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一命鸿毛徒许国,单身萤火若惊秋。

宋祁宋代〕《三年

三年宦牒托东侯,旌荡危心斛貯愁。
一命鸿毛徒许国,单身萤火若惊秋。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一命鸿毛许国单身萤火惊秋

一命 yī mìng
(1). 周 时官阶从一命到九命,一命为最低的官阶。《左传·昭公七年》:“三命兹益共。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 杜预 注:“三命,上卿也。”《北史·周纪上》:“以第一品为九命,第九品为一命。”后亦用以泛指低微的官职。 南朝 梁 刘孝绰 《上虞乡亭观涛津诸学潘安仁河阳县诗》:“无貲徒有任,一命忝为郎。” 唐 白居易 《松斋自题》诗:“非贱亦非贵,朝登一命初。”《警世通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你生於富家,长在名门,难道没几个好亲眷,何不去借贷,为求官之资,倘得一命,偿之有日。”
(2).相同的命运。 汉 王充 《论衡·气寿》:“若夫无所遭遇,虚居困劣,短气而死……此与始生而死,未产而殤,一命也。”
(3).一人的生命。 唐 骆宾王 《幽絷书情通简知己》诗:“一命沦骄饵,三缄慎祸胎。” 元 无名氏 《昊天塔》第一折:“想着俺做一世雄,肯投降苟自容,拚的个触荒碑一命终。” 许地山 《凶手》第一幕:“现有 胡子传 控告,告你清明那天在 万胜门 外,抢掠 李皇亲 家眷,杀害他家婢女一命。”  ——《漢語大詞典》
鸿毛(鴻毛)hóng máo
鸿雁之毛。常用以比喻轻微或不足道的事物。《战国策·楚策四》:“是以国权轻於鸿毛,而积祸重於丘山。” 唐 韩愈 《贞女峡》诗:“漂船摆石万瓦裂,咫尺性命轻鸿毛。” 宋 葛长庚 《沁园春》词:“算此身此世,无过驹隙,一名一利,未值鸿毛。” 毛泽东 《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 泰山 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漢語大詞典》
徒 tú《國語辭典》

徒 [ tú ]

  1. 步行。《說文解字·辵部》:「徒,步行也。」《易經·賁卦·初九》:「賁其趾,舍車而徒。」
  1. 步卒、兵卒。《詩經·魯頌·閟宮》:「公徒三萬。」《左傳·隱公四年》:「諸侯之師,敗鄭徒兵,取其禾而還。」
  2. 人,多指壞人。如:「暴徒」、「匪徒」、「不法之徒」。
  3. 服膺、信仰某一宗教或學說的人。如:「信徒」、「教徒」、「基督徒」、「佛教徒」。
  4. 門人、弟子。如:「學徒」、「門徒」、「徒弟」。《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5. 一種拘禁犯人,強服勞役的刑罰。如:「無期徒刑」、「他被判有期徒刑二年,得併科罰金。」
  1. 空的,不憑藉什麼的。如:「徒手搏虎」、「徒手體操」。
  1. 但、僅。如:「徒增煩惱」。《孟子·公孫丑上》:「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漢·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
  2. 白白的、平白。如:「徒然」、「徒勞無功」、「徒託空言」。漢·無名氏〈長歌行〉:「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3. 卻、竟然。《莊子·天地》:「吾聞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見功多者,聖人之道。今徒不然。」《荀子·子道》:「吾以夫子為無所不知,夫子徒有所不知。」
许国(許國)xǔ guó
谓将一身奉献给国家,报效国家。《晋书·陆玩传》:“诚以身许国,义忘曲让。” 唐 柳宗元 《冉溪》诗:“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復为身谋。” 蔡锷 《致潘惠英书》:“余素抱以身许国之心,此次尤为决心,万一为敌贼暗算,或战死疆场,决无所悔。”  ——《漢語大詞典》
单身(單身)dān shēn
(1).无家属或不与家属在一起。《左传·昭公十四年》“养老疾,收介特” 晋 杜预 注:“介特,单身民也。”《三国志·蜀志·郤正传》:“惟 正 及殿中督 汝南 张通 捨妻子单身随侍。” 唐 王建 《自伤》诗:“四授官资元七品,再经婚娶尚单身。”
(2).指空身不携带物品。 鲁迅 《〈三闲集〉序言》:“一月二十八日之夜, 上海 打起仗来了,越打越凶,终于使我们只好单身出走,书报留在火线下。”  ——《漢語大詞典》
萤火(螢火)yíng huǒ
(1).萤火虫。《诗·豳风·东山》“熠燿宵行” 毛 传:“熠燿,燐也,燐,萤火也。” 晋 崔豹 《古今注·鱼虫》:“萤火,一名耀夜,一名夜光,一名宵烛,一名景天,一名熠耀,一名燐,一名良鸟,腐草为之,食蚊蚋。” 唐 杜甫 《见萤火》诗:“ 巫山 秋夜萤火飞,疎帘巧入坐人衣。”《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 白氏 恐怕罚酒,又只得和泪而歌。歌云:萤火穿白杨,中风入荒草;疑是梦中游,愁迷故园道。” 许杰 《放田水》:“至于有些田里,却不过是偶然从隔丘的田里,被微风吹来几只萤火而已。”
(2).比喻微弱的灯火或亮光。 清 孙枝蔚 《喜张穉恭南还因有赠》诗:“案头萤火乾虽久,瓮裡葡萄满自如。” 萧红 《桥·初冬》:“也许要熄灭的萤火在我心中复燃起来,热力和光明鼓荡着我。”  ——《漢語大詞典》
若 ruò/rě《國語辭典》

若 [ ruò ]

  1. 一种香草。《楚辞·屈原·九章·惜往日》:「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唐·陆龟蒙〈美人〉诗:「犹欲悟君心,朝朝佩兰若。」
  2. 姓。如汉代有若章。
  1. 顺从。《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2. 及、比得上。《国语·晋语五》:「病未若死,祗以解志。」《论语·学而》:「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3. 奈。《左传·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1. 如果、假如,表示假设。《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
  2. 至于,表示另提一件事。《孟子·梁惠王上》:「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荀子·劝学》:「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3. 或、或者,表示选择。《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红楼梦·第七四回》:「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
  1. 乃、才。《国语·周语中》:「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2. 似、好像。如:「欣喜若狂」、「旁若无人」。《左传·定公四年》:「若闻蔡将先卫,信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九·禽部·杜鹃》:「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1. 你、你的。《庄子·齐物论》:「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 如此、这样。《书经·大诰》:「尔知宁王若勤哉?」唐·白居易〈见敏中初到邠宁秋日登城楼诗诗中颇多乡思因以寄和〉诗:「望乡心若苦,不用数登楼。」

若 [ rě ]

  1. 参见「般若」、「兰若」等条。
惊秋(驚秋)jīng qiū
(1).秋令蓦地来到。 唐 韦应物 《府舍月游》诗:“横河俱半落,泛露忽惊秋。” 唐 无名氏 《落叶赋》:“见一叶之已落,感四序之惊秋。”
(2).喻迅速凋零衰败。 宋 蔡襄 《方山渡口占》:“江上行人空自愁,壮年双鬢已惊秋。” 宋 苏辙 《次韵王适送张耒赴寿安尉》:“緑鬢惊秋半欲黄,官居无处觅林塘。”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