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本自悲凉葆发多,何缘末至滥中阿。

宋祁宋代〕《直讲周岁

本自悲凉葆发多,何缘末至滥中阿。
马肝不食非论味,狗曲犹轻枉为歌。
旧学空疏缘病废,壮情牢落伴年过。
终然野鹿江鱼性,长在云林与素波。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本自悲凉何缘中阿

本自 běn zì
本来就,一向是。《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三·焦仲卿妻》:“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王 本自有一往雋气,殊自轻之。” 唐 高适 《燕歌行》:“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唐 孟郊 《婵娟篇》:“夜半 姮娥 朝太一,人间本自无灵匹。”  ——《漢語大詞典》
悲凉(悲涼)bēi liáng
亦作“ 悲凉 ”。 悲伤凄凉。 汉 班固 《白虎通·崩薨》:“黎庶殞涕,海内悲凉。” 唐 杜甫 《地隅》诗:“丧乱 秦公子 ,悲凉 楚大夫 。”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崔署》:“﹝ 崔署 ﹞工诗,言词款要,情兴悲凉。” 清 纳兰性德 《金缕曲·寄梁汾》词:“落魄江湖还载酒,一种悲凉滋味。” 茅盾 《子夜》七:“ 林佩珊 正坐在钢琴前弹奏,那音调是异常悲凉。”  ——《漢語大詞典》
葆 bǎo《國語辭典》

葆 [ bǎo ]

  1. 丛生的草。《汉书·卷六三·武五子传·燕剌王刘旦传》:「当此之时,头如蓬葆。」唐·颜师古·注:「草丛生曰:『葆』。」
  2. 鼓上的装饰物。《三国演义·第四九回》:「竿尖上用鸡羽为葆,以招风信。」
  3. 通「堡」。《吕氏春秋·慎行论·疑似》:「与诸侯约,为高葆,祷于王路。」
  4. 姓。如明代有葆光先。
  1. 隐藏、掩蔽。《管子·水地》:「故其民谄谀葆诈,巧佞而好利。」
  2. 守。《墨子·非攻》:「济三江五湖,而葆之会稽。」通「保」。
  3. 保持。通「保」。参见「葆真 」条。
发 ( 發 髮 ) fā/fà
发 [ fā ]
  1. 交付,送出:分~。~放。~行(批发)。
  2. 放,射:~射。百~百中。焕~。
  3. 表达,阐述:~表。~凡(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阐~。
  4. 散开,分散:~散。
  5. 开展,张大,扩大:~展。~扬。
  6. 打开,揭露:~现。~掘。
  7. 产生,出现:~生。~愤。奋~。
  8. 食物因发酵或水浸而膨涨:~面。
  9. 显现,显出:~病。~抖。~憷。
  10. 开始动作:~动。
  11. 引起,开启:启~。~人深省。
  12. 公布,宣布:~布。~号施令。
  13. 量词,用于枪弹、炮弹。
发 [ fà ]
◎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头~。鬓~。怒~冲冠。
    多 duō《國語辭典》

    多 [ duō ]

    1. 丰富、不少。如:「多事之秋」、「友直、友谅、友多闻。」《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多才丰艺,强记洽闻。」
    2. 有余。如:「一年多」、「十万多人」。
    1. 经常。如:「多读多写」。《文选·孔融·荐祢衡表》:「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2. 非常。表程度高。如:「多谢」、「好得多」、「快得多」。
    3. 大部分。表数量大。《孟子·梁惠王下》:「诸侯多谋伐寡人者。」《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王侯第宅,多题为寺。」
    4. 过分、不必要。如:「多疑」、「多管闲事」。
    5. 只、只是。《论语·子张》:「多见其不知量也。」唐·徐凝〈独住僧〉诗:「多应独住山林惯,唯照寒泉自剃头。」
    1. 称美、称赞。《史记·卷一○○·季布传》:「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众庶莫不多光。」
    2. 胜、超过。明·汤显祖《紫箫记·第一○出》:「想他才似相如,貌多王粲。」
    1. 姓。如商代有多父鼎。

    多 [ duó ]

    1. 何等、如何。表疑问、感叹的语气。如:「多好」、「多高」、「带大一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啊!」
    何缘(何緣)hé yuán
    怎么;为什么。《晋书·桓冲传》:“ 冲 性俭素,而谦虚爱士。尝浴后,其妻送以新衣, 冲 大怒,促令持去。其妻復送之,而谓曰:‘衣不经新,何缘得故!’ 冲 笑而服之。”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不然,则 山 东之盗, 二世 何缘不觉? 南詔 之败, 明皇 何缘不知?” 章炳麟 《文学总略》:“必以儷辞为文,何缘《十翼》不能一致,岂波澜既尽,有所谢短乎?”  ——《漢語大詞典》
    末 mò《國語辭典》

    末 [ mò ]

    1. 物体的尾端、顶梢。《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唐·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诗:「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2. 事物的最后阶段。如:「岁末」、「二十世纪之末」。《礼记·月令》:「是月之末。」《汉书·卷八八·儒林传·序》:「宣帝末,增倍之。」
    3. 后。与「前」相对。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荀、宋表之于前,贾、马继之于末。」
    4. 不重要、非根本的事物。如:「舍本逐末」、「本末倒置」。汉·王符《潜夫论·务本》:「凡为治之大体,莫善于抑末而务本。」
    5. 碎屑、细粉。如:「药末」、「粉末」。
    6. 元杂剧里扮演中年男子的脚色,为后来的「生」。如:「正末」、「副末」。
    7. 姓。如汉代有末振将。
    1. 最后的。如:「末年」、「末世」、「末路」。唐·白居易〈新乐府·上阳白发人〉:「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2. 卑微的、不重要的。南朝梁·江淹〈从建平王游纪南城诗〉:「恭承此嘉惠,末官至南荆。」
    1. 没。《礼记·檀弓下》:「不忍一日末有所归也。」
    1. 语气词。元·无名氏《黄花峪·第一折》:「小二哥,有干净的阁子末?」同「么 」。
    至 zhì《國語辭典》

    至 [ zhì ]

    1. 到达、来到。《论语·子罕》:「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1. 大、完善。《孝经·开宗明义章》:「先王有至德要道。」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1. 极、甚。《吕氏春秋·杂俗览·为欲》:「天子至贵也,天下至富也,彭祖至寿也。诚无欲,则是三者不足以劝。」《文选·李密·陈情表》:「今臣亡王国贱俘,至微至陋。」
    1. 表示转折的语气。《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1. 二十四节气之一。如:「冬至」、「夏至」。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滥 ( 濫 ) làn
    滥 [ làn ]
    1. 流水漫溢:泛~。
    2. 不加选择,不加节制:~用职权。宁缺勿~。~伐。
    3. 浮泛不合实际:陈词~调。~竽充数(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以次充好。有时亦表示自谦)。
    中阿 zhōng ā
    丘陵之中。亦指山湾里。《诗·小雅·菁菁者莪》:“菁菁者莪,在彼中阿。” 毛 传:“中阿,阿中也。大陵曰阿。” 南朝 宋 颜延之 《秋胡》诗:“倾城谁不顾,弭节停中阿。”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