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渡东海巢扶桑。
灵龟千年口不食,以背负床饮其息。
吾家两龟岂徒不食亦不息,寿与万古无终极。
济南晁君博物天地通,夜窥牛斗颇似晋司空。
指我两龟有名字,大龟为九江,
小龟号千岁。老龙洞庭怒,
荡覆尧九州。禹咄嗟,
水平流。九江无波拍天浮,
中有大灵背如丘。南风吹楚泽,
莲叶清欲秀。有物中作巢,
一寸立介胄。霞衣仙人鬓如霜,
饮以南极之光芒。丹颅老客不相见,
飞渡东海巢扶桑。迩来蟠桃枝,
有子大如缶。浮游轻于鸟,
江海一回首。青珊瑚柱碧瑶宫,
水仙焚香吹作风。朝戏莲叶西,
暮游莲花东。秋风莲子熟,
归去清江国。小千岁,
大九江,我久不见之,
向君案前双。我谓晁君二物有似我与子,
国有守龟吾子是。灿然天下之宝器,
黄金之縢紫瑶匮。天王端冕史再拜,
一逆二从定大事。我身百无用,
颇似千岁潜深渊。不愿人间贮金藉玉享富贵,
但愿寄身江上一叶之秋莲。万物才不才,
用舍不任天。寄声问晁君,
然不然。
吾家两龟岂徒不食亦不息,寿与万古无终极。
济南晁君博物天地通,夜窥牛斗颇似晋司空。
指我两龟有名字,大龟为九江,
小龟号千岁。老龙洞庭怒,
荡覆尧九州。禹咄嗟,
水平流。九江无波拍天浮,
中有大灵背如丘。南风吹楚泽,
莲叶清欲秀。有物中作巢,
一寸立介胄。霞衣仙人鬓如霜,
饮以南极之光芒。丹颅老客不相见,
飞渡东海巢扶桑。迩来蟠桃枝,
有子大如缶。浮游轻于鸟,
江海一回首。青珊瑚柱碧瑶宫,
水仙焚香吹作风。朝戏莲叶西,
暮游莲花东。秋风莲子熟,
归去清江国。小千岁,
大九江,我久不见之,
向君案前双。我谓晁君二物有似我与子,
国有守龟吾子是。灿然天下之宝器,
黄金之縢紫瑶匮。天王端冕史再拜,
一逆二从定大事。我身百无用,
颇似千岁潜深渊。不愿人间贮金藉玉享富贵,
但愿寄身江上一叶之秋莲。万物才不才,
用舍不任天。寄声问晁君,
然不然。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飞渡(飛渡)fēi dù
在上空越过。《晋书·杜预传》:“北来诸军,乃飞渡 江 也。” 明 包捷 《吊方正学先生祠》诗:“革除青史人长在,飞渡金川路未明。” 邓中夏 《过洞庭》诗:“莽莽 洞庭湖 ,五日两飞渡。” ——《漢語大詞典》
东海(東海)dōng hǎi
(1).海名。所指因时而异。大抵 先秦 时代多指今之 黄海 ; 秦 汉 以后兼指今之 黄海 、 东海 ; 明 以后所指始与今之 东海 相当。今之 东海 海域,北起 长江 口北岸,南以 广东省 南澳岛 至 台湾省 南端一线为界,东至 琉球群岛 。
(2).泛指东方的大海。《荀子·正论》:“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鼃,不足与语东海之乐。” 汉 枚乘 《七发》:“秉意乎南山,通望乎东海,虹洞兮苍天,极虑乎崖涘。” 唐 杜甫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诗:“遥拱北辰缠寇盗,欲倾东海洗乾坤。” 元 关汉卿 《西蜀梦》第四折:“来时节玉蟾出东海,去时节残月下西楼。”《红楼梦》第四回:“东海缺少白玉牀,龙王来请 金陵王 。”
(3).指我国东方滨海地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 大公 乎!’” 杨伯峻 注:“为东海诸国之表率者,可能是 姜太公 之国。” 汉 潘勖 《册魏公九锡文》:“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世胙太师,以表东海。”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灼灼 淮阴 ,灵武冠世……二州肃清,四邦咸举。乃眷北 燕 ,遂表东海。”
(4).郡名。 秦 置。 楚 汉 之际也称郯郡。治所在 郯 (今 山东 郯城 北)。 西汉 辖境相当今 山东 费县 、 临沂 、 江苏 赣榆 以南, 山东 枣庄市 、 江苏 邳县 以东和 江苏 宿迁 、 灌南 以北地区。其后历代屡有设置,辖境及治所亦有变迁。 ——《漢語大詞典》
(2).泛指东方的大海。《荀子·正论》:“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鼃,不足与语东海之乐。” 汉 枚乘 《七发》:“秉意乎南山,通望乎东海,虹洞兮苍天,极虑乎崖涘。” 唐 杜甫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诗:“遥拱北辰缠寇盗,欲倾东海洗乾坤。” 元 关汉卿 《西蜀梦》第四折:“来时节玉蟾出东海,去时节残月下西楼。”《红楼梦》第四回:“东海缺少白玉牀,龙王来请 金陵王 。”
(3).指我国东方滨海地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 大公 乎!’” 杨伯峻 注:“为东海诸国之表率者,可能是 姜太公 之国。” 汉 潘勖 《册魏公九锡文》:“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世胙太师,以表东海。”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灼灼 淮阴 ,灵武冠世……二州肃清,四邦咸举。乃眷北 燕 ,遂表东海。”
(4).郡名。 秦 置。 楚 汉 之际也称郯郡。治所在 郯 (今 山东 郯城 北)。 西汉 辖境相当今 山东 费县 、 临沂 、 江苏 赣榆 以南, 山东 枣庄市 、 江苏 邳县 以东和 江苏 宿迁 、 灌南 以北地区。其后历代屡有设置,辖境及治所亦有变迁。 ——《漢語大詞典》
巢 cháo《國語辭典》
巢 [ cháo ]
名- 鸟类、昆虫或其他动物的窝。如:「鸟巢」、「蜂巢」。《说文解字·巢部》:「巢,鸟在木上曰巢,在穴曰窠。」《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汉书·卷二七·五行志中之上》:「长安城南有鼠衔黄蒿、柏叶,上民冢柏及榆树上为巢。」
- 住处。唐·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余既还山寻故巢,君亦归家渡渭桥。」《新唐书·卷一六六·杜佑传》:「不数月必覆贼巢。」
- 乐器名。一种笙。《新唐书·卷二一·礼乐志十一》:「七曰匏,为笙,为竽,为巢。巢,大笙也。」
- 姓。如东汉时有巢堪。
- 筑巢。《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有鸲鹆来巢。」
扶桑 fú sāng
(1).神话中的树名。《山海经·海外东经》:“ 汤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齿 北。” 郭璞 注:“扶桑,木也。”《海内十洲记·带洲》:“多生林木,叶如桑。又有椹,树长者二千丈,大二千餘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太平御览》卷九五五引旧题 晋 郭璞 《玄中记》:“天下之高者,扶桑无枝木焉,上至天,盘蜿而下屈,通三泉。” 唐 李白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2).传说日出于扶桑之下,拂其树杪而升,因谓为日出处。亦代指太阳。《楚辞·九歌·东君》:“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 王逸 注:“日出,下浴於 汤谷 ,上拂其扶桑,爰始而登,照曜四方。” 晋 陶潜 《闲情赋》:“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 逯钦立 校注:“扶桑,传説日出的地方。这里代指太阳。” 明 凌云翰 《关山雪霁图》诗:“扶桑飞上金毕逋,暗水流澌度空谷。” 清 颜光敏 《望华山》诗:“天鸡晓彻扶桑涌,石马宵鸣翠輦过。”
(3).东方古国名。后亦代称 日本 。《南齐书·东南夷传赞》:“东夷海外, 碣石 、 扶桑 。”《梁书·诸夷传·扶桑国》:“ 扶桑 在 大汉国 东二万餘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 宋 王安石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 扶桑 恨未能。” 元 王冕 《送颐上人归日本》诗:“上人住近 扶桑国 ,我家亦在 蓬莱 丘。” 鲁迅 《集外集拾遗·〈送增田涉君归国〉诗》:“ 扶桑 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4).植物名。灌木。叶卵形。花冠大型,有红、白等色。多栽于我国南方。全年开花,为著名的观赏植物。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扶桑》:“扶桑产南方,乃木槿别种。其枝柯柔弱,叶深緑,微涩如桑。其花有红黄白三色,红者尤贵,呼为朱槿。” 明 徐渭 《闻里中有买得扶桑花者》诗之一:“忆别 汤江 五十霜,蛮花长忆烂扶桑。” 清 吴震方 《岭南杂记》卷下:“扶桑花, 粤 中处处有之,叶似桑而畧小,有大红、浅红、黄三色,大者开泛如芍药,朝开暮落,落已復开,自三月至十月不絶。”
(5).乐名。《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崇宁三年》:“ 伏羲 以一寸之器名为含微,其乐曰扶桑。”参见“ 扶来 ”。 ——《漢語大詞典》
(2).传说日出于扶桑之下,拂其树杪而升,因谓为日出处。亦代指太阳。《楚辞·九歌·东君》:“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 王逸 注:“日出,下浴於 汤谷 ,上拂其扶桑,爰始而登,照曜四方。” 晋 陶潜 《闲情赋》:“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 逯钦立 校注:“扶桑,传説日出的地方。这里代指太阳。” 明 凌云翰 《关山雪霁图》诗:“扶桑飞上金毕逋,暗水流澌度空谷。” 清 颜光敏 《望华山》诗:“天鸡晓彻扶桑涌,石马宵鸣翠輦过。”
(3).东方古国名。后亦代称 日本 。《南齐书·东南夷传赞》:“东夷海外, 碣石 、 扶桑 。”《梁书·诸夷传·扶桑国》:“ 扶桑 在 大汉国 东二万餘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 宋 王安石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 扶桑 恨未能。” 元 王冕 《送颐上人归日本》诗:“上人住近 扶桑国 ,我家亦在 蓬莱 丘。” 鲁迅 《集外集拾遗·〈送增田涉君归国〉诗》:“ 扶桑 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4).植物名。灌木。叶卵形。花冠大型,有红、白等色。多栽于我国南方。全年开花,为著名的观赏植物。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扶桑》:“扶桑产南方,乃木槿别种。其枝柯柔弱,叶深緑,微涩如桑。其花有红黄白三色,红者尤贵,呼为朱槿。” 明 徐渭 《闻里中有买得扶桑花者》诗之一:“忆别 汤江 五十霜,蛮花长忆烂扶桑。” 清 吴震方 《岭南杂记》卷下:“扶桑花, 粤 中处处有之,叶似桑而畧小,有大红、浅红、黄三色,大者开泛如芍药,朝开暮落,落已復开,自三月至十月不絶。”
(5).乐名。《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崇宁三年》:“ 伏羲 以一寸之器名为含微,其乐曰扶桑。”参见“ 扶来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