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南方春早北方迟,渐近中原气候宜。

张际亮清代〕《上巳日六安放舟作

南方春早北方迟,渐近中原气候宜。柳色一湾风暖后,桃花三月燕来时。

人同逸少非无感,地奉咎繇尚有祠。怀古难寻觞咏乐,芳辰坐惜片帆驰。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南方春早北方中原气候

南方 nán fāng
(1).南面,南边。表示方位。《易·说卦》:“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 高亨 注:“《説卦》又以八卦配八方,离为南方,故曰‘南方之卦’也。”《仪礼·觐礼》:“方明者,木也,方四尺,设六色: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玄,下黄。”《山海经·海外北经》:“臺在其东,臺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衝南方。”
(2).泛指南部地区,指 长江 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左传·昭公十九年》:“若大城 城父 ,而寘大子焉,以通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后汉书·杨终传》:“且南方暑湿,障毒互生。”《新五代史·杂传·安从进》:“自 范延光 反 鄴 , 从进 已畜异志,恃 江 为险,招集亡命,益置军兵。南方贡输道出 襄阳 者,多擅留之。” 陶成章 《浙案记略》:“凡属 长江 以南,俱属南部,称曰南方。” 丁玲 《韦护》第一章三:“那南方人的 北京 腔,又柔和,又跃动。”  ——《漢語大詞典》
春早
宋 陆游 梅花 画图省识惊春早,玉笛孤吹怨夜残。  ——《骈字类编》
北方 běi fāng
(1).北;北面。《易·说卦》:“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云笈七籤》卷十三:“肾主北方,其色黑。” 孙中山 《建国方略·第一计划》:“北方大港之筑,用为国际发展实业计划之策源地。”
(2).北部地区。在我国多指 黄河 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左传·文公九年》:“ 范山 言於 楚子 曰:‘ 晋君 少,不在诸侯,北方可图也。’ 楚子 师于 狼渊 以伐 郑 。” 唐 韩愈 《刘公墓志铭》:“大父 巨敖 ……为 太原 晋阳 令,再世宦北方,乐其土俗,遂著籍 太原 之 阳曲 。” 冰心 《寄小读者》二九:“你若是不曾离开 中国 北方,不曾离开到三年之久,你不会赞叹欣赏北方蔚蓝的天!”  ——《漢語大詞典》
迟 ( 遲 ) chí
迟 [ chí ]
  1. 慢,缓:~缓。~笨。~钝。~疑。~重(zhòng )。~滞。
  2. 晚:~到。~暮,~早。推~。延~。
  3. 姓。
渐 ( 漸 ) jiàn/jiān
渐 [ jiàn ]
  1. 慢慢地,一点一点地:逐~。~进。~~。~次。~悟。~冉(逐渐)。防微杜~。
  2. 加剧:疾大~。
  3. 疏导:~九川。
渐 [ jiān ]
  1. 浸:~渍。~洳(浸湿)。~染。~仁摩谊(用仁义之道感化教育人)。
  2. 流入:东~于海。
近 jìn《國語辭典》

近 [ jìn ]

  1. 时间、地点、血统、关系等方面距离不远的。如:「近日」、「近郊」、「近亲」。《墨子·经说下》:「行者必先近而后远,远近修也,先后久也。」
  2. 浅显明白、容易了解。如:「浅近」。《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也,善言也。」
  1. 相似、几乎一样。如:「近似」。《礼记·中庸》:「知耻近乎勇。」
  2. 靠近、接近。如:「挨近」、「迫近」。唐·李商隐〈乐游原〉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3. 亲密。如:「亲近」。《论语·阳货》:「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4. 合乎。如:「不近情理」。宋·苏洵〈辨奸论〉:「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
中原 zhōng yuán
(1).原野之中。《诗·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郑玄 笺:“中原,原中也。” 汉 司马相如 《喻巴蜀檄》:“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三国志·魏志·郭嘉传》:“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 鲁迅 《无题》诗:“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2).地区名。广义指整个 黄河 流域,狭义指今 河南 一带。《国语·晋语三》:“耻大国之士於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虽微 秦国 ,天下孰弗患?” 三国 蜀 诸葛亮 《出师表》:“当奬帅三军,北定中原。”《文选·谢灵运〈述祖德〉》诗:“中原昔丧乱,丧乱岂解已。” 李善 注:“中原,谓 洛阳 也。” 宋 陆游 《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郭沫若 《屈原》第二幕:“反正我是南国的女人,不懂中原的礼节的。”
(3).泛称 中国 。 郑观应 《盛世危言·议院》:“况今中原大局,列国通商,势难拒絶,则不得不律之以公法。”  ——《漢語大詞典》
气候(氣候)qì hòu
(1).指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亦泛指时令。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正朔历数·气候》:“《礼记·月令》注曰:‘昔 周公 作时训,定二十四气,分七十二候,则气候之起,始于 太昊 ,而定于 周公 也。’” 宋 陆游 《园中书触目》诗:“气候今年晚,浓霜始此回。” 清 宋荦 《〈明遗民诗〉序》:“然譬诸霜雁叫天,秋蛩吟野,亦气候所感使然。”
(2).指云气等变化。古代多据此来预测吉凶。《三国志·蜀志·周群传》:“ 羣 少受学於 舒 ,专心候业……常令奴更直於楼上视天灾,纔见一气,即白 羣 , 羣 自上楼观之,不避晨夜。故凡有气候,无不见之者,是以所言多中。”《晋书·艺术传·戴洋》:“ 侃 薨,征西将军 庾亮 代镇 武昌 ,復引 洋 问气候。”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阴沟水》:“﹝ 文穆 ﹞郡户曹史,徵试博士太常丞,以明气候,擢拜侍中右中郎将。” 唐 刘禹锡 《边风行》:“将军占气候,出号夜飜营。”
(3).指天气。 南朝 宋 谢惠连 《石壁精舍还湖中》诗:“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暉。” 宋 苏舜钦 《依韵和胜之暑饮》:“九夏苦炎烈,入伏气候恶,况兹大旱时,其酷甚炮烙。” 明 唐顺之 《游遵化汤泉》诗:“絶塞逢秋已觉凉,此中气候讶非常。” 清 吴瞻泰 《过虎村上芙蓉岭》诗:“山深异气候,四月流澌水。”
(4).比喻结果、成就、前途。 清 李渔 《比目鱼·寇发》:“故此就在万山之中,招兵买马,积草屯粮,训养二十餘年,方纔成了气候。”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二:“从戊戌算来,也有二十年了,我们学人家的声光化电,多少还有点样子,惟独学到典章政法,却完全不成个气候,这是什么缘故呢?”
(5).指书画或诗文的气韵、风格。 南朝 齐 谢赫 《古画品录·第一品》:“风范气候,极妙参神。”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卷下:“ 希逸 诗气候清雅,不逮於 王 袁 ,然兴属閒长,良无鄙促也。” 唐 元稹 《故万州刺史刘君墓志铭》:“文咏词调有古时人气候。” 宋 刘克庄 《江西诗派小序》:“气候急刻,不能闲退。”
(6).指人的神态风貌。《三国志·吴志·朱然传》:“ 然 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脩絜,其所文采,惟施军器,餘皆质素。”《太平广记》卷四九○引《东阳夜怪录》:“ 苗十 气候哑吒,凭恃羣亲,索人承事。” 清 沈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岁朝贺节,有棉袍纱套者,不维气候迥别,即土著人物,同一五官而神情迥异。”  ——《漢語大詞典》
宜 yí《國語辭典》

宜 [ yí ]

  1. 相安、和顺。《礼记·大学》:「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2. 适当。《吕氏春秋·不苟论·当赏》:「主之赏罚爵禄之所加者宜,则亲疏远近贤不肖,皆尽其力而以为用矣。」
  3. 共享。《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1. 合适、相称。如:「动静皆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二首之二:「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 应该、应当。如:「不宜喧闹」、「不宜妄自菲薄」。
  2. 大概、似乎。《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今阴阳不调,宜更历之过也。」
  1. 事宜。《礼记·月令》:「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
  2. 姓。如元代有宜桂可。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