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选官受秋输,而得法曹贤。

刘宰宋代〕《忆昨行寄呈刘法曹

忆昨太守宣城陈,人物风流法从臣。
太息官仓取无艺,要与邑民图久计。
总将一石计其赢,三斗八升为定制。
厥初号令发雷霆,奉行谁敢圭撮增。
愚民不解深长虑,竞喜当时斗斛平。
新守迎来旧守法,号令虽严谁复顾。
斛面坡陀斗面高,三斗八升作常赋。
后生主簿辛君机,太学声名盛一时。
朅来意与上官合,委向仓中司出纳。
筹算亲临绝蔽欺,户庭凛凛无喧杂。
愚民乍喜见明官,概量宁论另勺全。
上供送使有成数,羡馀到底归州府。
明年按籍取之民,三斗八升更增五。
往者不可谏,来者图之犹未晚。
只今太守龚黄比,千里痒疴如切已。
公事勤劳绝燕私,私钱大半供公使。
选官受秋输,而得法曹贤。
除弊几十九,积羡逾三千。
三千宁足州家用,祗恐从今还作俑。
明年四斗三升之上更增科,三十六都之人将柰何。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选官秋输得法

选官(選官)xuǎn guān
(1).古代称主管铨选的官,指吏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韩康伯 ﹞母 殷 ……语 康伯 曰:‘汝若为选官,当好料理此人。’ 康伯 亦甚相知。 韩 后果为吏部尚书。”《梁书·范云传》:“及居选官,任守隆重。” 宋 韩琦 《论青苗》:“如不愿请领,即具结罪状,入马递申,以凭选官晓諭。”
(2).指听候吏部选任官职。《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他母亲姓 白 ,是个京师人,当初 徐 家老爷在京选官,,娶了来家的。”《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大郎 道是选官须得使用纔有好地方,只得把膏腴之产尽数卖掉……只靠着女壻选官之后,再图兴旺,所以毫不吝惜。”  ——《漢語大詞典》
受 shòu《國語辭典》

受 [ shòu ]

  1. 收得、接获。如:「受到优待」、「受之有愧」。唐·李白〈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三军受号令,千里肃雷霆。」
  2. 容纳、容忍。如:「承受」、「受不了」。《易经·咸卦·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唐·杜甫〈南邻〉诗:「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3. 被、遭到。如:「受挫」、「受冻」、「受批评」、「受惊吓」。
  1. 中、适合。如:「他说的话很受听。」
秋输(秋輸)qiū shū
交纳输送秋税。《宋书·柳元景传》:“﹝ 柳元景 ﹞以封在 岭 南,秋输艰远,改封 巴东郡公 。”《宋史·食货志上二》:“自 唐 建中 初变租庸调法作年支两税,夏输毋过六月,秋输毋过十一月,遣使分道按率。”  ——《漢語大詞典》
而 ér《國語辭典》

而 [ ér ]

  1. 两颊上的毛。《说文解字·而部》:「而,须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你。《诗经·大雅·桑柔》:「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左传·定公十四年》:「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2. 我。《战国策·赵策一》:「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聂政传》:「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1. 至、到。如:「自南而北」、「自壮而老」。
  2. 能、可以。《战国策·齐策六》:「齐多知而解此环不?」《淮南子·原道》:「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1. 之、的。《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淮南子·人间》:「虞之与虢,相恃而势也。」
  2. 以。如:「从今而后」、「自此而下」。《易经·系辞上》:「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孟子·尽心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
  1. 才、始。表时间。《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
  2. 犹。《论语·阳货》:「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孟子·告子下》:「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1. 和、与。《论语·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哀乐而乐哀,皆丧心也。」
  2. 并且。《书经·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 则、就。《易经·系辞下》:「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左传·襄公十八年》:「诸侯方睦于晋,臣请尝之。若可,君而继之。」
  4. 如、若。《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5. 因而、所以。《左传·成公八年》:「谓汶阳之田,敝邑之旧也,而用师于齐,使归诸敝邑。」汉·刘向《说苑·卷一九·修文》:「情动于中,而形于声。」
  6. 然而、但是、却。表转折之意。《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孟子·离娄下》:「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
  7. 尚且。《庄子·天道》:「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之道乎?」《淮南子·人间》:「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1. 用于句末,相当于「兮」、「罢了」。《诗经·齐风·著》:「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2. 用于句首,相当于「岂」、「难道」。《论语·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事晋,未敢携贰,况卫在君之宇下,而敢有异志?」
  3. 用于形容词或副词的语尾,无义。《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何能择?」
得法 dé fǎ
(1).获得正确的方法或找到窍门。《国语·鲁语上》:“吾过而 里革 匡我,不亦善乎!是良罟也,为我得法。” 南朝 梁 庾元威 《论书》:“一者学书得法,二者作字得体,三者轻重得宜。” 金 王若虚 《诗话下》:“ 山谷 自谓得法于 少陵 而不许于 东坡 。”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馄饨方》:“公家製餛飩得法,常苦宾朋需索。” 王西彦 《古屋》第一部二:“大概是由于保养得法,初次和他见面的人会少估他十岁。”
(2).指境遇顺利。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 语堂 亦不甚得法,自云与校长甚密,而据我看去,殊不尽然,被疑之迹昭著。”  ——《漢語大詞典》
曹 cáo《國語辭典》

曹 [ cáo ]

  1. 古代訴訟時,稱原告和被告兩方為「兩曹」。
  2. 古代分科辦事的官署部門或官職。《續漢書志·第二六·百官志三》:「成帝初置尚書四人,分為四曹。」《文明小史·第七回》:「現在的人,都把知府看得是個閑曹。」
  3. 群眾、同伴。《左傳·昭公十二年》:「周原伯絞虐其輿臣,使曹逃。」唐·杜甫〈曲江三章章五句〉三首之一:「白石素沙亦相蕩,哀鴻獨叫求其曹。」
  4. 國名。周代諸侯國之一。故址約在今大陸地區山東西部。
  5. 姓。如三國時魏有曹植。
  1. 等輩、儕類。如:「爾曹」、「吾曹」、「女曹」。《後漢書·卷四七·班超傳》:「卿曹與我俱在絕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貴。」
  1. 共同、一齊。《國語·周語下》:「且民所曹好,鮮其不濟也。」
贤 ( 賢 ) xián
贤 [ xián ]
  1. 有道德的,有才能的:~明。~德。~能。~良。~惠。~淑。~哲。~人。圣~。礼~下士。
  2. 敬辞,多指行辈较低的:~弟。~侄。~契(对弟子或朋友子侄辈的敬称)。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