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不起浮名想,都缘耐寂寥。

丘葵宋代〕《浮名

不起浮名想,都缘耐寂寥。
小齐坐听雨,野渡立看潮。
岁月吟边过,忧愁醉裹消。
早知书分浅,悔不学渔樵。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不起浮名寂寥

不起 bù qǐ
(1).不发动;不发生。《庄子·则阳》:“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韩非子·姦劫弑臣》:“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明 何景明 《内篇》之十七:“生息安理,盗故不起。”
(2).指不出动。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公如不起,孰拯斯危?”
(3).不肯起来;不能起来。《三国志·魏志·荀彧传》“军国事皆与筹焉”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引《平原祢衡传》:“ 衡 至,众人皆坐不起。” 唐 杜甫 《戏题寄上汉中王》诗之二:“已知嗟不起,未许醉相留。” 仇兆鳌 注引 卢元昌 曰:“不起者,谓王病酒不能起。”
(4).病不能愈。《战国策·秦策一》:“ 孝公 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 商君 ,辞不受。” 唐 黄滔 《司直陈公墓志铭》:“方期輟从藩屏,入践諫垣,不幸寝疾,浹辰不起矣。”《儒林外史》第十三回:“ 蘧太守 已是病得重了,看来是个不起之病。” 王西彦 《人的世界·第二家邻居》:“这给母亲的打击太大了,因此忧郁成病,终至不起。”
(5).不出任官职。《后汉书·庾乘传》:“﹝ 乘 ﹞后徵辟并不起,号曰:‘徵君’。” 唐 李白 《赠卢徵君昆弟》诗:“二 卢 竟不起,万乘高其风。”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徐中丞》:“迁 江苏 布政使,丁父忧,詔夺情,不起,服闋入都。”
(6).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力量够不上。 元 无名氏 《来生债》第一折楔子:“没钱,请良医不起。”《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主人辞不得,一日供他两番,而今多了,也供不起了。” 杨朔 《雪花飘在满洲》:“他的无谓的冒险举动,当然称不起勇敢,但我不同意你的话。”  ——《漢語大詞典》
浮名 fú míng
虚名。 南朝 宋 谢灵运 《初去郡》诗:“伊余秉微尚,拙訥谢浮名。” 宋 林逋 《和酬泉南陈贤良高见赠》:“扬袂公车莫相调,浮名应未似身亲。”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行乐》:“予絶意浮名,不干寸禄。” 洪深 《现代戏剧导论》八:“望兄莫误于浮名,莫与旧势力握手!”  ——《漢語大詞典》
想 xiǎng《國語辭典》

想 [ xiǎng ]

  1. 思索、思考。如:「想办法」、「想不出所以然」。元·马致远〈夜行船·酒病花愁何日彻套·离亭宴煞〉:「煮酒烧红叶,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
  2. 欲、要、打算、希望。如:「想结婚」、「想出国」。《文选·刘琨·劝进表》:「四海想中兴之美,群生怀来苏之望。」
  3. 推测、猜度。如:「料想」、「推想」、「猜想」。《后汉书·卷七○·孔融传》:「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4. 认为、觉得。如:「你想这样对不对?」、「我想你应该回家一趟。」
  5. 思念、怀念。如:「想念」。《文选·李陵·答苏武书》:「望风怀想,能不依依?」唐·杜甫〈客居〉诗:「览物想故国,十年别荒村。」
  6. 似、像。唐·李白〈清平调〉三首之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唐·杜甫〈东屯月夜〉诗:「数惊闻雀噪,暂睡想猿蹲。」
  1. 念头、意念。如:「梦想」、「理想」、「不作此想」。《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萧洒出尘之想。」
都 dū/dōu《國語辭典》

都 [ dū ]

  1. 大城市。如:「花都」、「港都」、「通都大邑」。
  2. 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所在地。如:「首都」、「国都」、「京都」、「行都」。
  3. 姓。如汉代有都稽,明代有都穆。
  1. 定都。《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2. 居。《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
  3. 总计。《文选·曹丕·与吴质书》:「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
  1. 优雅、优美。《诗经·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洵美且都。」《聊斋志异·卷一·娇娜》:「一少年出,丰采甚都。」

都 [ dōu ]

  1. 皆。概括全部的意思。如:「都好」、「都是」。
  2. 还、尚且、甚至。如:「他都如此说了,你又能如何呢!」、「他一动都不动,活像个木头人似的。」
  3. 业已、已经。有加重语气的意味。如:「误会都造成了,你懊悔也没用!」
  1. 发语词,无义。《书经·尧典》:「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
缘 ( 緣 ) yuán
缘 [ yuán ]
  1. 因由,因为:~由。~何(为何,因何)。~故。~起。
  2. 宿命论认为人与人之间命中注定的遇合机会,泛指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可能性:~分(fèn )。化~。姻~。一面之~。
  3. 沿,顺着:~法(沿袭旧法)。~木求鱼。
  4. 边:边~。
耐 nài《國語辭典》

耐 [ nài ]

  1. 忍受、承受。如:「忍耐」、「吃苦耐勞」。南唐·李煜〈浪淘沙·簾外雨潺潺〉詞:「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
  1. 經久、持久。如:「耐穿」、「耐用」。
  1. 古代的一種刑罰。只剃去鬢鬚而不剃髮的輕刑。《漢書·卷一·高帝紀下》:「春,令郎中有罪耐以上,請之。」
  2. 本事。如:「能耐」。
寂寥 jì liáo
(1).空虚无形;空无人物。《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王弼 注:“寂寥,无形体也。”《楚辞·刘向〈九叹·惜贤〉》:“声嗷嗷以寂寥兮,顾僕夫之憔悴。” 王逸 注:“寂寥,空无人民之貌也。”《云笈七籤》卷二:“混元者,记事於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元气未形,寂寥何有?”
(2).寂静无声;沉寂。《古文苑·枚乘〈忘忧馆柳赋〉》:“鎗鍠啾唧,萧条寂寥。” 章樵 注:“鎗鍠,大音;啾唧,小音。并寂然无声。”《宋书·隐逸传论》:“若夫千载寂寥,圣人不出,则大贤自晦。” 唐 柳宗元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宁调元 《立秋柬钝剑松江》诗:“江海悲冥灭,音尘久寂寥。”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一章:“她为什么会在这寂寥无人的夜里,独自在海边的树林徜徉?”
(3).引申指死亡。 南朝 梁 费昶 《华光省中夜闻城外捣衣》诗:“ 扬云 已寂寥,今君復弦直。”
(4).空旷;高远;辽阔。《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纷紜天地,寂寥宇宙。” 李善 注:“寂寥,旷远之貌也。” 唐 王维 《登河北城楼作》诗:“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閒。” 巴金 《利娜》:“上面永远是那个灰色的天,下面是那寒冷的、寂寥的、大雪封闭了的荒原。”
(5).恬静;淡泊。 汉 王充 《论衡·自纪》:“﹝ 王充 ﹞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 三国 魏 嵇康 《卜疑》:“有 宏达 先生者,恢廓其度,寂寥疏阔。”
(6).冷落萧条。 南朝 宋 谢灵运 《君子有所思行》:“余生不欢娱,何以竟暮归,寂寥曲肱子,瓢饮疗朝饥。” 宋 苏轼 《乞赈济浙西七州状》:“ 熙寧 中饥疫,人死大半,至今城市寂寥。少欠官私逋负,十人而九。若不痛加賑恤,则一方餘民,必在沟壑。” 明 李贽 《与弱侯焦太史书》:“此间自八老去后,寂寥太甚,因思向日亲近善知识时,全不觉知身在何方,亦全不觉欠少甚么,相看度日,真不知老之将至。”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这里对于左翼文艺,是压迫无所不至,然而别的文艺,却全然空洞无物,所以出版界非常寂寥。”
(7).谓稀疏;稀少。 唐 韩愈 《送权秀才序》:“ 权生 之貌固若常人耳,其文辞引物连类,穷情尽变,宫商相宣,金石谐合。寂寥乎短章,舂容乎大篇,如是者閲之累日而无穷焉。” 宋 叶适 《题潘彦庶群书辩证》:“余愧非精识,其《羣书辩证》,寂寥十数简,谓古人之书必待己而决,颇亦疑之。”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科举》:“坐是之故,而瑰瑋特絶之徒……羞与 噲 伍,是以此中人才,日就寂寥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