服,因曰:‘臣愿復问 朔 隐语,不知,亦当榜。’”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隐语之用,被于纪传。”《三国演义》第七一回:“ 操 读八字云:‘黄绢幼妇,外孙虀臼。’ 操 问 琰 曰:‘汝解此意否?’ 琰 曰:‘虽先人遗笔,妾实不解其意。’…… 修 曰:‘此隐语耳。’”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大明》:“先是 元帝 召一术士问以国事。对曰:‘国家千秋万岁,垂祚无疆,除是日月并行,数始尽耳。’比我 明 兵至而元亡。盖‘日月并行’乃‘明’字隐语也。” 清 赵翼 《陔馀丛考·谜》:“谜即古人之隐语…… 刘歆 《七略》有《隐书》十八篇,则并有辑为书者,然皆不传,惟‘卯金刀’、‘千里草’之类,出於风謡者,略存一二。至 东汉 末乃盛行,谓之‘离合体’,如 蔡中郎 书 曹娥 碑阴‘黄绢幼妇,外孙虀臼’, 杨修 解之,谓‘絶妙好辞’四字也。”
(3).犹黑话。 宋 陶谷 《清异录·惺惺二十一》:“博徒隐语,以骰子为惺惺二十一。”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士令其将贼中隐语备述而笔记之。”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教匪遗孽》:“ 宿州 张义法 者,从 永城 魏中沅 学弹花织布两歌,皆邪教中之隐语。” ——《漢語大詞典》
(2).指不直说本意而借别的词语来暗示的话。类似今之谜语。古亦称“ 廋辞 ”。《汉书·东方朔传》:“舍人不服,因曰:‘臣愿復问 朔 隐语,不知,亦当榜。’”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隐语之用,被于纪传。”《三国演义》第七一回:“ 操 读八字云:‘黄绢幼妇,外孙虀臼。’ 操 问 琰 曰:‘汝解此意否?’ 琰 曰:‘虽先人遗笔,妾实不解其意。’…… 修 曰:‘此隐语耳。’”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大明》:“先是 元帝 召一术士问以国事。对曰:‘国家千秋万岁,垂祚无疆,除是日月并行,数始尽耳。’比我 明 兵至而元亡。盖‘日月并行’乃‘明’字隐语也。” 清 赵翼 《陔馀丛考·谜》:“谜即古人之隐语…… 刘歆 《七略》有《隐书》十八篇,则并有辑为书者,然皆不传,惟‘卯金刀’、‘千里草’之类,出於风謡者,略存一二。至 东汉 末乃盛行,谓之‘离合体’,如 蔡中郎 书 曹娥 碑阴‘黄绢幼妇,外孙虀臼’, 杨修 解之,谓‘絶妙好辞’四字也。”
(3).犹黑话。 宋 陶谷 《清异录·惺惺二十一》:“博徒隐语,以骰子为惺惺二十一。”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士令其将贼中隐语备述而笔记之。”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教匪遗孽》:“ 宿州 张义法 者,从 永城 魏中沅 学弹花织布两歌,皆邪教中之隐语。” ——《漢語大詞典》
传情(傳情)chuán qíng
传达情感、情意。 晋 嵇康 《声无哀乐论》:“夫喜、怒、哀、乐、爱、憎、惭、惧,凡此八者,生民所以接物传情,区别有属,而不可溢者也。” 唐 刘商 《胡笳十八拍·第六拍》:“是非取与在指撝,言语传情不如手。” 明 胡应麟 《诗薮·近体下》:“至其用意之工,传情之婉,有 唐 人竭精殫力不能追步者。” ——《漢語大詞典》
半醉
南北朝 庾信 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 其一 酒醺人半醉,汗湿马全骄。
隋 卢思道 后园宴诗 欲眠衣先解。半醉脸逾红。
唐 李颀 绝缨歌 红烛灭,芳酒阑,罗衣半醉春夜寒。
唐 张谔 九日 将曛陌树频惊鸟,半醉归途数问人。
唐 韩愈 酒中留上襄阳李相公 银烛未销窗送曙,金钗半醉座添春。
唐 白居易 自咏 白衣居士紫芝仙,半醉行歌半坐禅。
宋 欧阳修 西湖泛舟呈运使学士张掞 半醉回舟迷向背,楼台高下夕阳中。
宋 方岳 次韵徐宰集珠溪 其一 半醉半醒寒食酒,欲晴欲雨杏花天。
元 马祖常 题吴娃图二首 其一 金莲烛下看蛾眉,应是吴王半醉时。
元 张养浩 过长春宫 默求诗句为相答,半醉挥出毫端虹。
元 杨维桢 鼙婆引 锦貂半醉金盘春,芍药三千娇欲语。 ——《骈字类编》
隋 卢思道 后园宴诗 欲眠衣先解。半醉脸逾红。
唐 李颀 绝缨歌 红烛灭,芳酒阑,罗衣半醉春夜寒。
唐 张谔 九日 将曛陌树频惊鸟,半醉归途数问人。
唐 韩愈 酒中留上襄阳李相公 银烛未销窗送曙,金钗半醉座添春。
唐 白居易 自咏 白衣居士紫芝仙,半醉行歌半坐禅。
宋 欧阳修 西湖泛舟呈运使学士张掞 半醉回舟迷向背,楼台高下夕阳中。
宋 方岳 次韵徐宰集珠溪 其一 半醉半醒寒食酒,欲晴欲雨杏花天。
元 马祖常 题吴娃图二首 其一 金莲烛下看蛾眉,应是吴王半醉时。
元 张养浩 过长春宫 默求诗句为相答,半醉挥出毫端虹。
元 杨维桢 鼙婆引 锦貂半醉金盘春,芍药三千娇欲语。 ——《骈字类编》
醒 xǐng《國語辭典》
醒 [ xǐng ]
動- 酒醉或昏迷後恢復正常。如:「甦醒」、「清醒」。《左傳·僖公二十三年》:「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 睡眠狀態結束或尚未入睡。如:「你還醒著嗎?」。唐·韓愈〈東都遇春〉詩:「朝曦入牖來,鳥喚昏不醒。」
- 覺悟、明白。如:「覺醒」、「醒悟」。
- 顯明、清楚。如:「醒目」、「醒眼」。
醒 [ xīng ]
- (一)之又音。
中 zhōng/zhòng《國語辭典》
中 [ zhōng ]
名-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居中」、「中央」、「日正當中」。
- 內、裡面。如:「水中」、「夢中」、「心中」。
- 泛指某一時期以內。如:「一年之中」、「晉太元中」。
- 中華民國的簡稱。
- 姓。如漢代有中京。
- 居間介紹、連絡的。如:「中人」。
- 居於高低、大小、好壞之間的。如:「中級」、「中型」、「中等」。
- 半。如:「中夜」、「中途」。
- 正好。如:「適中」。
-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事情正在交涉中。」
中 [ zhòng ]
動- 達到要點。《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漢書·卷一○·成帝紀》:「朕涉道日寡,舉錯不中。」
- 合、正對上。如:「中規中矩」。《左傳·定公元年》:「未嘗不中吾志也。」《戰國策·西周策》:「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 遭受、感染。如:「中風」、「中毒」。
- 得。如:「中獎」、「中籤」、「中選」。
- 考取。如:「范進中舉」、「考中大學」。《儒林外史·第二回》:「這王大老爺,就是前科新中的。」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