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帽露顶此君侧,玉山自倒非人推。
罗伦〔明代〕《竹溪歌为南雄陈壁先考赋》
大庾岭头,梅花所出。气压罗浮,名动月窟。颍川遗老,冰雪风骨。
呜呼梅花,花中之儒,先天下之春,胡为不友而友此君。
此君虚直,是此老之心术。此君标格,是此老之精神。
婆娑鸾凤影,变化蛟龙身。睿圣与齐德,俗士不敢亲。
翠云一万丈,白日摇苍旻。苍雪洒六合,祝融回朱轮。
姑射仙人冷偷眼,广平学士冰生唇。晋七贤、唐六逸,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来倾三百杯。
脱帽露顶此君侧,玉山自倒非人推。竹溪处士今何在,半夜还骑綵凤回。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脱帽 tuō mào
(1).表示认罪。《后汉书·耿秉传》:“ 安得 惶恐,走出门,脱帽抱马足降。”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韩大任》:“白头脱帽,身膺徽纆。”
(2).表示恭敬。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 王劭 《齐志》述 洛干 感恩,脱帽而谢。”如:脱帽致敬。
(3).形容豪放,无所检束。 唐 杜甫 《饮中八仙歌》:“ 张旭 三盃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疏野》:“筑室松下,脱帽看诗。” 宋 苏轼 《送张天觉河东提刑》诗:“脱帽风流餘长史,埋轮家世本 留侯 。”
(4).谓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等经过改造而改变成分。因为原来定成分称为“戴帽子”,故云。 ——《漢語大詞典》
(2).表示恭敬。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 王劭 《齐志》述 洛干 感恩,脱帽而谢。”如:脱帽致敬。
(3).形容豪放,无所检束。 唐 杜甫 《饮中八仙歌》:“ 张旭 三盃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疏野》:“筑室松下,脱帽看诗。” 宋 苏轼 《送张天觉河东提刑》诗:“脱帽风流餘长史,埋轮家世本 留侯 。”
(4).谓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等经过改造而改变成分。因为原来定成分称为“戴帽子”,故云。 ——《漢語大詞典》
露顶(露顶)
唐 李颀 赠张旭 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
唐 李白 夏日山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唐 杜甫 饮中八仙歌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唐 白居易 香山寺石楼潭夜浴 绡巾薄露顶,草屦轻乘足。 ——《骈字类编》
唐 李白 夏日山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唐 杜甫 饮中八仙歌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唐 白居易 香山寺石楼潭夜浴 绡巾薄露顶,草屦轻乘足。 ——《骈字类编》
此君 cǐ jūn
《晋书·王徽之传》:“﹝ 徽之 ﹞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或问其故, 徽之 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邪!’”后因作竹的代称。 唐 岑参 《范公丛竹歌》:“此君託根幸得地,种来几时闻已大。” 唐 白居易 《东楼竹》诗:“楼上夜不归,此君留我宿。” 宋 苏轼 《於潜僧绿筠轩》诗:“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 扬州 鹤?” 宋 姜夔 《念奴娇·谢人惠竹榻》词:“梅风吹溽,此君直恁清苦。” ——《漢語大詞典》
侧 ( 側 ) cè/zè/zhāi
侧 [ cè ]
- 旁:~面。~影。~门。~室。~翼。~记(关于某些活动的侧面的报道)。
- 斜着:~重(zhòng )(偏重)。~射。~卧。~枝。~芽。辗转反~。
- 卑陋:~陋(a.偏僻简陋;b.指地位低下)。
- ◎ 同“仄”。
- 〔~歪〕倾斜,如“你看那人~~着走”。
玉山 yù shān
(1).古代传说中的仙山。《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 玉山 ,是 西王母 所居也。” 郭璞 注:“此山多玉石,因以名云。《穆天子传》谓之 群玉之山 。” 唐 李商隐 《玉山》诗:“ 玉山 高与 閬风 齐,玉水清流不贮泥。” 清 洪升 《长生殿·偷曲》:“珠辉翠映,凤翥鸞停, 玉山 蓬顶, 上元 挥袂引 双成 , 上元 挥袂引 双成 , 萼緑 回肩招 许琼 。” 徐朔方 注:“ 玉山 , 西王母 住的仙山。”
(2).用玉堆成的山,形容豪富。 唐 皮日休 《忧赋》:“ 西汉 则 王根 为玉山, 东京 则 郭况 制金穴。”
(3).对秀丽山峰的美称。 唐 鲍防 《人日陪宣州范中丞宴东峰亭》诗:“丝柳向空轻婉转,玉山看日渐裴回。”
(4).比喻色白如山状之物。 唐 刘禹锡 《客有为余话登天坛遇雨之状因以赋之》:“滉瀁雪海翻,槎牙玉山碎。”此喻白云。 唐 杜牧 《奉和仆射相公嘉雪》:“银闕双高银汉里,玉山横列玉墀前。”此喻雪山。 宋 苏辙 《放闸》诗:“渊停初镜净,势转忽云崩。脱隘尚容与,投深益沸腾。玉山纷破碎,阵马急侵陵。”此喻浪涛。
(5).《晋书·裴楷传》:“ 楷 风神高迈,容仪俊爽,博涉群书,特精理义,时人谓之‘玉人’,又称‘见 裴叔则 ( 裴楷 字)如近玉山,映照人也。’”后因以“玉山”喻俊美的仪容。 北周 庾信 《周柱国长孙俭神道碑》:“公状貌邱墟,风神磊落,玉山秀立,乔松直上。” 唐 贾岛 《上杜驸马》诗:“玉山突兀压乾坤,出得朱门入戟门。”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寻梦》:“他倚太湖石,立着咱玉嬋娟。待把俺玉山推倒,便日暖玉生烟。” 清 纳兰性德 《贺人婚序》:“临琪树於 崔生 ,照玉山於 裴叔 。”
(6).山名。即 蓝田山 。 唐 杜甫 《崔氏东山草堂》诗:“爱汝 玉山 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仇兆鳌 注引 邵长蘅 曰:“ 东山 ,即 蓝田山 ,又名 玉山 ,在 长安 蓝田县 东南。” ——《漢語大詞典》
(2).用玉堆成的山,形容豪富。 唐 皮日休 《忧赋》:“ 西汉 则 王根 为玉山, 东京 则 郭况 制金穴。”
(3).对秀丽山峰的美称。 唐 鲍防 《人日陪宣州范中丞宴东峰亭》诗:“丝柳向空轻婉转,玉山看日渐裴回。”
(4).比喻色白如山状之物。 唐 刘禹锡 《客有为余话登天坛遇雨之状因以赋之》:“滉瀁雪海翻,槎牙玉山碎。”此喻白云。 唐 杜牧 《奉和仆射相公嘉雪》:“银闕双高银汉里,玉山横列玉墀前。”此喻雪山。 宋 苏辙 《放闸》诗:“渊停初镜净,势转忽云崩。脱隘尚容与,投深益沸腾。玉山纷破碎,阵马急侵陵。”此喻浪涛。
(5).《晋书·裴楷传》:“ 楷 风神高迈,容仪俊爽,博涉群书,特精理义,时人谓之‘玉人’,又称‘见 裴叔则 ( 裴楷 字)如近玉山,映照人也。’”后因以“玉山”喻俊美的仪容。 北周 庾信 《周柱国长孙俭神道碑》:“公状貌邱墟,风神磊落,玉山秀立,乔松直上。” 唐 贾岛 《上杜驸马》诗:“玉山突兀压乾坤,出得朱门入戟门。”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寻梦》:“他倚太湖石,立着咱玉嬋娟。待把俺玉山推倒,便日暖玉生烟。” 清 纳兰性德 《贺人婚序》:“临琪树於 崔生 ,照玉山於 裴叔 。”
(6).山名。即 蓝田山 。 唐 杜甫 《崔氏东山草堂》诗:“爱汝 玉山 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仇兆鳌 注引 邵长蘅 曰:“ 东山 ,即 蓝田山 ,又名 玉山 ,在 长安 蓝田县 东南。” ——《漢語大詞典》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名-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 姓。如明代有自勖。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 主动。如:「自觉」、「自愿」。
-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倒 dǎo/dào《國語辭典》
倒 [ dǎo ]
动- 人或竖立的物体因本身或外来因素而横躺下来。如:「跌倒」、「摔倒」、「卧倒」、「大水冲倒龙王庙」。《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弓不虚发,应声而倒。」
- 垮台、失败。如:「倒闭」、「倒台」。《三国志·魏书·卷九·曹爽传》「夷三族」句下裴松之注引魏略:「卿用读书何为耶!于今日卿等门户倒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八回》:「我们的生意,已经倒了。」
- 声音沙哑。如:「听说那位名演员近日嗓子倒了,正在休息当中。」
- 北平方言:➊ 指商家把整批货物或全部店里的物品顶让给别人。如:「将铺子倒出去。」《儒林外史·第五二回》:「我东头街上谈家当铺折了本,要倒与人。现在有半楼货,值得一千六百两。」➋ 指转移、更换、对调。如:「倒手」、「两张桌子对倒一下。」
倒 [ dào ]
动- 上下前后相反,或互相更换。《诗经·齐风·东方未明》:「颠之倒之,自公召之。」《朱子语类·卷七一·易·复》:「如人善端初萌,正欲静以养之,方能盛大。若如公说,却是倒了。」
- 把物体或液体倾倒出来。如:「倒茶水」、「倒垃圾」。唐·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开筵交履舄,烂漫倒家酿。」
- 向后退。如:「倒车」、「倒退」。
- 违逆、不顺。《韩非子·难言》:「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吕氏春秋·季夏纪·明理》:「故至乱之化,君臣相贼,长少相杀,父子相忍,弟兄相诬,知交相倒。」
- 反而。表出乎意料之外。《红楼梦·第二二回》:「你连多少大生日都料理过了,这会子倒没了主意。」《儿女英雄传·第一七回》:「你老人家不说今日要歇半天儿吗?怎的倒这么早就来了。」
- 却。《朱子语类·卷三九·论语·先进篇上》:「如今人恁地文理细密,倒未必好,宁可是白直粗疏底人。」《红楼梦·第一九回》:「你倒说说,我还要怎么留你?我自己也难说了。」
- 反过来、相反的。如:「海水倒灌」、「倒挂金钩」。唐·徐凝〈杭州祝涛头〉诗二首之二:「倒打钱塘郭,长驱白浪花。」
非人 fēi rén
(1).恶人;坏人。《左传·宣公二年》:“君子谓 羊斟 ,非人也;以其私憾,败国殄民。”《后汉书·窦武传》:“常侍黄门续为祸虐,欺罔陛下,竞行譎诈,自造制度,妄爵非人,朝政日衰,姦臣日彊。” 宋 戴埴 《鼠璞·陈东伏阙》:“﹝ 高宗 ﹞尝曰:‘朕即位听用非人,至今痛恨之,赠官推恩未足称朕悔过之意。’”
(2).谓不够格、不称职的人。《旧唐书·魏玄同传》:“又以比居此任,时有非人。岂直愧彼清通,昧於甄察;亦将竭其庸妄,糅彼棼丝。” 宋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託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清史稿·高宗纪》:“ 赵国麟 以荐举非人,降调。”
(3).道家语。指游心于物外,形神寂静,有如槁木的异人。《庄子·田子方》:“ 孔子 见 老聃 , 老聃 新沐,方将披髮而乾,慹然似非人。” 郭象 注:“寂泊之至。” 成玄英 疏:“慹然不动摇,若槁木,故似非人。”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绪言:“吾朝夕拥书於是,俛读仰思,澄神离形,归对妻儿,慹然若非人。”
(4).指有残疾的人。《左传·昭公七年》:“ 孟 非人也,将不列於宗,不可谓长。” 杜预 注:“足跛,非全人,不可列为宗主。”
(5).责备别人。《墨子·兼爱下》:“非人者,必有以易之;若非人而无以易之,譬之犹以水救火也,其説将必无可焉。”《鬻子·撰吏五帝三王传政乙》:“君子非人者,不出之於辞而施之於行。” 明 李贽 《答耿司寇书》:“恐未可遽以人皆悦之,而遂自以为是,而遽非人之不是也。”
(6).谓不被当做人看待。 巴金 《廖静秋同志》:“然而她终于从非人的地位走到了人的地位,从受践踏、被蹂躏的女戏子变成了新社会的优秀艺术家。” 许地山 《危巢坠简·人非人》:“她何必出来干那非人的事?”
(7).佛教语。相对于人间而言的天界、冥界的众生。如天龙八部及夜叉之类。《法华经·提婆品》:“天龙八部,人与非人。” ——《漢語大詞典》
(2).谓不够格、不称职的人。《旧唐书·魏玄同传》:“又以比居此任,时有非人。岂直愧彼清通,昧於甄察;亦将竭其庸妄,糅彼棼丝。” 宋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託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清史稿·高宗纪》:“ 赵国麟 以荐举非人,降调。”
(3).道家语。指游心于物外,形神寂静,有如槁木的异人。《庄子·田子方》:“ 孔子 见 老聃 , 老聃 新沐,方将披髮而乾,慹然似非人。” 郭象 注:“寂泊之至。” 成玄英 疏:“慹然不动摇,若槁木,故似非人。”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绪言:“吾朝夕拥书於是,俛读仰思,澄神离形,归对妻儿,慹然若非人。”
(4).指有残疾的人。《左传·昭公七年》:“ 孟 非人也,将不列於宗,不可谓长。” 杜预 注:“足跛,非全人,不可列为宗主。”
(5).责备别人。《墨子·兼爱下》:“非人者,必有以易之;若非人而无以易之,譬之犹以水救火也,其説将必无可焉。”《鬻子·撰吏五帝三王传政乙》:“君子非人者,不出之於辞而施之於行。” 明 李贽 《答耿司寇书》:“恐未可遽以人皆悦之,而遂自以为是,而遽非人之不是也。”
(6).谓不被当做人看待。 巴金 《廖静秋同志》:“然而她终于从非人的地位走到了人的地位,从受践踏、被蹂躏的女戏子变成了新社会的优秀艺术家。” 许地山 《危巢坠简·人非人》:“她何必出来干那非人的事?”
(7).佛教语。相对于人间而言的天界、冥界的众生。如天龙八部及夜叉之类。《法华经·提婆品》:“天龙八部,人与非人。” ——《漢語大詞典》
推 tuī《國語辭典》
推 [ tuī ]
动- 用力往前或往外移动物体。如:「推车」、「推门」。唐·李白〈襄阳歌〉:「玉山自倒非人推。」
- 顺著迁移。《易经·系辞下》:「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 根据已知寻究其他。如:「推算」、「推论」、「以此类推」。《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有意其推本之也。」
- 扩充、扩展。如:「推行」、「推销」、「推广教育」。《孟子·公孙丑上》:「推恶恶之心。」
- 选择、荐举。如:「推选」、「推举」。《礼记·儒行》:「推贤而进达之。」
- 辞让、让与。如:「推让」。《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推食食我。」
- 借口、假托。如:「推托」、「推卸」、「推三阻四」。《警世通言·卷二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又推个事故,却来白娘子家取伞。」
- 尊崇、赞许。如:「推崇」、「推许」。《晋书·卷四一·刘寔传》:「天下所共推,则天下士也。」
- 除去。如:「推陈出新」。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