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翠被 cuì bèi
翡翠羽制成的背帔。被,同“ 帔 ”。《左传·昭公十二年》:“雨雪,王皮冠, 秦 復陶,翠被,豹舄,执鞭以出。” 杜预 注:“翠被,以翠羽饰被。” 杨伯峻 注:“被当读为帔。盖以翠毛为之。”《汉书·西域传赞》:“天子负黼依,袭翠被,冯玉几,而处其中。” 汉 张衡 《西京赋》:“大驾幸乎 平乐 之馆,张甲乙而袭翠被。”
织(或绣)有翡翠纹饰的被子。 南朝 梁简文帝 《绍古歌》:“网户珠缀曲琼钩,芳茵翠被香气流。” 宋 陆游 《夜游宫·宫词》词:“独夜寒侵翠被,奈幽梦、不成还起。” 明 夏完淳 《怨晓月赋》:“捲翠被而凝妆,掩莲帐而清酌。” ——《漢語大詞典》
织(或绣)有翡翠纹饰的被子。 南朝 梁简文帝 《绍古歌》:“网户珠缀曲琼钩,芳茵翠被香气流。” 宋 陆游 《夜游宫·宫词》词:“独夜寒侵翠被,奈幽梦、不成还起。” 明 夏完淳 《怨晓月赋》:“捲翠被而凝妆,掩莲帐而清酌。” ——《漢語大詞典》
一方 yī fāng
(1).一边。多指远处。《诗·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郑玄 笺:“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扁鹊 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 司马贞 索隐:“方犹边也,言能隔墙见彼边之人。”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今果分别,各在一方。” 宋 范成大 《送王仲显赴琼筦》诗:“十年五别岁月老,一方万里音尘稀。”
(2).一处。指所居住的地方。《诗·小雅·角弓》:“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让,至於己斯亡。” 郑玄 笺:“无善心之人,则徙居一处怨恚之。”《西游记》第六五回:“经上言三千诸佛,想不是在一方;似 观音 在 南海 , 普贤 在 峨眉 , 文殊 在 五台 。” 清 顾炎武 《与人书》之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3).一个方面;一带地方。《汉书·终军传》:“臣年少材下,孤於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南齐书·竟陵王子良传》:“ 齐 有天下日浅,恩洽未布,一方或饥,当加优养。” 宋 欧阳修 《乞奖用孙沔札子》:“其养练士卒,招抚蕃夷,恩信著於一方,至今边人思之。”《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昇》:“所以一方惧怕,每年用重价购求一人,赤身绑缚,送到庙中。” 陈沂 《奔袭刘黑七》:“我这下子活捉了他,不仅为我们这一方的老乡们除了害,我还可以立一个特等功。”
(4).指物的一部分或事的一方面。《周礼·考工记·鲍人》:“信而直,则取材正也;信之而枉,则是一方缓、一方急也。若苟一方缓、一方急,则及其用也,必自其急者先裂。”《晋书·刑法志》:“理者,精玄之妙,不可以一方行也;律者,幽理之奥,不可以一体守也。” 宋 曾巩 《请近更官制如周官六典为书札子》:“况於时异事殊,而可以胶於一方之説,泥於一偏之跡哉?”
(5).一种;一类。《慎子·民杂》:“是以大君因民之能为资,尽包而畜之,无能去取焉。是故不设一方以求於人,故所求者无不足也。”《淮南子·精神训》:“以死生为一化,以万物为一方。” 高诱 注:“方,类也。”《西京杂记》卷四:“其有一介之善,一方之艺,居接士之馆。”
(6).犹言一种方法。《吕氏春秋·君守》:“今之为车者,数官然后成。夫国岂特为车哉,众智众能之所持也,不可以一物一方安车也。” 高诱 注:“方,道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养气》:“虽非胎息之迈术,斯亦卫气之一方也。”
(7).一种配方或药方。《南齐书·虞悰传》:“ 悰 善为滋味,和齐皆有方法……上就 悰 求诸饮食方, 悰 秘不肯出。上醉后,体不快, 悰 乃献醒酒鯖鮓一方而已。”《西游记》第七九回:“朕得一疾,缠绵日久不愈。幸国丈赐得一方,药饵俱已完备,只少一味引子。”
(8).指东西南北四方之一。 唐 李贺 《北中寒》诗:“一方黑照三方紫, 黄河 冰合鱼龙死。”
(9).数量词。用于方形的东西。 唐 曹松 《碧角簟》诗:“八尺碧天无点翳,一方青玉絶纤尘。” 元 吴昌龄 《东坡梦》第一折:“你下山去俗人家沽一壶酒,买一方肉。” 元 曾瑞 《留鞋记》第四折:“将绣花鞋一隻、香罗帕一方,揣在小生怀内。”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湘事记·军事篇二》:“其时都督印信未刊,随取草纸一方,上书都督 焦 临时命令,委任某为标统,某为营官,下盖四正小印。” 臧克家 《罪恶的黑手》诗二:“有的把巧思运入一方石条的花纹,有的持一块木片仔细地端详。”
(10).数量词。用于田地、土地。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种榆白杨》:“种榆法:於其地畔种者,致雀损穀;既非丛林,率多曲戾;不如割地一方种之。” 唐 王建 《上田僕射》诗:“一方新地隔河烟,曾接诸生听管絃。” 宋 张载 《经学理窟·周礼》:“井田亦无他术,但先以天下之地棋布画定,使人受一方,则自是均。”
(11).数量词。指一个方形,犹言一片。 唐 李端 《送从叔赴洪州》诗:“后夜相思处,中庭月一方。” 唐 刘禹锡 《生公讲堂》诗:“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12). 宋 代《方田法》,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见《宋史·食货志上二》及《文献通考·田赋四》。
(13).一面。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 鲁迅 《集外集拾遗·关于知识阶级》:“至于诸君,是与旧的不同,是二十世纪初叶青年,如在劳动大学一方读书,一方做工,这是新的境遇。”
(14).指事务上相对的两个方面之一。 孙中山 《民族主义》第四讲:“在战争的两方面,一方叫做协商国,一方叫做同盟国。”
(15).一万的隐语。详“ 一干一方 ”。 ——《漢語大詞典》
(2).一处。指所居住的地方。《诗·小雅·角弓》:“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让,至於己斯亡。” 郑玄 笺:“无善心之人,则徙居一处怨恚之。”《西游记》第六五回:“经上言三千诸佛,想不是在一方;似 观音 在 南海 , 普贤 在 峨眉 , 文殊 在 五台 。” 清 顾炎武 《与人书》之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3).一个方面;一带地方。《汉书·终军传》:“臣年少材下,孤於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南齐书·竟陵王子良传》:“ 齐 有天下日浅,恩洽未布,一方或饥,当加优养。” 宋 欧阳修 《乞奖用孙沔札子》:“其养练士卒,招抚蕃夷,恩信著於一方,至今边人思之。”《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昇》:“所以一方惧怕,每年用重价购求一人,赤身绑缚,送到庙中。” 陈沂 《奔袭刘黑七》:“我这下子活捉了他,不仅为我们这一方的老乡们除了害,我还可以立一个特等功。”
(4).指物的一部分或事的一方面。《周礼·考工记·鲍人》:“信而直,则取材正也;信之而枉,则是一方缓、一方急也。若苟一方缓、一方急,则及其用也,必自其急者先裂。”《晋书·刑法志》:“理者,精玄之妙,不可以一方行也;律者,幽理之奥,不可以一体守也。” 宋 曾巩 《请近更官制如周官六典为书札子》:“况於时异事殊,而可以胶於一方之説,泥於一偏之跡哉?”
(5).一种;一类。《慎子·民杂》:“是以大君因民之能为资,尽包而畜之,无能去取焉。是故不设一方以求於人,故所求者无不足也。”《淮南子·精神训》:“以死生为一化,以万物为一方。” 高诱 注:“方,类也。”《西京杂记》卷四:“其有一介之善,一方之艺,居接士之馆。”
(6).犹言一种方法。《吕氏春秋·君守》:“今之为车者,数官然后成。夫国岂特为车哉,众智众能之所持也,不可以一物一方安车也。” 高诱 注:“方,道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养气》:“虽非胎息之迈术,斯亦卫气之一方也。”
(7).一种配方或药方。《南齐书·虞悰传》:“ 悰 善为滋味,和齐皆有方法……上就 悰 求诸饮食方, 悰 秘不肯出。上醉后,体不快, 悰 乃献醒酒鯖鮓一方而已。”《西游记》第七九回:“朕得一疾,缠绵日久不愈。幸国丈赐得一方,药饵俱已完备,只少一味引子。”
(8).指东西南北四方之一。 唐 李贺 《北中寒》诗:“一方黑照三方紫, 黄河 冰合鱼龙死。”
(9).数量词。用于方形的东西。 唐 曹松 《碧角簟》诗:“八尺碧天无点翳,一方青玉絶纤尘。” 元 吴昌龄 《东坡梦》第一折:“你下山去俗人家沽一壶酒,买一方肉。” 元 曾瑞 《留鞋记》第四折:“将绣花鞋一隻、香罗帕一方,揣在小生怀内。”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湘事记·军事篇二》:“其时都督印信未刊,随取草纸一方,上书都督 焦 临时命令,委任某为标统,某为营官,下盖四正小印。” 臧克家 《罪恶的黑手》诗二:“有的把巧思运入一方石条的花纹,有的持一块木片仔细地端详。”
(10).数量词。用于田地、土地。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种榆白杨》:“种榆法:於其地畔种者,致雀损穀;既非丛林,率多曲戾;不如割地一方种之。” 唐 王建 《上田僕射》诗:“一方新地隔河烟,曾接诸生听管絃。” 宋 张载 《经学理窟·周礼》:“井田亦无他术,但先以天下之地棋布画定,使人受一方,则自是均。”
(11).数量词。指一个方形,犹言一片。 唐 李端 《送从叔赴洪州》诗:“后夜相思处,中庭月一方。” 唐 刘禹锡 《生公讲堂》诗:“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12). 宋 代《方田法》,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见《宋史·食货志上二》及《文献通考·田赋四》。
(13).一面。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 鲁迅 《集外集拾遗·关于知识阶级》:“至于诸君,是与旧的不同,是二十世纪初叶青年,如在劳动大学一方读书,一方做工,这是新的境遇。”
(14).指事务上相对的两个方面之一。 孙中山 《民族主义》第四讲:“在战争的两方面,一方叫做协商国,一方叫做同盟国。”
(15).一万的隐语。详“ 一干一方 ”。 ——《漢語大詞典》
都 dū/dōu《國語辭典》
都 [ dū ]
名- 大城市。如:「花都」、「港都」、「通都大邑」。
- 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所在地。如:「首都」、「国都」、「京都」、「行都」。
- 姓。如汉代有都稽,明代有都穆。
- 定都。《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 居。《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
- 总计。《文选·曹丕·与吴质书》:「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
- 优雅、优美。《诗经·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洵美且都。」《聊斋志异·卷一·娇娜》:「一少年出,丰采甚都。」
都 [ dōu ]
副- 皆。概括全部的意思。如:「都好」、「都是」。
- 还、尚且、甚至。如:「他都如此说了,你又能如何呢!」、「他一动都不动,活像个木头人似的。」
- 业已、已经。有加重语气的意味。如:「误会都造成了,你懊悔也没用!」
- 发语词,无义。《书经·尧典》:「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
盖覆(蓋覆)gài fù
(1).覆盖,遮盖。 唐 元稹 《酬郑从事四年九月宴望海亭》诗:“忆年十五学构厦,有意盖覆天下穷。” 老舍 《四世同堂》五:“已是掌灯的时候,门外的两株大槐像两只极大的母鸡,张着慈善的黑翼,仿佛要把下面的五六户人家都盖覆起来似的。”
(2).掩盖,遮瞒。 唐 韩愈 《上留守郑相公启》:“盖覆黤黮,不以真情状白露左右。”《朱子语类》卷一三七:“当时诸公只是借他言语来盖覆那灭弃礼法之行尔。” 清 曾国藩 《李勇毅公神道碑铭》:“ 忠武 好盖覆人过,公则嫉恶稍严。” ——《漢語大詞典》
(2).掩盖,遮瞒。 唐 韩愈 《上留守郑相公启》:“盖覆黤黮,不以真情状白露左右。”《朱子语类》卷一三七:“当时诸公只是借他言语来盖覆那灭弃礼法之行尔。” 清 曾国藩 《李勇毅公神道碑铭》:“ 忠武 好盖覆人过,公则嫉恶稍严。” ——《漢語大詞典》
红妆(紅粧)hóng zhuāng
亦作“ 红粧 ”。
(1).指女子的盛妆。因妇女妆饰多用红色,故称。古乐府《木兰诗》:“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唐 元稹 《瘴塞》诗:“瘴塞 巴山 哭鸟悲,红粧少妇歛啼眉。”《花月痕》第五二回:“这好似醉朱颜,羞晕生;这好似褪红妆,残梦醒。”
(2).指美女。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尹惟晓词》:“苹末转清商,溪声供夕凉,缓传杯催唤红妆。” 元 郑廷玉 《忍字记》第三折:“你送了我这一场,休了俺那红粧,弃了俺那儿郎。” 清 洪升 《长生殿·传概》:“ 马嵬驛 ,六军不发,断送红妆。”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六:“路上行人,隔窗可望见翠袖红妆,可听见琴声笑语。”
(3).比喻艳丽的花卉等。 唐 孙逖 《和常州崔使君〈咏后庭梅〉》之一:“弱干红妆倚,繁香翠羽寻。” 宋 苏轼 《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粧。”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伯喈弹琴诉怨》:“向晚来雨过南轩,见池面红妆零乱……只见荷香十里,新月一鉤,此景佳无限。” 曹靖华 《飞花集·艳艳红豆寄相思》:“红妆满树,四季娇艳。” ——《漢語大詞典》
(1).指女子的盛妆。因妇女妆饰多用红色,故称。古乐府《木兰诗》:“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唐 元稹 《瘴塞》诗:“瘴塞 巴山 哭鸟悲,红粧少妇歛啼眉。”《花月痕》第五二回:“这好似醉朱颜,羞晕生;这好似褪红妆,残梦醒。”
(2).指美女。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尹惟晓词》:“苹末转清商,溪声供夕凉,缓传杯催唤红妆。” 元 郑廷玉 《忍字记》第三折:“你送了我这一场,休了俺那红粧,弃了俺那儿郎。” 清 洪升 《长生殿·传概》:“ 马嵬驛 ,六军不发,断送红妆。”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六:“路上行人,隔窗可望见翠袖红妆,可听见琴声笑语。”
(3).比喻艳丽的花卉等。 唐 孙逖 《和常州崔使君〈咏后庭梅〉》之一:“弱干红妆倚,繁香翠羽寻。” 宋 苏轼 《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粧。”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伯喈弹琴诉怨》:“向晚来雨过南轩,见池面红妆零乱……只见荷香十里,新月一鉤,此景佳无限。” 曹靖华 《飞花集·艳艳红豆寄相思》:“红妆满树,四季娇艳。” ——《漢語大詞典》
数 ( 數 ) shù/shǔ/shuò
数 [ shù ]
- 表示、划分或计算出来的量:~目。~量。~词。~论(数学的一支,主要研究正整数的性质以及和它有关的规律)。~控。
- 几,几个:~人。~日。
- 技艺,学术:“今夫弈之为~,小~也”。
- 命运,天命:天~。气~。
- 一个一个地计算:不可胜~。~九。
- 比较起来突出:~得着。
- 责备,列举过错:~落。
- 谈论,述说:~说。~典忘祖(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亦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 屡次:~见不鲜(亦称“屡见不鲜”)。
子 zǐ《國語辭典》
子 [ zǐ ]
名- 地支的第一位。
- 时辰名。约当晚上十一点到一点。
- 古时指子女,现专指儿子。如:「四子二女」、「父子」、「独生子」。
- 后代、子孙。如:「绝子绝孙」。《荀子·正论》:「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埶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晋·石崇〈王明君辞〉:「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 稚幼的鸟兽。如:「鹿子」、「鹤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论语·雍也》:「犁牛之子,骍且角」。
- 植物的果实、种子或动物的卵。如:「菜子」、「鱼子」、「瓜子」、「莲子」。
- 对一般人的通称。如:「小女子」、「无聊男子」。《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 对男子的美称,多指有学问、道德或地位的人。如:「孔子」、「孟子」。
- 夫妇之间相互的称呼。如:「内子」、「外子」。
- 称辈分小、年纪轻的人。如:「子弟」。《论语·述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 古代图书分类的第三部。包括诸子百家著作、技艺、术数等书籍。如:「经、史、子、集。」
- 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如:「公、侯、伯、子、男。」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你。《韩非子·难势》:「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史记·卷七○·张仪列传》 :「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同「尔 」、「汝」。
- 幼小的。如:「子鸡」、「子姜」、「子猪」。
- 和母对称的。见「子金」、「子音」等条。
- 派生的、有所属的。见「子目」、「子句」等条。
- 照顾、抚爱。《礼记·中庸》:「子庶民,来百工也。」唐·柳宗元〈封建论〉:「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
子 [ zi ]
缀- 词尾:➊ 接名词。如:「桌子」、「筷子」。➋ 接动词。如:「起子」、「拍子」。➌ 接形容词。如:「聋子」、「乱子」。➍ 接量词。如:「两下子」、「一档子」。
尚 shàng《國語辭典》
尚 [ shàng ]
动- 尊崇、仰慕。如:「尚文」、「尚武」。《墨子·尚贤上》:「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 主管其事。《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襄平侯通尚符节,乃令持节矫内太尉北军。」通「掌」。
- 仰攀婚姻。《史记·卷八七·李斯传》:「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
- 犹、还。如:「他至今尚未结婚。」《诗经·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型。 」
- 尚且、况且。《老子·第二三章》:「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 希望,表示祈求。如:「尚飨」。唐·韩愈〈汴州东 西水门记〉:「乃伐山石,刻之日月,尚俾来者知作之所始。」
- 姓。如汉代有尚长。
娉婷 pīng tíng
(1).姿态美好貌。 汉 辛延年 《羽林郎》诗:“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 唐 柳宗元 《韦道安》诗:“货财足非恡,二女皆娉婷。” 宋 辛弃疾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词:“一川明月疎星,浣纱人影娉婷。”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迎施》:“真娇艳,果娉婷,一段风流画不成。” 茅盾 《追求》五:“两位都是颀长,肥臀,细腰,但 陆女士 似乎更多一点娉婷的姿态。”
(2).美人;佳人。 唐 乔知之 《绿珠篇》:“ 石 家 金谷 重新声,明珠十斛买娉婷。” 元 白朴 《梧桐雨》第一折:“则见展翅忙呼万岁声,惊的那娉婷将鑾驾迎。” 清 李渔 《意中缘·借兵》:“专望你提精劲,救娉婷,锄梟獍。” ——《漢語大詞典》
(2).美人;佳人。 唐 乔知之 《绿珠篇》:“ 石 家 金谷 重新声,明珠十斛买娉婷。” 元 白朴 《梧桐雨》第一折:“则见展翅忙呼万岁声,惊的那娉婷将鑾驾迎。” 清 李渔 《意中缘·借兵》:“专望你提精劲,救娉婷,锄梟獍。”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