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娑鸾凤影,变化蛟龙身。
罗伦〔明代〕《竹溪歌为南雄陈壁先考赋》
大庾岭头,梅花所出。气压罗浮,名动月窟。颍川遗老,冰雪风骨。
呜呼梅花,花中之儒,先天下之春,胡为不友而友此君。
此君虚直,是此老之心术。此君标格,是此老之精神。
婆娑鸾凤影,变化蛟龙身。睿圣与齐德,俗士不敢亲。
翠云一万丈,白日摇苍旻。苍雪洒六合,祝融回朱轮。
姑射仙人冷偷眼,广平学士冰生唇。晋七贤、唐六逸,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来倾三百杯。
脱帽露顶此君侧,玉山自倒非人推。竹溪处士今何在,半夜还骑綵凤回。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婆娑 pó suō
亦作“ 媻娑 ”。
(1).舞貌。《诗·陈风·东门之枌》:“ 子仲 之子,婆娑其下。” 毛 传:“婆娑,舞也。”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婆娑呕吟,鼓掖而笑。”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礼部二·女神名号》:“按《曹娥碑》中所云媻娑,盖言巫降神时,按节而歌,比其舞貌也。” 清 陈维嵩 《西施玉峰公讌席上赠施校书》词:“阑花簌簌闻歌落,重趁拍,小婆娑。” 邹荻帆 《高粱叶上的诗》:“高粱穗结出红双喜,高粱叶子舞婆娑。”
(2).形容姿态优美。《秦併六国平话》卷上:“但见歌喉清亮,舞态婆娑。” 明 高濂 《玉簪记·谭经》:“看镜中消息,素改婆娑。我把芳年虚度,老大蹉跎。”
(3).醉态蹒跚貌。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 汉高 婆娑巨醉,故能斩蛇鞠旅。” 宋 范成大 《庆充自黄山归》诗:“鸣騶如电马如雷,知是婆娑醉尉廻。” 清 周亮工 《庚子重九前四日共拈刘随州藜杖懒迎征骑客菊花能醉去官人为韵得十四首》之二:“得酒一婆娑,醉人无善状。”
(4).盘桓;逗留。 三国 魏 杜挚 《赠毌丘俭》诗:“騏驥马不试,婆娑槽櫪间;壮士志未伸,坎軻多辛酸。” 唐 卢照邻 《释疾文》:“余羸卧不起,行已十年。宛转匡牀,婆娑小室。” 明 唐寅 《上吴天官书》:“徬徨闉闍之下,婆娑里巷之侧。”
(5).逍遥;闲散自得。《文选·班彪〈北征赋〉》:“登障隧而遥望兮,聊须臾以婆娑。” 李善 注:“婆娑,容与之貌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若夫王孙公子,优游贵乐,婆娑綺紈之间,不知稼穡之艰难。” 宋 陆游 《渔父》诗:“数十年来一短簔,死期未到且婆娑。” 清 钮琇 《觚賸·石言》:“主人遂婆娑砚林,不知日之既暮。”
(6).奔波;劳碌。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蜀郡太守颍川刘胜》:“ 杜密 婆娑府县,干与王政,就若所云,犹有公私。”《晋书·陶侃传》:“未亡一年,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将出府门,顾谓 愆期 曰:‘老子婆娑,正坐诸君辈。’” 章炳麟 《訄书·议学》:“中人以下,不自激卬,而从諛权贵人,以伺斗升之禄,不乃媻娑海堧都市间,相誑燿以文采蓺能致钱刀者众矣。”
(7).犹扶疏,纷披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黜免》:“ 殷 因月朔,与众在听,视槐良久,嘆曰:‘槐树婆娑,无復生意。’” 唐 杜甫 《恶树》诗:“方知不材者,生长漫婆娑。” 宋 司马光 《忆同寻上阳故宫路》诗:“常时秋天落宫槐,今此婆娑皆合抱。” 清 吴伟业 《茸城行》:“ 茸城 杨柳鬱婆娑,欲繫扁舟奈晚何。”
(8).引申为蓬松,散乱。《敦煌曲子词·凤归云》:“朱含碎玉,云髻婆娑。” 元 无名氏 《赚蒯通》第三折:“我为甚的呆邓邓把衣裳袒裸,乱蓬蓬把鬢髮婆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城》:“生献诗云:‘慵鬟高髻緑婆娑,早向兰窗绣碧荷。’”
(9).形容声音悠扬,委婉。 汉 王褒 《洞箫赋》:“风鸿洞而不絶兮,优嬈嬈以婆娑。”
(10).流滴貌。《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他老人家这话説了可不是一遭儿了,提起来就急得眼泪婆娑的。”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九:“ 郭全海 瞅着她泪眼婆娑的脸庞说道。”
(11).衰微貌;衰老貌。 明 吕坤 《反挽歌》之一:“羈此婆娑世,欲飞不能奋。” 清 张岱 《陶庵梦忆·闵老子茶》:“抵岸,即访 閔汶水 於 桃叶渡 。日晡, 汶水 他出,迟其归,乃婆娑一老。” 清 李渔 《意中缘·卷帘》:“试看他老婆娑,好一似风前瘦鹤。”
(12).佛教语。即娑婆。意为忍土、忍界。《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俗间之罪满婆娑,唯有慳贪罪最多。” 苏曼殊 《娑罗海滨遯迹记》:“今欲早离苦海,当以大雄无畏之身,还我婆娑大地。” ——《漢語大詞典》
(1).舞貌。《诗·陈风·东门之枌》:“ 子仲 之子,婆娑其下。” 毛 传:“婆娑,舞也。”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婆娑呕吟,鼓掖而笑。”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礼部二·女神名号》:“按《曹娥碑》中所云媻娑,盖言巫降神时,按节而歌,比其舞貌也。” 清 陈维嵩 《西施玉峰公讌席上赠施校书》词:“阑花簌簌闻歌落,重趁拍,小婆娑。” 邹荻帆 《高粱叶上的诗》:“高粱穗结出红双喜,高粱叶子舞婆娑。”
(2).形容姿态优美。《秦併六国平话》卷上:“但见歌喉清亮,舞态婆娑。” 明 高濂 《玉簪记·谭经》:“看镜中消息,素改婆娑。我把芳年虚度,老大蹉跎。”
(3).醉态蹒跚貌。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 汉高 婆娑巨醉,故能斩蛇鞠旅。” 宋 范成大 《庆充自黄山归》诗:“鸣騶如电马如雷,知是婆娑醉尉廻。” 清 周亮工 《庚子重九前四日共拈刘随州藜杖懒迎征骑客菊花能醉去官人为韵得十四首》之二:“得酒一婆娑,醉人无善状。”
(4).盘桓;逗留。 三国 魏 杜挚 《赠毌丘俭》诗:“騏驥马不试,婆娑槽櫪间;壮士志未伸,坎軻多辛酸。” 唐 卢照邻 《释疾文》:“余羸卧不起,行已十年。宛转匡牀,婆娑小室。” 明 唐寅 《上吴天官书》:“徬徨闉闍之下,婆娑里巷之侧。”
(5).逍遥;闲散自得。《文选·班彪〈北征赋〉》:“登障隧而遥望兮,聊须臾以婆娑。” 李善 注:“婆娑,容与之貌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若夫王孙公子,优游贵乐,婆娑綺紈之间,不知稼穡之艰难。” 宋 陆游 《渔父》诗:“数十年来一短簔,死期未到且婆娑。” 清 钮琇 《觚賸·石言》:“主人遂婆娑砚林,不知日之既暮。”
(6).奔波;劳碌。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蜀郡太守颍川刘胜》:“ 杜密 婆娑府县,干与王政,就若所云,犹有公私。”《晋书·陶侃传》:“未亡一年,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将出府门,顾谓 愆期 曰:‘老子婆娑,正坐诸君辈。’” 章炳麟 《訄书·议学》:“中人以下,不自激卬,而从諛权贵人,以伺斗升之禄,不乃媻娑海堧都市间,相誑燿以文采蓺能致钱刀者众矣。”
(7).犹扶疏,纷披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黜免》:“ 殷 因月朔,与众在听,视槐良久,嘆曰:‘槐树婆娑,无復生意。’” 唐 杜甫 《恶树》诗:“方知不材者,生长漫婆娑。” 宋 司马光 《忆同寻上阳故宫路》诗:“常时秋天落宫槐,今此婆娑皆合抱。” 清 吴伟业 《茸城行》:“ 茸城 杨柳鬱婆娑,欲繫扁舟奈晚何。”
(8).引申为蓬松,散乱。《敦煌曲子词·凤归云》:“朱含碎玉,云髻婆娑。” 元 无名氏 《赚蒯通》第三折:“我为甚的呆邓邓把衣裳袒裸,乱蓬蓬把鬢髮婆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城》:“生献诗云:‘慵鬟高髻緑婆娑,早向兰窗绣碧荷。’”
(9).形容声音悠扬,委婉。 汉 王褒 《洞箫赋》:“风鸿洞而不絶兮,优嬈嬈以婆娑。”
(10).流滴貌。《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他老人家这话説了可不是一遭儿了,提起来就急得眼泪婆娑的。”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九:“ 郭全海 瞅着她泪眼婆娑的脸庞说道。”
(11).衰微貌;衰老貌。 明 吕坤 《反挽歌》之一:“羈此婆娑世,欲飞不能奋。” 清 张岱 《陶庵梦忆·闵老子茶》:“抵岸,即访 閔汶水 於 桃叶渡 。日晡, 汶水 他出,迟其归,乃婆娑一老。” 清 李渔 《意中缘·卷帘》:“试看他老婆娑,好一似风前瘦鹤。”
(12).佛教语。即娑婆。意为忍土、忍界。《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俗间之罪满婆娑,唯有慳贪罪最多。” 苏曼殊 《娑罗海滨遯迹记》:“今欲早离苦海,当以大雄无畏之身,还我婆娑大地。” ——《漢語大詞典》
鸾凤(鸞鳳)luán fèng
(1).鸾鸟与凤凰。 汉 刘向 《九叹·远游》:“驾鸞凤以上游兮,从玄鹤与鷦明。”《西京杂记》卷一:“ 武帝 匣上,皆鏤为蛟龙、鸞凤、龟麟之象。” 金松岑 《文学上之美术观》:“虽啸旨沦亡,不闻鸞凤之响,而琴引未沫,如听水仙之吟。”
(2).比喻贤俊之士。《楚辞·贾谊〈惜誓〉》:“独不见夫鸞凤之高翔兮,乃集大皇之壄。” 王逸 注:“以言贤者亦宜处山泽之中,周流观望,见高明之君,乃当仕也。” 唐 韩愈 《重云李观疾赠之》诗:“劝君善饮食,鸞凤本高翔。” 陈去病 《重九歇浦示侯官林獬仪真刘光汉》诗:“凄迷鸞凤同罹网,浩荡沧瀛阻远游。”
(3).比喻君王。《敦煌曲子词·菩萨蛮》:“良以安国部,金(今)喜迴鸞凤。”《旧唐书·马周传》:“ 太宗 尝以神笔赐 周 飞白书曰:‘鸞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
(4).比喻美人。 唐 卢储 《催妆》诗:“今日幸为 秦 晋 会,早教鸞凤下妆楼。”
(5).比喻夫妇。《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鸞凤之配,虽有佳期;狐兔之悲,岂无同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陆判》:“岂有百岁不拆之鸞凤耶!”参见“ 鸞凤和鸣 ”。 ——《漢語大詞典》
(2).比喻贤俊之士。《楚辞·贾谊〈惜誓〉》:“独不见夫鸞凤之高翔兮,乃集大皇之壄。” 王逸 注:“以言贤者亦宜处山泽之中,周流观望,见高明之君,乃当仕也。” 唐 韩愈 《重云李观疾赠之》诗:“劝君善饮食,鸞凤本高翔。” 陈去病 《重九歇浦示侯官林獬仪真刘光汉》诗:“凄迷鸞凤同罹网,浩荡沧瀛阻远游。”
(3).比喻君王。《敦煌曲子词·菩萨蛮》:“良以安国部,金(今)喜迴鸞凤。”《旧唐书·马周传》:“ 太宗 尝以神笔赐 周 飞白书曰:‘鸞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
(4).比喻美人。 唐 卢储 《催妆》诗:“今日幸为 秦 晋 会,早教鸞凤下妆楼。”
(5).比喻夫妇。《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鸞凤之配,虽有佳期;狐兔之悲,岂无同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陆判》:“岂有百岁不拆之鸞凤耶!”参见“ 鸞凤和鸣 ”。 ——《漢語大詞典》
影 yǐng《國語辭典》
影 [ yǐng ]
名- 光线被遮挡而造成的阴暗形象。如:「人影」、「树影」、「阴影」。唐·李白〈月下独酌〉诗四首之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人、物的形象或图像。如:「摄影」、「背影」、「身影」。《水浒传·第三一回》:「写了武松乡贯、年甲、相模样,画影图形,出三千贯信赏钱。」《红楼梦·第三一回》:「老太太和舅母那日想是才拜了影回来。」
- 参见「影印 」条。
- 仿照、描摹。如:「这篇小说是影了此一真人实事所写成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通变》:「汉之赋颂,影写楚世。」
- 掩蔽、隐藏。《水浒传·第一六回》:「只见对面松林里影著一个人,在那里舒头探脑家望。」
变化(變化)biàn huà
(1).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易·乾》:“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孔颖达 疏:“变,谓后来改前;以渐移改,谓之变也。化,谓一有一无;忽然而改,谓之为化。” 汉 贾谊 《鵩鸟赋》:“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 宋 戴复古 《昭武太守王子文日与李贾严羽共观前辈》诗之四:“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 艾青 《帐篷》诗:“任凭风吹雨打,我们爱自己的家,它是这样锐敏,反映祖国的变化。”
(2).佛教语。谓转换旧形,无而忽有。《坛经·忏悔品》:“一念思量,名为变化。” ——《漢語大詞典》
(2).佛教语。谓转换旧形,无而忽有。《坛经·忏悔品》:“一念思量,名为变化。” ——《漢語大詞典》
蛟龙(蛟龍)jiāo lóng
(1).古代传说的两种动物,居深水中。相传蛟能发洪水,龙能兴云雨。《礼记·中庸》:“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黿鼉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楚辞·离骚》:“麾蛟龙以梁津兮,詔 西皇 使涉予。” 王逸 注:“小曰蛟,大曰龙。”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述异·蛟龙利害悬殊》:“然则龙与蛟之为利害相去悬殊矣。蛟有害无利者也,龙降泽於民,为利甚溥。”
(2).即蛟。《庄子·秋水》:“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七:“ 唐 陆禋 《续水经》尝言:‘蛇雉遗卵于地,千年而生蛟龙属。 汉武帝 元封 中, 潯阳 浮 江 亲射蛟于 江 中,获之乃是也。’” 明 沈璟 《义侠记·报怨》:“看千寻铁索锁蛟龙,擒飞虎。” 左建明 《三个通信兵》九:“在那翻滚的黑浪里,仿佛有无数条蛟龙张着血盆大口,要吞噬他的战友 高桦 。” ——《漢語大詞典》
(2).即蛟。《庄子·秋水》:“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七:“ 唐 陆禋 《续水经》尝言:‘蛇雉遗卵于地,千年而生蛟龙属。 汉武帝 元封 中, 潯阳 浮 江 亲射蛟于 江 中,获之乃是也。’” 明 沈璟 《义侠记·报怨》:“看千寻铁索锁蛟龙,擒飞虎。” 左建明 《三个通信兵》九:“在那翻滚的黑浪里,仿佛有无数条蛟龙张着血盆大口,要吞噬他的战友 高桦 。” ——《漢語大詞典》
身 shēn《國語辭典》
身 [ shēn ]
名- 軀體的總稱,或專指軀幹。如:「搜身」、「翻身」、「隨身攜帶」、「身長七尺」。《孟子·告子下》:「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楚辭·屈原·九歌·國殤》:「首身離兮心不懲。」
- 物體的中心或主要部分。如:「車身」、「船身」、「機身」。
- 生命。如:「奮不顧身」、「捨身救人」。《石點頭·卷八·貪婪漢六院賣風流》:「五臟六腑,顯出在外,方才氣斷身絕。」
- 自己。如:「以身作則」。《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戰國策·趙策四》:「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
- 品格、修養。如:「修身齊家」。《晏子春秋·內篇·問上》:「稱身就位,計能受祿 。」
- 身分、地位。如:「出身寒微」、「身敗名裂」。《論語·微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 女子懷孕稱為「有身」。《詩經·大雅·大明》:「大任有身,生此文王。」《金瓶梅·第四○回》:「一腳躡滑了,把個六、七個月身扭吊了。」
- 量詞。計算佛像數量的單位。如:「夾道兩旁有菩薩五百身。」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親自。如:「身臨其境」。《墨子·號令》:「伍有罪,若能身捕罪人,若告之吏,皆構之。」
- 第一人稱,相當於「我」。魏、晉朝人多自稱為「身」。《三國志·卷三六·蜀書·張飛傳》:「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身今日當與君共談析理。」
身 [ juān ]
- 參見「身毒 」條。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