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乞求真隐。伺关待逸民。
庾信〔南北朝〕《和王少保遥伤周处士诗》
冥漠尔游岱。
凄凉余向秦。
虽言异生死。
同是不归人。
昔余仕冠盖。
值子避风尘。
望乞求真隐。
伺关待逸民。
忽闻泉石友。
芝桂不防身。
怅然张仲蔚。
悲哉郑子真。
三山犹有鹤。
五柳更应春。
遂令从渭水。
投吊往江滨。
凄凉余向秦。
虽言异生死。
同是不归人。
昔余仕冠盖。
值子避风尘。
望乞求真隐。
伺关待逸民。
忽闻泉石友。
芝桂不防身。
怅然张仲蔚。
悲哉郑子真。
三山犹有鹤。
五柳更应春。
遂令从渭水。
投吊往江滨。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望乞 wàng qǐ
犹请求。《水浒传》第二七回:“有眼不识 泰山 ,不知怎的触犯了都头,可看小人薄面,望乞恕罪。”《水浒传》第四七回:“望乞大官人致书与 祝家庄 ,求救 时迁 性命,生死不敢有忘。” ——《漢語大詞典》
求 qiú《國語辭典》
求 [ qiú ]
動- 找尋、探索、設法得到。如:「尋求」、「探求」、「實事求是」、「緣木求魚」。《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 懇託、乞助。如:「求助」、「懇求」、「乞求」、「祈求」、「請求」。《後漢書·卷八二·方術傳下·華佗傳》:「又有疾者,詣佗求療。」
- 要求。如:「苛求」、「求全責備」。《論語·微子》:「無求備於一人。」《論語·衛靈公》:「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 貪圖。《論語·子罕》:「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唐·徐夤〈潤屋〉詩:「潤屋豐家莫妄求,眼看多是與身讎。」
- 招引。《易經·乾卦·文言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孟子·公孫丑上》:「今國家間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
- 姓。如漢代有求仲。
真隐(真隱)zhēn yǐn
真正的隐者。 唐 杜甫 《独酌》诗:“薄劣慙真隐,幽偏得自怡。” ——《漢語大詞典》
伺 sì/cì《國語辭典》
伺 [ sì ]
动- 暗中侦察。如:「窥伺」、「伺探」。《韩非子·内储说上》:「吾闻数夜有乘辒车至李史门者,谨为我伺之。」《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
伺 [ cì ]
- 参见「伺候 」条。
关 ( 關 ) guān
关 [ guān ]
- 闭,合拢:~门。~闭。~张。~停并转(zhǎn)。
- 拘禁:~押。~禁。
- 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口。~隘。~卡(qiǎ)。~塞(sài)。~津。嘉峪~。
- 征收进出口货税的机构:海~。~税。
- 重要的转折点,不易度过的时机:~节。难~。年~。
- 牵连,联属:~连。~联。~心。~涉。~乎。~注。~于。有~。
- 旧指发给或支领薪饷:~饷。
- 姓。
待 dài/dāi《國語辭典》
待 [ dài ]
动- 等候。《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文选·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 防备、抵御。《易经·系辞下》:「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史记·卷七三·白起王翦传》:「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 依恃、凭靠。《商君书·农战》:「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 对待、照顾。如:「优待」、「款待」、「招待」、「待客之道」、「待人接物」。
- 将要、打算。如:「正待出外,却下起大雨来了。」宋·辛弃疾〈最高楼·相思苦〉词:「待不饮,奈何君有恨;待痛饮,奈何吾有病。」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你道我为甚么私离绣榻,待和伊同走天涯。」
- 置于句末或句中的语气词。相当于「啊」。宋·何梦桂〈沁园春·孔盖蜺旌〉词:「问韶光九十,何如今待!」
待 [ dāi ]
动- 逗留、停留。如:「这些银两够你在此地待上十天半个月的。」《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候选教官,因选补无期,家里又待不住,便带了儿子来京。」
逸民 yì mín
指遁世隐居的人。《论语·微子》:“逸民: 伯夷 、 叔齐 、 虞仲 、 夷逸 、 朱张 、 柳下惠 、 少连 。” 何晏 集解:“逸民者,节行超逸也。”《汉书·律历志序》:“ 周 衰官失, 孔子 陈后王之法,曰:‘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举逸民,四方之政行矣。’” 颜师古 注:“逸民,谓有德而隐处者。” 晋 陆机 《招隐》诗:“寻山求逸民,穹谷幽且遐。” 清 孙枝蔚 《寄题范眉生幽草轩》诗:“庭户如空谷,交游半逸民。”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半夏小集》:“我希望目前的文艺家,并没有古之逸民气。”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