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扶摇 fú yáo
(1).飙风。盘旋而上的暴风。《庄子·逍遥游》:“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成玄英 疏:“扶摇,旋风也。”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灵乌萃於玄霄者,扶摇之力也。” 唐 元稹 《有鸟》诗之十四:“翩翾百万徒惊噪,扶摇势远何由知?” 清 魏源 《送陈太初出都》诗:“威凤乘扶摇,一举乘天衢。” 毛泽东 《念奴娇·鸟儿问答》词:“鯤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2).盘旋而上;腾飞。《淮南子·览冥训》:“﹝赤螭青虬﹞若乃至於玄云之素朝,阴阳交争,降扶风,杂冻雨,扶摇而登之,威动天地,声震海内。” 高诱 注:“扶摇,发动也。” 宋 范成大 《次韵赵正之客中》:“君自扶摇有霄汉,从渠蜩鷃舞蒿莱。” 清 黄遵宪 《登巴黎铁塔》诗:“扶摇九万里,一笑吾其儻。” 郁达夫 《感伤的行旅》一:“坐在黄包车上的身体,好像在腾云驾雾,扶摇上九万里外去了。”
(3).神话传说中的树名。《庄子·在宥》:“ 云将 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 鸿蒙 。” 陆德明 释文引 李颐 曰:“扶摇,神木也,生东海。” ——《漢語大詞典》
(2).盘旋而上;腾飞。《淮南子·览冥训》:“﹝赤螭青虬﹞若乃至於玄云之素朝,阴阳交争,降扶风,杂冻雨,扶摇而登之,威动天地,声震海内。” 高诱 注:“扶摇,发动也。” 宋 范成大 《次韵赵正之客中》:“君自扶摇有霄汉,从渠蜩鷃舞蒿莱。” 清 黄遵宪 《登巴黎铁塔》诗:“扶摇九万里,一笑吾其儻。” 郁达夫 《感伤的行旅》一:“坐在黄包车上的身体,好像在腾云驾雾,扶摇上九万里外去了。”
(3).神话传说中的树名。《庄子·在宥》:“ 云将 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 鸿蒙 。” 陆德明 释文引 李颐 曰:“扶摇,神木也,生东海。” ——《漢語大詞典》
震 zhèn《國語辭典》
震 [ zhèn ]
動- 雷擊。《春秋·僖公十五年》:「己卯晦,震伯夷之廟。」《史記·卷三·殷本紀》:「武乙獵於河渭之閒,暴雷,武乙震死。」
- 動盪。如:「名震天下」。《國語·周語上》:「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 恐懼、害怕。《易經·震卦·彖曰》:「震驚百里,驚遠而懼邇也。」《文選·潘岳·藉田賦》:「森奉璋以階列,望皇軒而肅震。」
- 發怒。漢·揚雄《太玄經·卷二·釋卦》:「震于廷,和正俱亡也。」
- 疾雷。《詩經·小雅·十月之交》:「熚熚震電,不寧不令。」
- 《易經》卦名:➊ 八卦之一。卦形是☳。代表雷電。➋ 六十四卦之一。震(☳)下震(☳)上。表示君子體察到雷電交相而來的現象,即以恐懼之心,修養其身。
云海(雲海)yún hǎi
(1).指广阔无垠的云。 唐 张说 《相州前池别许郑二判官景先神力》诗:“无因留絶翰,云海意差池。”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为时传之寿》词:“云海漾空阔,风露凛高寒。” 鲁迅 《伪自由书·对于战争的祈祷》:“四点钟的时候, 中山路 复归于沉寂,风和叶儿沙沙的响,月亮躲在青灰色的云海里。”
(2).指高远空阔的境界。 唐 沈佺期 《答魑魅代书寄家人》诗:“何堪万里外,云海已溟茫。” 宋 苏轼 《和陶拟古》之八:“欲为 中州 信,浩荡絶云海。” 元 刘因 《清平乐》词:“微茫云海 蓬莱 。千年一度春来。争信门前桃李,年年花落花开。”
(3).广阔无垠的大海。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二二:“云海方荡潏;孤鳞安得寧。” 宋 刘天游 《氐州第一》词:“云海沧洲,甚又寄、南来客雁。” 元 马祖常 《出都》诗:“云海鸿濛气,归颿杳靄中。” ——《漢語大詞典》
(2).指高远空阔的境界。 唐 沈佺期 《答魑魅代书寄家人》诗:“何堪万里外,云海已溟茫。” 宋 苏轼 《和陶拟古》之八:“欲为 中州 信,浩荡絶云海。” 元 刘因 《清平乐》词:“微茫云海 蓬莱 。千年一度春来。争信门前桃李,年年花落花开。”
(3).广阔无垠的大海。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二二:“云海方荡潏;孤鳞安得寧。” 宋 刘天游 《氐州第一》词:“云海沧洲,甚又寄、南来客雁。” 元 马祖常 《出都》诗:“云海鸿濛气,归颿杳靄中。” ——《漢語大詞典》
三山 sān shān
(1).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 晋 王嘉 《拾遗记·高辛》:“ 三壶 ,则海中三山也。一曰 方壶 ,则 方丈 也;二曰 蓬壶 ,则 蓬莱 也;三曰 瀛壶 ,则 瀛洲 也。” 唐 骆宾王 《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玄都五府风尘絶,碧海三山波浪深。” 宋 苏轼 《奉和陈贤良》诗:“三山旧是神仙地,引手东来一钓鼇。” 清 黄遵宪 《和沈子培同年》诗:“縹緲三山信 徐巿 ,横纵六里听 张仪 。”
(2). 福州 的别称。 福州 城中西有 闽山 ,东有 九仙山 ,北有 越王山 ,故 福州 又称 三山 。见 宋 曾巩 《道山亭记》。 元 萨都剌 《入闽过平望驿》诗:“ 广陵 城里别匆匆,一去 三山 隔万重。”
(3).冠名。 唐 李群玉 《寄友人鹿胎冠子》诗:“数点疏星紫锦斑,仙家新样剪三山。” 元 郭珏 《送友人从军》诗:“七星战袍衬金甲,三山尖帽飘猩红。” 明 费信 《星槎胜览·占城国》:“其酋长头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锦花手巾,臂腿四腕,俱以金鐲。”
(4).指三山骨。 唐 元稹 《望云骓马歌》:“蹄悬四跼脑颗方,胯耸三山尾株直。” 宋 黄庭坚 《次韵宋楙宗僦居甘泉坊书怀》:“家徒四壁书侵坐,马耸三山叶拥门。”详“ 三山骨 ”。
(5).喻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重压迫。 郭沫若 《颂党庆》诗之一:“三山白雪化,九域红旗鲜。” 萧华 《井冈山颂》诗:“推翻三山惊寰宇,社会主义日日新。” ——《漢語大詞典》
(2). 福州 的别称。 福州 城中西有 闽山 ,东有 九仙山 ,北有 越王山 ,故 福州 又称 三山 。见 宋 曾巩 《道山亭记》。 元 萨都剌 《入闽过平望驿》诗:“ 广陵 城里别匆匆,一去 三山 隔万重。”
(3).冠名。 唐 李群玉 《寄友人鹿胎冠子》诗:“数点疏星紫锦斑,仙家新样剪三山。” 元 郭珏 《送友人从军》诗:“七星战袍衬金甲,三山尖帽飘猩红。” 明 费信 《星槎胜览·占城国》:“其酋长头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锦花手巾,臂腿四腕,俱以金鐲。”
(4).指三山骨。 唐 元稹 《望云骓马歌》:“蹄悬四跼脑颗方,胯耸三山尾株直。” 宋 黄庭坚 《次韵宋楙宗僦居甘泉坊书怀》:“家徒四壁书侵坐,马耸三山叶拥门。”详“ 三山骨 ”。
(5).喻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重压迫。 郭沫若 《颂党庆》诗之一:“三山白雪化,九域红旗鲜。” 萧华 《井冈山颂》诗:“推翻三山惊寰宇,社会主义日日新。” ——《漢語大詞典》
安 ān《國語辭典》
安 [ ān ]
名- 平稳、安全、舒适的状况或环境。如:「居安思危」、「转危为安」、「苟且偷安」。《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安非他命的简称。如:「吸安」、「安毒」。
- 量词。安培的简称。参见「安培 」条。
- 姓。如汉代有安成。
- 平静、恬适。如:「安宁」、「坐立不安」。《汉书·卷六四下·严安传》:「心既和平,其性恬安。」
- 稳定的、静止的。如:「生活安稳」。唐·杨烱〈浑天赋〉:「故知天常安而不动,地极深而不测。」
- 使稳定。如:「除暴安良」、「安民」。
- 装置、设置。如:「安电灯」、「安门窗」。
- 加上。如:「安罪名」。
- 存、怀、居。如:「你安的是什么心?」
- 习惯、熟悉。《吕氏春秋·先识览·乐成》:「舟车之始见也,三世然后安之。」
- 岂、怎么。用于文言文。如:「安能如此?」《左传·宣公十二年》:「暴而不戢,安能保大?」
- 何处、那里。用于文言文。如:「而今安在?」《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 如何。《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
- 乃、于是。《荀子·仲尼》:「委然成文,以示之天下,而暴国安自化矣。」
在 zài《國語辭典》
在 [ zài ]
动- 存、存活。如:「健在」、「精神永在」。《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 居于、处于。如:「在任」、「在位」、「在职进修」。《易经·乾卦·九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 决定、依靠。如:「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观察。《书经·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
-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我在听音乐。」、「妹妹在唱歌。」
- 表示时间。如:「他喜欢在晚上看书。」
- 表示处所、位置。如:「人生在世」、「他不在家」。
- 表示范畴。如:「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是个杰出的专家。」
- 居所、处所。《汉书·卷六·武帝纪》:「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辽史·卷三一·营卫志上》:「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 姓。如晋代有在育。
哉 zāi《國語辭典》
哉 [ zāi ]
副- 始。《尔雅·释诂》:「哉,始也。」
- 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如:「何足道哉!」《诗经·邶风·北门》:「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孟子·滕文公下》:「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
- 表示惊叹的语气。如:「大哉中华!」。《文选·宋玉·风赋》:「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 表示悲哀的语气。如:「呜呼哀哉!」
- 表示肯定的语气。《左传·宣公十一年》:「对曰:『犹可辞乎?』王曰:『可哉。』」
- 吴语。表示事情已经发生。《海上花列传·第一回》:「比仔从前省得多哉。」同「了 」。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