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那问归家事,床头有宿醅。

陈著宋代〕《雪复晴

冬来多是雨,日日望云回。
飘洒不成雪,连绵如入梅。
高风吹日上,短影为山催。
那问归家事,床头有宿醅。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家事床头宿

那 nà/nǎ/nèi/nā《國語辭典》

那 [ nà ]

  1. 指示词。指比较远的人、事、物。相对于「这」。如:「我很喜欢那个人。」、「那件东西你要不要?」宋·辛弃疾〈丑奴儿·千峰云起〉词:「山那畔,别有人间。」
  1. 表承接、转折的语气。如:「你要是没空,那我找别人陪我去。」

那 [ nǎ ]

  1. 表示疑问。如:「他去那里了?」唐·王建〈寒食行〉:「纸钱那得到黄泉?」
  1. 怎。宋·辛弃疾〈瑞鹧鸪·胶胶扰扰几时休〉词:「那堪愁上更添愁。」

那 [ nèi ]

  1. 指示词。单数用法,指比较远的人、事、物。为「那(ㄋㄚˋ)​一」合音成ㄋㄞˋ,再转成ㄋㄟˋ。如:「我很欣赏那个人。」

那 [ nā ]

  1. 姓。如明代有那鉴。

那 [ nuó ]

  1. 移动。《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新人那步过高堂。」同「挪 」。
  1. 多。《诗经·小雅·桑扈》:「受福不那。」汉·郑玄·笺:「那,多也。」
  2. 安定。《诗经·小雅·鱼藻》:「有那其居。」汉·郑玄·笺:「那,安貌。」
  1. 如何、奈何。《左传·宣公二年》:「弃甲则那?」晋·杜预·注:「那犹何也。」唐·杜甫 〈夜归〉诗:「白头老罢舞复歌,杖藜不睡谁能那?」
  1. 《诗经·商颂》的篇名。共一章。根据〈诗序〉:「〈那〉,祀成汤也。」指颂扬祭祀汤王典礼的音乐和谐美盛之诗。本章二句为:「猗与那与,置我鼗鼓。」猗那二字连用,美盛之貌。与,兮也。置,树立也。鞉鼓,有柄的小鼓。

那 [ něi ]

  1. 表示疑问。通「哪」。为「那(ㄋㄚˇ)​一」合音成ㄋㄞˇ,再转成ㄋㄟˇ。如:「王维是那朝代的人?」《儒林外史·第一回》:「县里人那个不晓得?」
问 ( 問 ) wèn
问 [ wèn ]
  1.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询~。~答。~题。~鼎(指图谋夺取政权)。~津。质~。过~。
  2. 为表关切而询问:慰~。~候。~长~短。
  3. 审讯,追究:审~。~案。唯你是~。
  4. 管,干预:概不过~。
  5. 向某人或某方面要东西:我~他借几本书。
  6. 姓。
归 ( 歸 ) guī
归 [ guī ]
  1. 返回,回到本处:~国。~程。~侨。~宁(回娘家看望父母)。~省(xǐng )(回家探亲)。~真反璞。
  2. 还给:~还。物~原主。
  3. 趋向,去往:~附。众望所~。
  4. 合并,或集中于一类,或集中于一地:~并。~功。~咎。
  5. 由,属于:这事~我办。~属。
  6. 结局:~宿()。
  7. 珠算中一位除数的除法:九~。
  8. 古代称女子出嫁:“之子于~,宣其室家”。
  9. 自首。
家事 jiā shì
(1).古代指大夫家族内部的事务,后渐渐用以泛指家庭事务。《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子木 问於 赵孟 曰:‘ 范武子 之德何如?’对曰:‘夫子之家事治,言於 晋国 无隐情,其祝史陈信於鬼神无愧辞。’”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司马裔碑》:“遭太夫人忧,苫草坟塋,以终灰燧,形骸毁瘠,逾於丧礼。年十有五,始干家事。”《红楼梦》第八四回:“必要女婿过门,赘在他家,给他料理些家事。”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三:“ 乐华 除每日帮母亲料理家事外,只用书册消遣。”
(2).家庭情况;家境。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三:“ 球 乃迹访其家事,先世曾伐大树,得蛇杀之,女便病。” 清 李渔 《奈何天·媒欺》:“我也闻得 荆州 城里有个姓 闕 的富家,这等看起来,家事定是好的,不消查问得了。”《红楼梦》第一一五回:“ 惜春 早已听见,急忙坐起,説:‘你们两个人好啊!见我们家事差了,就不来!’”
(3).家产;家业。 唐 蒋防 《霍小玉传》:“我小娘子即 霍 王女也,家事破散,失身於人。” 元 无名氏 《桃花女》第二折:“今有 周公 ,他的大官人二十一岁了,他家事又富,女壻又生的俊,我特来与你家姐姐説这门亲事。” 清 李渔 《意中缘·卷帘》:“小子虽然不肖,也是个纳粟的前程,家事虽然不多,也将就有一二十万。” 王汶石 《风雪之夜·大木匠》:“ 桃叶妈 发现他是个无底洞,便把家事从他手里要过来,她真是个有十八道锁的铁柜子, 大木匠 很难从她手里讨到一毛钱。”
(4).家什,器具。 宋 道山先生 《道山清话》:“ 章子厚 与 苏子瞻 少为莫逆交,一日, 子厚 坦腹而卧,适 子瞻 自外来,摩其腹以问 子瞻 曰:‘公道此中何所有?’ 子瞻 曰:‘都是谋反底家事。’ 子厚 大笑。”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防火》:“楼上有人卓望,下有官屋数间,屯驻军兵百餘人,及有救火家事,谓如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之类。”《朱子语类》卷七九:“且如而今人,其父打碎了箇人一件家事,其子买来填还,此岂是显父之过?”  ——《漢語大詞典》
床头(牀頭)
亦作“床头”。
1.坐榻或床铺的旁边。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魏武 将见 匈奴 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 崔季珪 代,帝自捉刀立牀头。”《警世通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太公病篤,唤 可成 夫妇到牀头叮嘱。”
2.床的一端。《晋书·艺术传·韩友》:“ 友 为筮之,令以丹画版作日月置牀头,又以豹皮马鄣泥卧上,立愈。” 唐 岑参 《宿岐州北郭严给事别业》诗:“疏鐘入卧内,片月到牀头。” 谌容 《人到中年》二:“ 孙逸民 抬头望着阴森森竖在墙角的氧气筒,又盯着床头的心电监视仪。”  ——《漢語大詞典》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宿 sù/xiǔ/xiù《國語辭典》

宿 [ sù ]

  1. 供休止的处所。如:「宿舍」。《周礼·地官·遗人》:「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
  2. 国名。在今山东省东平县东。
  3. 姓。如汉代有宿详。
  1. 住夜。《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2. 停留。《汉书·卷五二·韩安国传》:「孝文寤于兵之不可宿。」
  3. 安、守。《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官宿其业,其物乃至。」晋·杜预·注:「宿,犹安也。」
  1. 旧的、积久的。如:「宿怨」、「宿忧」。《汉书·卷七○·陈汤传》:「雪边吏之宿耻。」
  2. 隔夜的。如:「宿雨」、「宿醉」。《镜花缘·第四回》:「睡到黎明,宿酒已消。」
  3. 前世的。如:「宿缘」。
  4. 平日的。《后汉书·卷八四·列女传·王霸妻传》:「奈何忘宿志而惭儿女子乎!」通「夙」。
  1. 素来、平时。《后汉书·卷五七·刘陶传》:「灵帝宿闻其名,数引纳之。」
  2. 早先。《管子·地图》:「宿定所征伐之国。」唐·尹知章·注:「宿,犹先也。」

宿 [ xiǔ ]

  1. 夜晚。如:「整宿」。《红楼梦·第四八回》:「商议已定,一宿无话。」

宿 [ xiù ]

  1. 星座。如:「星宿」、「二十八宿」。汉·王充《论衡·祀义》:「天有列宿,地有宅舍。」
醅 pēi《國語辭典》

醅 [ pēi ]

  1. 沒過濾的酒。《廣韻·平聲·灰韻》:「醅,酒未漉也。」唐·杜甫〈客至〉詩:「盤餐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唐·白居易〈問劉十九〉詩:「綠螘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